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侦讯对话中的心理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社会规范对人都有心理压力,法律规范与强制力量同在,心理强制是法律性对话的本性。侦讯对话往往以强制措施为外在的条件,而证据才是其内在强制力的根据。涉案当事人的沉默,并没有使讯问失去强制性,也没有失去其取证功能。侦讯对涉案当事人心理强制力的大小,在于警方掌握证据的状况;对侦查人员来说,关键在其侦讯对策的运筹和实施。  相似文献   

2.
侦讯要素论     
侦讯有区另别于其它讯问的特点,其要素的内涵与构成关系,决定着它的区别特征。涉嫌证据的局限性,使侦讯取证具有高难度,策略随之产生。策略凭借侦查隐蔽性、涉嫌证据和法律强制性,驰骋于侦讯双方的心理战场。这心理战场的物质依托是侦讯环境中所体现的证据场。证据是司法活动的轴心,也是侦讯成败的关键。证据心理场的张力是有罪嫌疑人供述的心理动力之一。主观证据场与客观证据场的统一,是侦查人员取证成功的必然归属。  相似文献   

3.
论侦讯用谋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讯对策具有谋略、用谋方式、讯问手段、对话技巧、气氛调节等五大构成要素.侦讯谋略可分为虚实、时机、造势三大类型.侦讯用谋方式包含起点、方向、步骤、突破点和突破口等要素.侦讯用谋方式的步骤类型可分为纵横耕耘式、自由交谈式,直接攻突式、迂回包抄式,循序渐进式、四面出击式等三类六个.侦讯用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只是一类谋略一种方式,往往有几个谋略的交叉使用和多种用谋方式的组合运用.  相似文献   

4.
侦讯组织论     
侦讯组织是为促使嫌疑人如实陈述、侦查员互相协作而成的有序群体,有主动性、适应性和对策性等特点。其组织形式受体制制约,一般有讯查同一、讯查分工、同案或不同案分工等类型。讯问人员由主讯、助讯、记录等组成,大要案件需侦讯、查证、搜捕人员配合,由案侦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形式,有临场实时的直接指挥、侦讯前后的间接指挥、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指挥。组织者还应进行侦讯谋划和场所设计,考虑强制措施的适用与配合,讯问环境要安全保密,不受外界干扰,尽可能使侦讯具有突然性。同时,也要对在犯罪现场的讯问、押解途中的讯问和其他场所的讯问进行协调。侦讯组织效益最大化的瓶颈,有人员素质问题,更有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侦讯活动中,借助人工智能捕捉与识别嫌疑人的微反应,可以帮助侦讯人员及时获知嫌疑人的真实情绪及心理状态,从而判断嫌疑人口供的真假,为侦讯人员制订有效的讯问策略提供依据。借助微反应掌握嫌疑人的心理动态是侦讯智能化的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实现建立在人工智能对大量微反应特征样本的深度学习与模拟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对微反应特征的心理语义的理解上。因此,实现侦讯智能化的前提是对微反应特征进行广泛采样并建立精准的心理语义标记。  相似文献   

6.
侦讯之"问",表现了其指向性;"答",表现了其应对性;而"听",则表现了其目的性。侦讯倾听的功用有程序要求、以静制动、减少抵触、心理接触、提问基础、辨析口供;侦讯"说"的功用是履行程序、应对沉默、引出话题、攻心夺气。侦讯的听与说,都要服从对策目的。其听的内容有听基本情况,发现案情,观察情态,听话语细节,听案情内容,寻找矛盾点,关注言语变化;其说的内容是随机应答,寻找话题,复述与质疑关键点。侦讯要求听要小心加耐心,把握情势;听要内紧外松,不动声色;听要全神贯注,不暴露目标。侦讯还要求应答巧妙,控制场面,在具体化中隐己露彼。侦讯听与说的关系表现为:少说为佳,多听证,听说随机转换。最后,倾听也有局限,它不能代替完整的侦讯记录。  相似文献   

7.
侦讯过程构成要素有活动要素、法律要素和对策要素。侦讯中既要甄别涉嫌证据,又要甄别犯罪嫌疑人,勘查其心理现场。侦讯活动重视组织准备、记录选用、环境设计和气氛调控的对策谋划。侦讯的初审、续审、终审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终审中尤其强调证据体系的组织、印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侦查讯问是侦讯人员同犯罪嫌疑人之间用言语作为斗争手段的语言较量。讯问语言艺术在侦查讯问活动中作用重大,主要有:有利于技巧地选用讯问语言,挫败犯罪嫌疑人反审讯的伎俩;有利于正确施展讯问谋略,揭露证实犯罪;有利于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全部犯罪事实;生动形象地语言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拒供心理的良性转化。讯问言艺术受特殊的语境及讯问词的支配,其语言表达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含蓄语,熟语,隐语,方言土语等。  相似文献   

9.
侦查讯问中,无论是侦讯方的自我证明,还是双方的相互辩论,都是论证活动。侦讯中,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总是倾向于与讯问人员辩论来自己辩护。对于侦讯中的言语交际话语,侦查讯问人员首先要识别是否包含论证。确定其包含论证后,侦查讯问人员应该分析犯罪嫌疑人的论证以展现其要素和结构。最后,侦查讯问人员还要对犯罪嫌疑人的论证进行重构从而为评估或驳斥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源自“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特定的情境诱发特定的行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好人也会做坏事”。在侦查讯问过程中,时空环境、角色扮演、权力差异、受挫反应等情境因素有时会挑战侦查人员稳定的个性特质,成为诱发侦讯冲突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分析侦查讯问中的人际冲突的时候应首先分析讯问情境,从情境入手找出冲突产生的原因,进而为寻找缓解人际冲突的方法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侦查讯问中,无论是侦讯一方的自我证明,还是双方的相互辩论,实质都是论证活动。侦讯中,被讯问的犯罪嫌疑人总是倾向于与讯问人员辩论以辩解。对侦讯中嫌疑人的辩解,侦讯人员必须进行评估,以便判定其是否可靠的、合理的论证。如果判定嫌疑人的辩解式论证不是可靠的、合理的,侦讯人员必须对其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削弱。削弱嫌疑人的辩解式论证的过程中及其后,侦讯人员必须着手建构自己的论证,说服嫌疑人接受或相信侦讯方的正确观点。  相似文献   

12.
犯罪嫌疑人不供心理防线的突破存在一个临界点。侦讯要突破临界点获得口供绝非易事,需要分析具体案情和嫌疑人孤独和压抑、畏罪和侥幸等心理,同时,要采取恰当的侦讯策略。  相似文献   

13.
“讯问——是一种侦查和审判活动,是审讯机关或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从受讯问人那里获取他所知道的对正确判决刑事案件有意义的信息。”(H·N·波鲁鲍夫著,冯树梁译《预审中讯问的科学基础》,第10页,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这个定义反映了讯问的本质特征,它是侦查机关和法院的侦查、审判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具有合法性;侦讯审判人员与被讯问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冲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侦审人员需从被讯问人那里获得与案件有关的客观事实(证据)。这就得施行正确有效的讯问方法和讯问策略。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4.
侦讯中的非言语交流是侦讯双方发出的可能在对方那里产生意义的行为暗示语的加工过程,一般有副言语、体态语、界域语、环境语、物体语五类。侦讯交流中,言语和非言语相互渗透。非言语的信息量大,利用价值大,具有证据价值。非言语在侦讯中的运用,需要正确理解疑犯的非言语线索。非言语行为的影响,有双方和环境三大因素,其表征具有相对性。用其识别谎言时,需要从非言语群的角度分析,还可运用监控、测谎、录音录像等记录、分析非言语行为,其科技含量高,证明效果也好。侦查人员对自身非言语的运用,配合侦讯手段和对话内容,可以营造侦讯气氛等。  相似文献   

15.
"侦查讯问难"是长期困扰侦查人员的最大难题之一。形成讯问难的客现原因主要有:审查难;犯罪嫌疑人本人方面的原因;破案的证据基础不够扎实;犯罪嫌疑人不相信"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与讨论中的保障人权立法相配套的法律规定缺失等。形成讯问难的主观原因有:观念落后;侦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不适应;讯问策略、方法运用不当等。应当采取的对策有:转变观念;提高整体素质和攻坚能力;转变侦查模式,广泛收集证据;加强审查性讯问,排除无辜;扩大传统讯问突破口的范围;制定有效的讯问策略及方法;建立配套的法律和制度。  相似文献   

16.
维多克私人侦探社的兴衰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多克被誉为现代世界第一侦探,他创办的现代世界第一个私人侦探所——“布雷奥克侦讯社”,顺应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竞争的潮流,操作模式上也是按照现代商业准则。信息档案库的建立与利用,是该侦探社走向兴盛的法宝。由于布雷奥克侦讯社的不断做大做强,抢走了警方大量的案件,影响了制度内警察的声誉,导致警方多次出面干涉,并最终导致它的瓦解。维多克私人侦探社的兴衰至今仍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迷惑式审讯策略是讯问人员利用犯罪嫌疑人的信息不对称,使其内心世界出现错觉,形成不得不如实供述的意识。该策略对侦查讯问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当前侦讯实践中存在着运用频率低、运用效果不佳的突出问题。要突破迷惑式审讯策略的现实困境,侦查人员要充分做好审讯前的准备工作,注意把握策略适用的度,注意各种审讯策略的相互配合,并应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配合。  相似文献   

18.
刑事司法改革背景下侦查讯问工作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志卿 《前沿》2011,(5):105-109
随着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侦查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侦查讯问工作正面临着由封闭走向开放、侦查讯问权力将受到严格制约、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自愿性将得到法律的保障、非法获取的口供将被排除、讯问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等严峻挑战。侦查机关及其侦查人员应当转变执法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强化侦查手段的综合运用,强化侦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强化心理策略方法在讯问中的运用,努力提高侦查讯问谋略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讯问的功能和作用,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警察讯问中的语类混合和移植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类是为社会或某一话语社团所广为认可的、为实现某一交际目标的语言运用方式。语类研究常以分析语类的语步结构和与此相关的语言形式和功能特点为焦点。但是语篇实践的现实表明,语类结构常常不具有单一的、清晰的界限,语类间常出现语类符号资源的挪用和移植。警察讯问作为一种机构性话语,有相对固定的语类结构步骤。但是,在形式化的讯问步骤下,由于交际目的不同,讯问中存在着语类的混合,即机构性话语语类和立法语篇语类的混合,这种混合增大了讯问双方之间的距离。讯问中语类混合的运用构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权威性的交际行为,体现了讯问双方不对等的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法律禁止诱供,但适度利诱是侦讯谋略不可或缺的内容.区分诱供与适度利诱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和运用坦白从宽政策.坦白从宽政策在司法实践中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是法律依据的缺失和侦查讯问机关职权限制,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方面保障坦白从宽政策的贯彻落实,使侦查讯问人员在讯问活动中把握更多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