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立法沿革来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并不是一种新的强制措施,只是新刑诉法及刑诉规则对其适用做了细化和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实现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法定功能,怎样防止将其异化为羁押措施?当务之急就是要以新刑诉法修订实施为背景,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条件、执行场所和执行方法、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监督、保障被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新刑诉法对强制措施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实了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条件、期限,明确了具体执行的机关及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嫌疑人、被告人应遵守的规定、申请权和保证金制度;二是降低了逮捕、拘留的条件,部分地延长了拘留的期限,为取消收容审查创造了条件;三是延长了四类案件的羁押总期限,有利于全面查清案件真实;四是完善了强制措施的撤销与变更制度。文章认为,对强制措施的修改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我国的法律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了经验,推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新刑事诉讼法保留并完善了监视居住制度,将其定位于减少羁押的替代措施,新增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明确了其适用条件和程序,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是,由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配套的法律、司法解释不完善,实践中对具体问题理解适用不一,也存在法律规定模糊、执行难度大、变相羁押等问题。如何完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防止权力滥用,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保持平衡,是立法和司法实践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监视居住措施理论上存在先天不足,适用中漠视人权,执行时难以操作,与取保候审措施在功能上交叉重合.刑诉法再修正时应对监视居住做必要的改造.从改造的路径上看,可在充分借鉴、吸纳西方保释制度相关理念的基础上,使监视居住措施具有可行性、合理性,从而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打击犯罪、控制犯罪的利器.  相似文献   

5.
新刑事诉讼法明确了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由此结束了我国关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于法无据的现状,彰显了我国法制的进步与发展。我国新刑诉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相对不起诉制度存在某些内容的重合,但在适用条件、适用对象与法律后果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应具体准确地把握其适用条件。即使法条规定了明确的适用条件,立法缺陷也容易导致适用困境,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2年修订的刑诉法对原有侦查措施进行了较大调整。其中,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和技术侦查措施对检察机关侦办腐败案件产生了重大影响。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设置,对腐败犯罪案件的侦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在实践中还需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强化技术侦查措施,是严厉惩处和有效遏制腐败犯罪的必然之举,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适用标准不明晰、相关配套设施与条件不完善等问题。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不断予以完善,确保新法内容的严整和实践的操作功能。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的司法实践表明,无论成文法如何强调要以住所监视居住为原则,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总会成为绝大多数,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自身所具备的隐性羁押特点,以及我国的司法现状又使得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适用大多沦为变相羁押。2012年刑诉法修正案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重塑"可谓"不尽如人意",进一步印证了废除论者的观点,即对该项措施无法进行完善,只能予以废除。  相似文献   

8.
监视居住应怎样执行李鸿斌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做了法律规定,由于在操作上缺乏具体规定,使得执行起来标准不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有固定住处的”随意监视。有的认为“有固定处的”只应该在其住处执行监视,有的则认为既可以在现住处执行,也可以根据案情需要,让其...  相似文献   

9.
怎样执行监视居住决定监视居住容易,但执行起来普遍感到为难。因受委托单位派出所或村委会干部、治安积极分子离被监居人的住处一般有一定距离,受委托人的责任心也有所不同,被监居人是否违反刑诉法第57条关于监居的五项规定不易发现控制。对无固定住处的,尤其是流窜...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在诸如证人出庭作证、庭前会议、指定监视居住等方面进行了完善,给检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徒法不足以自行”,一部法律能否实现其立法本意,关键在于“执行”。修改后刑诉法实施一年多以来,各级检察机关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法律规定,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在具体工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该如何进一步深化理念转变、完善工作机制推动修改后刑诉法的深入贯彻落实?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1.
正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事诉讼法》)对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措施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大幅改动,首次提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并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由于目前关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相配套的法律、司法解释尚不完善,在实践中对具体问题的理解适用不一,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检察监督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法博士信箱     
签发《释放通知书》该如何适用刑诉法法博士: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被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依法变更强制措施(主要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情况)、人民法院判处缓刑后,应予释放。请问:签发《释放通知书》时应如何适用刑事诉讼法的有关条款?贵州 关岭关岭同志:《释放通知书》是公安机关通知看守所释放被逮捕或者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以及通知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时使用的通知性文书。对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依法变更强制措施,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可以适用《刑事诉讼法》第六章的有关规定,如第65条规定:“公…  相似文献   

13.
在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中,针对律师在场与合适成年人参与是否可以合二为一的问题存在许多争议,律师是否可以作为合适成年人是争议的主要焦点。笔者结合新刑诉法,对律师在场制度与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概念、联系、区别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从权利属性、适用范围、人员条件、作用、工作方式、可行度六方面阐述了两种制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新《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法)出台后,监视居住制度开始承担着独立的刑事诉讼功能。新法对监视居住制度的完善,既健全了刑事强制措施体系,也为侦查部门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提供了依据。然而,新法仍缺乏对于被执行人权利的救济和第三人权利的保障,致使对职务犯罪的侦查极易造成监视居住执行时的错位。因此,应构建独立的监视居住平台,赋予职务犯罪侦查部门刑事强制措施执行权,加强检察系统内部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监视居住的理想图式不复存在,内在矛盾难以解决,在实践中存在着虚无化和被滥用泛化的两种相反方向的问题。基于制度环境、制度本身、制度发展和制度负面效应等原因,监视居住制度应当废止而不是改进。其理由在于:监视居住已失去多种支撑条件,群众的积极参与已不可能;其执行存在着不易解决的技术问题和成本问题;这一制度与法治发展的大方向相悖;具有不易消除的被非法利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修改后的刑诉法明确规定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接受犯罪嫌疑人的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代理申诉、控告。但刑诉法实施一年多来,侦查机关对律师介入普遍存在抵触情绪。其原因主要是对律师的误解,认为律师介入增加侦破难度、害怕犯罪嫌疑人拒供、翻供、串供、毁证等。对此,文章提出从立法、沟通、提高认识、取消违法规定等方面解决这一问题,以期保证刑诉法的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修订的刑诉法确定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其适用蕴含在侦查处分权、公诉权和审判权的行使过程中,在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基本原则指导下有序运行。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在公安、司法机关基本查清了犯罪事实的前提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认罚从宽,是量刑和适用程序上的控辩协商而不是认罪上的控辩协商,犯罪人认罪认罚的分别适用速裁程序、简易程序或简化的普通程序。该制度适用时要正确处置与自首、坦白、刑事和解之间的关系,分析、厘定其在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罪数论中的适用。  相似文献   

18.
“免于起诉”的“取消”与“不起诉”的改革周少元免予起诉的存度问题曾是刑诉法修改与完善讨论过程中激烈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修改后的刑诉法已无免予起诉的明文规定,似乎免予起诉取消了。免予起诉真的取消了吗?笔者愚见,取消了免予起诉的概念和术语,保留了免予起诉...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 ,有学者提出 ,要加强宪法解释 ,强化宪法解释制度的功能。因为 ,“有些新情况需要通过修改宪法来解决 ,有些新情况则需要通过宪法解释来解决。需要通过修改宪法来解决的情况事关重大 ,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经验。而在这之前 ,通过宪法解释来保持宪法条文与社会生活实践衔接则是十分必要的”[1] 。而且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规范与现实发生冲突时首先采取的方式是宪法解释 ,当宪法解释的功能已达极限 ,不足于解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矛盾时才开始考虑采用宪法修改的方式”[2 ] 。不过 ,由谁来解释宪法 ,却有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 …  相似文献   

20.
<正>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为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或审判的顺利进行,依法责令其不得擅自离开住处或指定的场所,并对其行动加以监视的一种强制措施。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38条规定了监视居住,由于立法过于原则,导致在实践中适用监视居住存在着操作难的问题而适用很少。1996年刑事诉讼法在原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相比较而言,新刑事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