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李春华 《电子政务》2008,(4):219-221
目前经常讨论的电子政务大都在省部级、条管垂直部门和地市级层面.在我国县级政府中,能否结合县情,快速、有效、节‘约地发展基层电子政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国电子政务的总体成败.从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构建县级电子政务组织管理体系的设想,并从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岗位设置等4个方面进行了科学的设计,将电子政务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以此来保障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湖北省公安县在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框架,但也存在一些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普遍性问题。要在充分认识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地位与作用下,做好中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协调工作,强化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并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建设。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实践,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思考;指出只有建立正确的电子政务绩效观和绩效管理体系,才能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向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建省县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现状的调研,从政府门户网站建设,G2C、G2B双向互动,电子政务革新与人才队伍建设,以及面向公众服务为核心的流程优化等方面对福建省电子政务的基本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福建省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福建省县级政府电子政务流程优化及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的出现将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场由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改变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升信息时代政府行政管理的能力,最终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本文提出了实现电子政务理念更新的几个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6.
2009年6月28日中国北京论坛主题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步入了深化应用阶段。制度建设、绩效评估和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将成为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显著特征。如何通过制度建设保证电子政务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以保证公民的知情权为出发点来促进政府的信息公开?如何利用绩效评估促进电子政务的深化应用,实现电子政务的战略目标:建立服务型政府?如何在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江苏省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江苏省电子政务运维管理的特点、运维管理平台的总体架构及其8大功能模块,分析了该平台在满足日常运维工作方面的成效,指出亟待在故障跟踪管理和绩效考核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总结了江苏省电子政务运维管理平台的成功点和关键因素,并提出运维管理要从加强对机房环境的监控与管理、注重运维模式选择和运维外包的管理、修订和完善运维管理规范制度、建立电子政务运维管理体系4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经过18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有效的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系,而相应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至今还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组织机构注册登记与代码赋码工作严重脱节,目前的代码管理机构难以承担相应的协调职能。这些都直接阻碍了国家电子政务4大基础数据库之一的法人库建设。今后,应首先加强代码相关的立法工作,逐步建立将机构准入与赋码合并进行、机构身份管理与部门业务管理相分离的大部门管理体制,统筹组织机构登记注册、赋码、数据库管理与维护以及有关统计和经济普查等工作。  相似文献   

9.
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为基本理论,从组织结构设计、业务流程再造、信息集成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在电子政务实施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曾信祥 《重庆行政》2013,14(2):28-29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全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是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电子化、全面政府上网工程这条线展开的.至2012年底,中央和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已达100%,地市级达到99.1%,区县级超过85%,全国县级以上的行政服务大厅全部实现了信息化支撑. 一、我国电子政务的作用和特征 电子政务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代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电子政务不仅是"政务的电子化"、"政务的网络化",而是需要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要求,对现行的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流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更是对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极大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社交等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对网络信任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为应对我国互联网发展和管理面临的新情况,2014年,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受中央网信办委托,开展我国网络可信体系建设的相关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居民身份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可信身份管理体系"的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12.
西方各国为增强其国际竞争优势,积极开展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大幅度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建设清正、廉洁和高效的政府。在我国,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其发展仅从20世纪80年代的办公室自动化开始起步,表现为起点较低,基础条件较落后,发展不平衡等。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及电子政务的发展,有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经过18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有效的组织机构代码管理体系,而相应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工作至今还缺乏法律法规的保障,组织机构注册登记与代码赋码工作严重脱节,目前的代码管理机构难以承担相应的协调职能.这些都直接阻碍了国家电子政务4大基础数据库之一的法人库建设.今后,应首先加强代码相关的立法工作、逐步建...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务是当代公共部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公共管理的集中表现.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普遍推行的电子政务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二者的一体化:电子政务为再造行政流程、实现政府资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和改善政府服务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动力;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的重要应用,为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营造了政务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与行政流程再造"两张皮"的政务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因此,根据实践验证的逻辑和理论发展的逻辑研究分析我国基于电子政务应用的行政流程再造的问题和提出具体对策,将有助于调整和正确把握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度发展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适应知识时代的必然要求,而绩效评价是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阐述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的知识过程、组织层面和人力层面因素,构建了一套以知识过程为中心、以组织层面和人力层面为支撑的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黄仕强 《传承》2008,(6):112-113
电子政务的出现将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场由网络信息技术引发的政府管理创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观念,改变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大幅度地提升信息时代政府行政管理的能力,最终建构出适合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本文提出了实现电子政务理念更新的几个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7.
胡晓明 《电子政务》2011,(10):83-85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转发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办函[2011]99号)。根据这一意见.中国将进一步提高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水平,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我国面向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识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并建立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并对电子政务用户(包括企业和公民)的最终需求信息进行采集.从地域、行业、年龄的角度对目前我国公民的电子政务意识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了影响我国公众的电子政务需求的因素,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了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田和平 《电子政务》2008,(4):163-167
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新视野下,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意识,用全新视角来设计和规范电子政务今后的发展工作,促使电子政务建设实现“五大转变“,即:从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从信息系统独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从管理创新向管理和服务两方面创新转变;从电子政务的独立运行向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相互融合转变.  相似文献   

20.
在美国电子政务的联邦组织架构中,数据参考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新版本的数据参考模型不仅在理论应用上比前一版本有了改变,而且在方法和内容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扩充.从构建电子政务通用数据模型的角度出发,针对联邦企业架构的最新进展,对数据参考模型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和描述,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构建数据参考模型进行了简单总结,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