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推行分税制的政治意义──建构制度化、规范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生唐贤兴传统体制下的社会资源再分配模式产生了很多弊端,这是中国改革的历史遗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社会性资源再分配权力的分配问题,1949年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
在基层建设法治政府,主要难在对政府及其官员尤其是政府及部门首脑过大的权力,现有的制度还无法做到有效约束。从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要限制和削弱政府过大的权力,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务公开,鼓励公众参与及严格问责。  相似文献   

3.
确保司法公正,促进法治建设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的重要任务。而当前,确有一些因素影响着人民法院司法公正,主要是:1.司法权力地方化。司法权力地方化,是指国家将司法权分配于地方行使,国家对此施以必要控制与监督的体制。其表现就是地方法院由同级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地方法官由同级地方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4.
在推进简政放权改革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权力下放在上下级政府之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如何调整和分配。结合对社会组织的行政审批权的改革,寻求行政权力配置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方面,地方行政审批权力的配置会寻求法律法规及其原则的支持或者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的授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会对权力配置的改革进行政治风险与社会压力的权衡。这种法律与政治的博弈是影响地方行政权力配置的重要力量。这对新时代全面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中进一步解决层级政府之间与部门之间权力配置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冰  曾福生 《求索》2011,(6):175-176,35
本文从宪政的视角切入,以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作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对我国现行财政分权体制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在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两方面,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切实保障公民权益,要求中央与地方能逾越"画地为牢"的怪圈,在宪政的框架内谋求一个长期稳定、合法合理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体系逐步完善,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金融业取得了众多成绩,但是,在国际上却仍有着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其最大的来源是由于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所导致的严重的道德风险和大量的或有债务。众所周知,如果政府配置资源权力过大,实际上是不太可能建立真正的中央银行制的。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几乎掌控着一切驱动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要素,如土地,矿权、税收,市场准入,环保标准等等。因此微观投资回报率可以被轻易改变,使得原来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信贷和投资得以按照权力的意志而配置。故此,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很难保持应有的有效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行政处罚是进行社会治安管理的必要手段,地方政府行政处罚效能与政府公信力密切相关。行政处罚效能较高时,政府公信力会相应提升。而行政处罚中标准混乱、模式落后且行政执法人员非法行使行罚权力,则会直接导致行政处罚效能低下,更会破坏地方政府的公众形象和公信力,为社会法治建设带来治安隐患。  相似文献   

8.
政府在后发现代化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政府资源是影响主导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包括政治领袖、官僚群体、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体制及政府合法性四个方面。它们在现代化中的具体作用互不相同,但又互相影响,共同制约着政府主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石曙光 《湖湘论坛》2004,17(6):78-7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已于 2 0 0 3年 8月 2 7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从 2 0 0 4年 7月 1日起施行。它的颁行 ,对进一步规范和限制政府行为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 ,建设有限、统一、透明和便民的现代法治政府 ,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限制政府规制范围 ,有利于建设有限政府法治政府的第一要义是保障人民的自由 ,而要保障人民的自由 ,就必须限制政府的权力 ,限制政府规制的范围。长期以来 ,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 ,公权力过宽过大 ,私权利过小过少 ,事事要审…  相似文献   

10.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4,(10):20-21
适度解禁地方政府举债,意味着我们要"开明渠,堵阴沟,建防火墙",但最关键的是把地方政府举债的"防火墙"修好,总结过去的教训,广泛征求社会民众的意见,设定一系列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地方政府举债关乎未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举债"上的权力分配,对地方自主发展经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一直是民间期望颇高、  相似文献   

11.
曹振伟 《传承》2009,(2):134-135
省级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不仅要求明确部门职责、遏制部门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省级地方政府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地位的要求。大部门权力三分有部内权力三分模式、部际权力三分模式、大部门权力大三分模式。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的模式并不能采取如上的任何一种模式,而是借鉴和吸收它们的优点,设计一个混合大部门权力三分模式。  相似文献   

12.
省级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不仅要求明确部门职责、遏制部门利益的需要,而且是省级地方政府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中地位的要求.大部门权力三分有部内权力三分模式、部际权力三分模式、大部门权力大三分模式.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大部门权力三分的模式并不能采取如上的任何一种模式,而是借鉴和吸收它们的优点,设计一个混合大部门权力三分模式.  相似文献   

13.
基层输入型资源错配主要包括资源叠置、资源闲置、资源虚置、资源误置等。基层的发展不仅依靠资源投入,而且有赖于资源配置效率,而资源错配的直接后果是资源的低效利用甚至浪费,还会给基层干部带来观念上的困惑和坏的行为导向,更会引发公众的失望和不满,败坏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正>权力分配的"统"与"分"这一矛盾体,在中国转型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历史变化与时代要求。传统层面上,在政府治理中"一统就死,一分就乱"的怪圈循环往复,构成一个始终困扰着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的两难问题。中央和地方的平衡状态还未达到,所以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状态一直处于变动之中。我们应该设计一套稳定、成熟的制度,这套制度有更大的包容性,同时中央又应有更大的自主性,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应该呈现相对均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政府并非一个完全科层化的整体,它由诸多部门组成。这些政府部门处在一个横向的非均衡权力体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纵横交错的条块关系当中。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之中,政府部门会借助一切可能的力量进行权力的软性扩张。他们会在条块关系的制度空间中找到对自己有力的武器,选择与地方政府"合谋"以争取项目或者荣誉;同时也会选择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切割",转而与上级政府或者部门联合,以主动暴露问题的方式"倒逼"地方政府领导加强对本部门的重视。文化政策的某些智慧性顶层设计,加强了文化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与"考核捆绑",使得基层文化部门在创建或者"迎检"中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借用,或者正面整合资源进行展示,或者用"弱者武器"进行示弱等,借势顺利实现文化部门的权力延伸。这些构成了一幅"部门政治"柔性运作的动态画卷。  相似文献   

16.
作为单一制国家,中国的财政体制似乎理所当然地沿袭了中央集权制的权力结构。中央不仅掌控了大部分财税资源的分配权,而且垄断了几乎全部的财税规则制定权,因而可以随时全面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分配。然而,中国历次集权和分权试验表明,就和事权分配一样,财权分配也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国家治理必然会出现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权力基于一定社会资源产生,同时又会产生相应的权力结构,本文从国家权力结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政党推动.只有充分发挥政党在后发展国家中的特性、在我国权力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在政府机构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向前进.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五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已经五年多了,地方政府管理是不是按市场经济规律进行了呢?政府管理是不是真正做到了引导服务?回答是差距甚大。转型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还处于一种权力、引导、服务的混合模式。笔者认为,地方政府管理在这种混合模式层面上,不能停滞过久,因为这种混模式给政府管理带来的危害,在某种情况下来说是很大的。为了尽快走出这种模式,笔者从分析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对策思路。一、当前地方政府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由于工作之便,常有条件深入到市属部门、区、县(市)和部门领导、政府官员接触,耳闻目染,发现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管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从管理模式上去看,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地方政府管理叫做权力、引导、服务的混合模式,权力仍在发挥着  相似文献   

19.
腐败问题的出现有其固有的根源:社会价值资源的缺乏和社会调控系统的不完善。价值资源的缺乏包括自然资源、金钱权力、社会服务、工作岗位等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资源的广泛缺乏。而社会调控系统即政府,掌握着对整个社会价值资源分配的权力,也就是负责社会利益的分配。那么系统内外的社会成员为使这种分配符合自己或自己所从属的某一利益群体的要求,就势必设法影响分配。最好的捷径就是影响掌权人物,对他行之以贿,就有可能使分配的随意性有利于自己。这便是腐败的的产生。由此可见,腐败的主体是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公职人员,其目的是通过非法用权达到的目的,结果导致了社会价值的不公正分配。因此说,腐败问题就是公共权力的腐败。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区域冲突治理主要有主体调整和利益调整两种方案,主体调整方案认为应当通过重构行政区划、设立跨区域协调组织、加强府际治理来消解区域冲突;利益调整方案认为治理区域冲突的重点是消除地方政府的利益意识。透过政治经济学"主、客观条件与因素"理论可以发现,产生区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地方政府在横向联系中对权力的不规范运作。因此,有必要以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和权力规范为核心,围绕横向府际关系,加快区域法制建设,构建区域冲突的法制化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