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比较毛泽东与高尔基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之说,前者属于中国文论传统的意象话语,体现为立足“言-象-意”之辨的“言-不言-言不言”与“情(物)-物(情)-情物”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对-合”三元谱系结构,后者属于西方文论传统的形象话语,体现为立足“言-意”之辨的“言-在”与“主-客”文艺言说方式,及其“正-反”二元体系结构。毛泽东移植高尔基“两结合说”,解构其二元体系结构而纳入中国文论传统的三元谱系结构,体现其潜意识的“西方文论中国化”意愿。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进行现代阐释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使这种阐释具有科学性又卓有成效 ,就不能不首先研究方法问题。本文针对具体的话语阐释问题 ,提出了一套现代阐释的方法 ,即概念原始法、义理梳理法、深化阐释法、异同比较法。  相似文献   

3.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在20世纪90年代被明确提出,至今已有二十年。经历最初的热闹之后,今天这一命题渐入沉寂。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文化传统为其问世的思想渊源;"文论失语症"和"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提出则是其一度盛行的现实语境。然而,"转换"说提出时就缺乏严谨界定和全面思考,大部分论者将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或者当代意义研究视为"转换"的主要内涵,将两者等而视之。这种泛化理解基本忽视了其医治所谓"文论失语症"的现实目的,也忽视了其立足"转换"以建构当代文论的初衷。自然,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无法避免且十分必要,但幻想通过"转换"来实现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实在扞格难通。这本身违反了文学发展机制和文论生成体制,堪称一个"虚假命题"。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只能从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产生。  相似文献   

4.
一世界文论发展史回顾从世界文论的发展来看,世界文论的发展有三大源头,这就是中国、希腊、印度。中国和希腊的文论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背景下产生的。中国文论产生于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代,而西方文论产生于古希腊黄金时代,当时的希腊也正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在古希腊文论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从毕达哥拉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一路发展过来的关于“模仿”的论述。“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尽管古希腊哲人、文论家对模仿的理解不同,但其基点是把艺术…  相似文献   

5.
王德兵  佴荣本 《求索》2013,(5):131-133,8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的批判话语,力求在叶燮诗论中挖掘“缘情”的因子.以寻求古代文论价值实现之可能性,以期实现古代文论之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十分必要和紧迫。福柯话语理论的构建取向、葛兰西"文化霸权"的"大众的同意"、拉克劳和墨菲后话语理论的多元主体"接合",为之提供了视角和切点。大众化了的马列文论话语、中国化了的西方文论话语、时代化了的古代文论话语和实际化了的比较文论话语"接合"起来,构成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再与创新的非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话语二度"接合"起来,就能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论的"有机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汉语批评:从失语到重建(笔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 90年代曹顺庆等学者提出的当代中国文论的“失语症”及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命题 ,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赞成的、反对的和商榷的意见都不少 ,但更多的则希望他们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思路、方法和拿出实际成果。现在他们提出“汉语批评”策略 ,既是对学界期待作出回应 ,又使其以前的学术理论更加深入。本刊选发的这组笔谈 ,集中探讨了汉语批评的理论内涵、话语策略、汉语批评与当代全球化语境等问题 ,表明了他们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和具体的方法及路径 ,希望引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研究与中国文论话语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文心雕龙》研究历史的兴衰现象 ,从中国传统文论著作的话语方式和学术规则角度 ,探讨了为何《文心雕龙》在唐宋时期未能被引起足够重视 ,而从明清开始 ,研究渐盛 ,且在当代形成声势浩大的“龙学”,并由此反思当代研究的利弊 ,进一步指出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思想的异质性 ,在跨文明比较的视野中 ,合理转化中国古代文论 ,整合中西文论 ,让中国文论能真正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9.
在许多重大问题都已经经过或正面临着重新命名和阐释的中国当代文论中,文学风格构成论的理论建构显得相当粗疏和教条化,我们应该在充分考虑风格的三大特质的基础上,对文学风格构成论进行重新诠释。  相似文献   

10.
童真 《求索》2006,(10)
10年前中国文论界就开始在探讨中国文论话语的重建问题,但直到今天仍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和路径。笔者以为,对中国传统话语进行发掘整理,使之实现现代转化,这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原动力。而整理中国的传统话语,应该从中华传统经典开始。因为经典具有再生性和不朽性,它适合千秋万代的需要。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通过对中华传统经典的解读而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1.
权绘锦 《求索》2008,(3):164-166
胡风文论与《文心雕龙》都受到传统整体思维影响,具体体现为创作论上的“天人合一”,作家论上的“内圣外王”和文艺本体论与功用论上的“体用合一”。本文旨在厘清二者之间既有差异又相一致的复杂关系,证明现代文论与传统文论割舍不断的历史连续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历史脉络呈现出政党主导的特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在党。中国的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旨在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根本属性与正确认知的合理阐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总结提升与实践引领的有效认同,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他者论调事实澄明与独特模式的叙事引导。叙述好这一重大命题,要在一般与特殊的比较中论证“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在自主与自觉的意识中把握“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在使命与责任的实践中进行“现代化”的体制创新,在本土与世界的指向中展现“现代化”的价值指引。政党主导型现代化国家建设话语叙事具有丰富的延展空间和旺盛的生机活力,要在坚守话语导向、进行话语整合、提升话语阐释、打造话语标识等方面着力,不断创造创新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话语叙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晓岗 《求索》2008,(11):167-169
叶嘉莹融合中西文论,建立以“基准说”为理论内核的比较诗学体系,对“境界说”作了转化和补充,降低了中国古典文论的接受和使用门槛,使其具有现代意义。以“基准说”为依据阐发古典诗词中蕴藏的感发生命的力量,使古典诗词成为现代社会中审美化人生的重要媒介。叶嘉莹立足传统文论,正确处理古典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关系,产生新的理论生长点,实现了古典文论的更生之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的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并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15.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三条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当前学界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学界对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在诸多的研究中,怎样重建是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命题仍然存在重大缺陷,依然没有摆脱老路,无法引导我们真正走上重建的道路.在时该命题进行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应该走中国文论中国化的道路,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中国文论的当下直接有效性;第二,西方文论中国化;第三,让中国文论在当代成为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16.
“意象”这一概念在文论与书论中,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书论中的“意象”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古典美学概念,来源于《周易》及王弼的“立意以尽象”阐释。而文论中的“意象”则是一个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而有着浓厚现代主义意味的文学概念。它们的内涵迥异,但都由“意”与“象”两个层面组成。  相似文献   

17.
吴结评 《思想战线》2004,30(4):77-78
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中 ,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在为寻求整合、转型所进行的中西方文论对话中 ,学者们怀着不同程度纠合在一起的学理冲动与情绪冲动 ,就对话的意义、过程、机制、影响因子等论题形成了众声喧哗。为此 ,本刊特约请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上述问题撰文汇成一组笔谈 ,意欲管窥当下文论研究之态势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论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顺庆  王富 《思想战线》2004,30(4):75-77
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中 ,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在为寻求整合、转型所进行的中西方文论对话中 ,学者们怀着不同程度纠合在一起的学理冲动与情绪冲动 ,就对话的意义、过程、机制、影响因子等论题形成了众声喧哗。为此 ,本刊特约请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上述问题撰文汇成一组笔谈 ,意欲管窥当下文论研究之态势  相似文献   

19.
江守义 《求索》2023,(1):82-88
传统的“文以载道”观和20世纪20年代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有诸多契合之处:它们都通往理想,含有对太平盛世的期望,并将文学和现实联系起来,使文学在产生教化功用的同时超越工具论。传统“文以载道”观中载道和言志的关系导致载道主体的复合性,而这种复合性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者那里也有类似的体现。这些契合是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能够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张文勋 《思想战线》2004,30(4):74-75
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一直是学界长期关注的重大话题 ,在传统与现代的“古今之争”、“中西之争”中 ,文论话语转型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而在为寻求整合、转型所进行的中西方文论对话中 ,学者们怀着不同程度纠合在一起的学理冲动与情绪冲动 ,就对话的意义、过程、机制、影响因子等论题形成了众声喧哗。为此 ,本刊特约请老、中、青三代学者就上述问题撰文汇成一组笔谈 ,意欲管窥当下文论研究之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