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甘毛文 《传承》2014,(10):90-92
中国梦凝聚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教育是当前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通过整合中国梦教育资源,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多渠道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来引导大学生读懂中国梦、理解中国梦,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梦想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磨练意志,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青春正能量。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梦"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当前国内学界对"中国梦"的内涵、特征、关于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的关系、关于中国梦的实现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是在"中国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在实践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中国梦"彰显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凸显了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加强"中国梦"的研究有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在中国梦背景下,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面临着"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不同频共振、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等挑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大众化,要注重理论建设的大众化、教育对象的分众化、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建立机制的常态化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4.
《传承》2016,(9)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托起中国梦,中国梦的提出给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提供了大好环境。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应该抓住这大好环境,积极探索各种有效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宋凯 《中国保安》2013,(6):30-32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提出了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个人的梦。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党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是一个新命题、新范畴、新概念,其理论创新意义毋庸置疑。对中国梦理论架构的解读是当今理论界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中国梦的理论统领价值主要体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理论创新的方向与理论建构的逻辑框架上;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特质;中国梦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具有极为强烈的理论感召意义;中国梦作为一种精神感召和奋斗目标,对党的理论武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为凝聚全党团结一致的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是国家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国近代以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维度。因此,对中国梦的理解不仅应厘清其自身涵义,还应在与美国梦、欧洲梦等不同价值观的比较中,加深对中国梦的理解。中国梦是以现实中的个人作为其理论出发点,来建构其理想信念的。中国梦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性和理想性不仅符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8.
王小鹏 《前沿》2013,(20):41-42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本质上体现了“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中国梦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根”;中国梦是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的统一,体现了“民生为本”;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民生为基”.民生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和最好诠释,以“民生为基”,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首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论坛,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形成的主要观点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将会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尤其要加强和重视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五大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科学的理论指引;理论工作者应通过推进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观念性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这一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提供了重要遵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需要制度的保障,也  相似文献   

11.
苗瑞丹 《前沿》2011,(12):62-64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探索和重要贡献。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探索宣传方式的通俗化和多样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提供有效途径。这些探索对于当今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樊维聪 《传承》2015,(1):82-83
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因为理论本来就应当是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群众话语。随着我国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摆脱了浪漫与激进的状态,开始以理性的态度来面对各种政治现象,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大众化成为必然。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之作,必将引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阶段的到来。  相似文献   

13.
要把中国梦的美好图景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就必须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历史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理论基石。通过对"中国梦理论与群众史观的内在逻辑、群众史观在中国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群众史观在中国梦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4.
《传承》2016,(8)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观教学中应该有效地融入中国梦的教育,应该从实践的本质特征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一个历史的实践进程。应该从实践的社会结构认识中国梦的实现路径,中国梦伟大实践的社会结构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来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它赋予了"大同"梦以新的时代内涵;而"大同"梦作为"中国梦"的古典表达,也昭示着过往中国人生活的追求。今天我们为实现"中国梦"仍有必要从"大同"梦中汲取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6.
圆中国梦     
《台声》2017,(11)
<正>575.中国梦,强国梦,承先启后复兴梦!复兴梦,民族梦,实干兴邦幸福梦!幸福梦,腾飞梦,中国引领世界梦!我的中国梦是: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发达兴旺,百姓乐业安康!——任若绵贵州中科检测技术有限公司576.中国梦,是播撒在神州春天的神奇种子;中国梦,是驱动着中华巨龙的不竭动力;中国梦,是凝聚起炎黄子孙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既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思潮扬弃的结晶,又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不仅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举世成就。当下,在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关键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完成好赋之以形和付之以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传承》2016,(8)
习近平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和发展,是党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的思想基石。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认真领悟习近平群众观的内涵,依靠群众力量,全心为民谋福祉;汇聚群众智慧,虚心向群众学习;依靠群众力量,点燃中国梦;走好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马鹏 《传承》2008,(12):34-35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伟大理论的确立以及长时期在中国的宣传和发展所积累的丰富历史经验,为我们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基础,具有其必然性。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运动是完全可能的,理论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积极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掌握并指导生活实践,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精神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正能量,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空间.确立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新导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