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冰  陈海涛 《前沿》2005,(6):31-33
《新巴赛尔资本协议》的出台不仅影响了银行的经营状况,也深刻的影响了以银行为母公司的租赁企业的经营行为。本文从资本要求、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竞争、资产组合证券化、IT系统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新巴赛尔资本协议》对美国租赁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内部信用风险评级已经成为西方大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而我国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信用风险评级结果的利用更是十分有限。本文在介绍西方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强大功能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银行内部信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设 ,从评级级别的设置、评级责任的安排、评级的检查和信贷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巴塞尔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挑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华丽  陈振凤 《前沿》2005,(7):47-49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即将于2006年在十国集团首先推广使用。受国情限制,我国暂时执行旧资本协议的相关规定。但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遵循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是我国银行监管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市场约束力量推动商业银行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升市场约束作用的效力,是摆在银行监管者和经营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4.
刘颖  王希俊 《求索》2013,(2):42-44
信用风险一直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伴随着国内宏观调控和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双重演进,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环境日益复杂。需要寻求积极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调整风险头寸。信用违约互换通过对信用风险进行剥离、重构、定价和转移。从而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介绍了信用违约互换的避险原理和作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信用违约互换中面临的障碍.最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信用违约互换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资本充足率要求变迁后对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有利影响,但不应忽视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及银行业顺周期效应下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业的冲击。资本充足率变迁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率,也逼使银行业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来获取更多的非利息收入。这具有两重性:缓解了地方债的困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新创造的金融产品在积聚新的金融风险。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资本充足率又对巨量的地方债和上涨的不良贷款额的信用风险带来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对赌协议"在国内外资本市场频繁应用,然学术界对于对赌协议的法律性质的定性迟迟难下结论,学术界和司法实践中主要存在五种学说,但是此五种学说均不符合"对赌协议"之本旨。评析对赌协议性质的各个学说,有助于澄清司法实践中之误区。关于对赌协议效力之判定,主要应从资本维持原则考虑,避免简单适用无效之法律规定认定对赌协议无效。  相似文献   

7.
易传和  薛珊 《求索》2010,(8):20-22
随着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发展,房地产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度量模型对房地产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本文介绍了信用度量模型的新发展I2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认为运用该模型能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合理的度量。结果表明,I^2模型确能较好的识别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最后本文对房地产上市公司2010年的预期违约率进行了度量预测。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乡资本边际生产率差异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祥晶  武翠芳 《求索》2007,(7):22-25
本文通过对资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际生产率的测算发现,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始终高于城市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而且差异不断增大,这与现实中农村资金外流的矛盾说明我国城乡之间的资金流动效率是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艳琴  王能好  孙霖 《理论月刊》2003,(12):161-162
随着利率市场化渐次推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本文研究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改进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赖明勇  王文妮 《求索》2008,(11):52-54
本文测算了1952—2006年我国27省的资本存量和Malmquist指数,结果发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不断下滑。改革开放后,这一趋势在经济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东部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与中、西部相比,全要素生产率最低的东部地区却拥有很高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这表明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更多地是依赖于资本要素的积累,而非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1.
巴塞尔协议Ⅲ认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或经营失败会对整个银行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的大银行为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从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等方面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新监管指标实施过渡期安排较长,以缓解欧美银行需要补充大量资金的压力。国内金融监管部门对实行新的监管指标持积极态度,银监会已经按照四大监管指标对国内银行进行测算,近期将积极推动实施。列入系统重要性银行将会影响国内银行的资产和利润增长,引发巨额的融资需求,监管当局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审慎推动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指标实施。  相似文献   

12.
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对企业经营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营销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系统的整体性、综合性、动态性;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视角剖析营销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三大问题;分析提出营销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包括建立营销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和全程管理模式、建立和健全营销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和营销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定量确定风险系数和在定量综合评价营销信用风险和风险控制方案的基础上制定风险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25日,全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也是汽车行业的第一家“债转股”协议签字仪式在武汉举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神龙公司签订了关于神龙公司中方资本23.4亿元债权转股权的“债转股”框架协议。 随着三方互签协议、交换文本,大厅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出席仪式的各方代表高兴地频频举  相似文献   

14.
魏彧 《人民论坛》2010,(11):108-109
从资本使用者成本的模型出发,以我国1998~2008年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税收变动以及非税因素对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投资的影响,测算了最佳的税收负担率,得出了税收负担率与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变动方向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储蓄一投资关系的中国省域资本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文斌  田银华 《求索》2010,(2):41-43
本文从储蓄和投资的关系角度出发,以我国各省份为研究对象,运用1979--2008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和三大区域资本流动程度的B系数。研究发现:从空间分布看,东南沿海省份的B系数小,而中部的省份以及西部部分省份的B系数较大;从整体上看,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强、中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次之、西部地区资本流动强度最弱;从时序来看,三大区域1979--1990年间资本流动强度大于1991-2008年间的资本流动强度,并且各区域资本流动强度表现出先强后弱、阶段性减缓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我国正式加入巴塞尔委员会以来,监管部门紧跟巴塞尔协议监管规则发布及后续的修订和补充,出台了一系列国内监管标准,推动了巴塞尔Ⅲ在国内的逐步落地与实施。在推进巴塞尔协议中国实施的过程中,银行业对于巴塞尔协议中风险管理理念的认同,将资本约束体现到银行业务条线中的体系已经逐渐建立。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发展是一个持续追踪完善的动态过程,更是各国监管当局在国际监管规则制定中的多重博弈的结果,我国在巴塞尔Ⅲ最终方案实施的背景下,也需要在巴塞尔Ⅲ监管理念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地调整和思考,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监管规则,应对国际金融监管新发展趋势及变化。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投融资方式和公共产品供给方式的重大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基本内容为:政府和社会资本签署协议,授予社会资本特许经营权,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等工作,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当前,公共财政对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投入严重不足,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从资本使用者成本的模型出发,以我国1998~2008年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税收变动以及非税因素对我国上市房地产企业投资的影响,测算了最佳的税收负担率,得出了税收负担率与上市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变动方向一致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财务管理所研究的企业最佳资本结构问题 ,是研究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在企业的全部资本中各占多大比重时 ,能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同时企业价值最大的问题。然而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与企业价值最大能否同时实现 ?即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与企业价值最大是否具有一致性 ?是研究企业最佳资本结构定义是否合理的基础 ,本文对此论证如下。一、证明 :在讨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时 ,企业价值常用其债券和股票的现值表示 ,设企业的总价值为V ,债券的现值为B ,股票的现值为S ,则V =B +S (1)其中 ,股票的现值S可按未来净收益贴现测算 ,S =(…  相似文献   

20.
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作为一种创新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在风险缓释和风险对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产品的发展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经过近40年的发展,信用风险缓释产品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产品类型不断丰富,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风险缓释工具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和实践基础。从理论基础来看,主要包括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分离理论、帕累托改进理论、信号显示理论和博弈论等。从实践基础来看,信用风险逐渐增加、信用利差逐步扩大、民营企业融资困难、担保模式局限以及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都是推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