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康立云 《传承》2009,(16):16-17
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这60年中,为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农村的土地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其中对土地经营体制的调整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将从建国以来历次土地政策调整的内容以及国务院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着手,谈谈党的土地政策中土地经营方式的分与合——分散经营与统一经营的变动。  相似文献   

2.
胡晗 《创造》2020,(2):36-41
农村工作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领域,农村土地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也是农村工作的重要步骤,农民对农村土地政策的认知是国家农村土地政策调整和完善的重要依据。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同心乡那柯里村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民族关系,农村土地政策的实施与全国土地政策实施情况基本一致,研究那柯里村农民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现状、面临困境、提升途径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共性问题的扩展情况。从整体主义的视角看,那柯里农户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土地政策十分关心,对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认知较为准确,对宅基地、耕地、产权等内容形成的观念基本正确,但是土地政策认知的主体存在差异,农户对各类土地政策的认知情况也不尽相同,导致差异和认知困境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政策宣传不到位,土地规划利用不明确,当地缺乏主动性、农民缺乏参与感,农户土地观念与行为的不统一,面对农村土地政策落实与农民认知之间的张力问题,需要多措并举。  相似文献   

3.
土地家庭承包制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在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增加粮食生产,繁荣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市场机制的逐渐完善,承包制急需赋予新的改革内容,即对其土地配置方式进行再改革,以适应农村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桂华 《思想战线》2019,45(3):133
制度创新是改善经济绩效的重要手段,农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以提高农业经营效率。我国农地制度改革主要通过国家政策调整的方式实现。以第二轮土地承包为契机,国家政策干预从基本经营体制方面,深入到农村集体内部的地权配置上,打破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土地承包自主合约关系,走上了强制性制度变革模式。在较少的政策干预下,国有农场自经营体制变革以来,一直保持农地制度诱致性变迁模式,农场内部的资源配置通过自由协商完成。国有农场基于自主合约完成的地权配置,在农业生产和资源配置方面皆具有优势。国有农场的土地制度安排,构成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参照。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国超 《理论月刊》2006,(1):161-164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兴起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明显加快。本文首先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简单的定性研究,然后分析了建立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现有法律及政策的不足,提出应遵循的原则及常规的流转方式。  相似文献   

6.
在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实施以来.如何妥善解决因劳力、人口增减造成的人地矛盾.如何克服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中遇到的土地调整困难,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对开县岳溪镇的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广大的乡村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简单地视土地为“命根子”,而是以租赁、转包、代耕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承包的土地交付他人经营.自己或成为农业产业工人.或进城入厂做买卖,走上了一条与过去截然不同的谋生存、求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胡建 《长江论坛》2009,(4):40-43,80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农村土地产权制的一个创新成果,它改善和发展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以后建立的农村土地关系以及集体产权关系,使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所有者的权利得到了较为明确的体现;它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按照股份制和合作制的基本原则,农民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委托合作社经营,农民按股份从土地经营收益中获得一定收益,并把大部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因此,它对于改革和发展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成有效的资源配置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农村股份合作制起初大都是自发性的,这种自发的原始形态的股份合作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产权关系不明晰,劳资关系不协调,管理机制不健全,收益分配与积累比例不合理,责权利不明确等问题。但是,这种土地产权结构的调整是农村市场经济深化的客观要求,它的种种缺陷,可以在法律与政策的支持下进一步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陈凤霞 《新东方》2011,(3):69-72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建立多种形式的流转机制,是我国农业土地使用制度政策创新的主要内容。当前,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快,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从回顾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理论和实践摸索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以及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和规范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农村城市化中求解"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彩霞 《前沿》2006,(2):223-226
城市化滞后是中国农业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大量劳动力积聚于农村,使单个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太小,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制约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形成.造成农业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贫困等三农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以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地流转的三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地流转涉及产权明晰、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变化以及土地市场、经济增长等各个要素,需要明确相关问题,调整相关制度。针对目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现象,本文认为,明确土地承包权主体、谨慎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调整与完善土地制度等三个问题,是涉及农用地流转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着农用地流转的成效。妥善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法律法规支撑、政策调整与实践落实。  相似文献   

11.
当下,我国农业生产关系改革和相关经营体制深层次改革被广泛地关注,而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能否形成共识,必然关系着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走向.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性构建应成为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对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经营体制,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广泛深刻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如认识偏差较大,贯彻执行有各行其是的现象;承包、延包不到位,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阻碍;土地调整频繁,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稳定受到侵害;强迫或代替流转,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资格有时被忽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农村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教育不深入、不全面之外,还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3.
作为农村一种新的土地流转和经营组织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坚持家庭承包基本政策不变和保障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走市场化经营之路的有益探索。金州区向应街道城西村依托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其它地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代表微语     
提高山区农村抛荒土地利用率,一要加强机耕路、水渠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便实行现代化农耕操作;二要从政策方面鼓励种植大户承包抛荒土地,实现规模种植经营;三要引导农民利用抛荒土地种植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采取“农户+公司”的合作模式,促进农民对土地的开发与利用。——上杭县人大代表丘尚炎  相似文献   

15.
所谓"经营城市",就是把城市当作特殊商品对待,运用经营的手段,将城市纳入市场运作,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各项公共资源进行综合筹划和合理利用,使城市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在实践中,政府官员们运用经营城市的理念,则主要着眼于盘活城市存量资产,筹集建设资金,把城市的无形、有形资产都拉入市场,当作商品来经营,筹钱融资搞城建.比如,有的城市把公共事业出让给企业和个人经营,有的城市把公共设施的冠名权出售给地方和企业,如云南、湖北、河北等省的县级市为提高知名度,纷纷找到上海市地名管理办公室,愿意以高价换取用他们所在的城市命名上海的道路.还有一些城市则把买卖土地成了他们城市经营的主要内容和手段,用土地拍卖的钱去搞城市动迁、城市改造、基础建设、公共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对农村社会与基层政府进行整合的重要手段,土地政策可分为分配型、维控型与规制型三类。基层政府作为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在实践中针对土地政策的分配、维控与规制功能而具有不同的行为选择与治理方式,并形塑了其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困境。为此,以土地政策为核心,建构国家、基层政府与农民三者相对平衡的互动关系,从而既实现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整合,又强化国家对基层政府的行为规制,是国家制定与完善土地政策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7.
因婚嫁失地是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过程中困扰农村妇女生存发展的重要问题,其可能的后果之一是使农村妇女由于没有自己名下的土地而在家庭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甚至增加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文章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在农村普遍遵从"从夫居"婚嫁习俗的背景下,在土地承包政策调整不同时期结婚的农村妇女,因婚嫁而失地的比重随时间大幅上升;因婚嫁失地使农村已婚妇女遭受来自丈夫的家庭暴力的风险显著增加。鉴于此,建议对土地承包等相关政策进行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调整,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益,增强农村妇女的经济赋权,提高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有效降低其遭受家庭暴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已经实行30年了,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何认识和解决耕地制度和经营形式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政策选择,需要深入研究,并给予明确回答。  相似文献   

19.
赵云峰 《前沿》2014,(15):111-1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流转的特点和特地经营模式的描述,阐述了我国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新挑战,从土地流转认识、土地流转服务和监管、土地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问题,最后提出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廖盛芳 《中国人大》2009,(10):29-31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这一制度作为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使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使农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使这一制度稳定下来,使农民对土地承包政策多变的疑虑被打消,因此,许多媒体把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比喻为让农民吃上了“定心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