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党作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客观需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必须注意处理好正确看待党的先进性与新社会阶层中先进分子入党、克服“左”右两种错误倾向、强化对新阶层党员的思想教育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崔庆荣 《现代人事》2003,(12):23-2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要“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相统一,使党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阶级基础是党的阶级根基和立党之本,没有党的阶级基础,就没有党的产生和发展,党就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的群众基础也就无从谈起。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离开了党的群众基础,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就无法体现,党的阶级基础就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坍塌,党的事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党的理想也就成了空由楼阁。  相似文献   

3.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正确处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关系,认真解决吸收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问题,对加强党的建设至关重要。今后应加强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讨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内涵和外延,深入探讨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努力解决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子健 《新东方》2002,11(6):88-9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  相似文献   

5.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应该把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各阶层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  相似文献   

6.
任何政党都有其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决定着政党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群众基础是政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是在社会历史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政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任务,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合法性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7.
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科学地理解和坚持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不断地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在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同时,积极慎重地吸收新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刘海金 《湖湘论坛》2005,18(4):22-23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执政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基础,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党的先进性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先进性是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永葆党的先进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 ,必须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此 ,我们必须弄清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关系问题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会不会影响和削弱党的先进性问题 ,如何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党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就要在自己政党的性质和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上 ,在组织建设和成立构成上 ,必须与时俱进 ,赋于新的涵义。现阶段 ,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应包括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并为此做出贡献的阶层和集团 ,即应包括当今社会的全体劳动阶级和劳动群众。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增加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党的建设务必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群体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这更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对此,江泽民同志在“七一”  相似文献   

12.
吴桂英 《创造》2003,(4):40-41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在坚持党的先进性的同时,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表明党对在新时期如何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吸引力和凝结力,提高自己的战斗力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一重要理论的内涵,对今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政堂 《桂海论丛》2007,23(3):23-25
党的制度是规范和制约党组织、党员的行为,协调和引导党内关系的一系列规程和行动准则。因此,只有制度和谐了。党内各种关系的和谐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根本的保障。当前,要促进党的制度和谐,就要在制度建设中坚持正确的原则,在全面推进中突出机制体制这一重点。同时还要不断增强党员的制度意识。  相似文献   

14.
王金文 《前沿》2006,(5):27-28
从世界政党发展来看,党的基础问题事关其兴衰存亡。随着新时期我们党执政环境的变化,巩固和扩大党的基础的问题就尤为突出。解决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正确认识新时期党的基础,充分认清新时期巩固和扩大党的基础的重大意义,并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切实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终真正巩固和扩大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党的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贯遵循的根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准确地把握以工人阶级为党的阶级基础的本质特征,对于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考验、反对和平演变的考验,使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顺利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党的阶级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根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都是一定阶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历史性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数量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在新的社会阶层开展党建工作,正确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的健康发展,是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六大界定新的社会阶层有六个方面人员组成: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中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家;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他们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享有同样的政治…  相似文献   

17.
在城镇化进程中,增强党在流动人口中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发展,面临着一些新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口的生存现状、现行管理体制以及流动人口的新变化对党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挑战。因此,巩固党在流动人口中的执政基础需要努力满足流动人口的利益愿望,始终密切党与流动人口的联系,注重吸收新生代流动人口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  相似文献   

18.
李晓阳 《学习与实践》2001,(9):38-38,5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工人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必须要自觉认真地学习、贯彻好江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执政50多年来的历史早已证明,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既要有物质文化基础,也要有坚实的政治基础,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强化党执政的合法性,才能使党始终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一、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十分必要第一,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我国实行的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等,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从根本上讲,它们都是符合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20.
李晋玲 《前进》2004,(12):16-17
党的执政能力既包括党作为整体的能力,同时又包括作为每个党员的个体能力.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党员个体能力的提高,党员个体能力的提高是党的整体能力提高的基础.作为一个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党员是执政党肌体之细胞,其队伍的素质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员队伍的执政意识和整体素质.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