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建立的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对面向企业和居民的公众服务型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对相关用户的服务内容进行分析与评价,寻找并分析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电子政务需求的重要因素、服务内容和迫切程度,确定用户真正需求和迫切需要的服务内容,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了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需求的角度,根据建立的面向服务对象的电子政务需求内容调查体系和统计识别模型,针对决策支持型的电子政务(G2G)进行需求研究.通过一系列科学手段收集需求信息、整合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一系列的描述性分析、关联分析以及地域分析,寻找并分析决策支持的电子政务需求的服务内容和迫切程度,总结出G2G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级领导者的政务需求提出一些有效推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安丽 《电子政务》2011,(2):103-110
阐述了电子政务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以及公众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巨大需求同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之间存在着的复杂关系;概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公民网络参与的基本概况;并以泰安市调查案例为分析对象,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4.
安丽 《电子政务》2011,(Z1):103-110
阐述了电子政务与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理论基础,以及公众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巨大需求同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之间存在着的复杂关系;概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公民网络参与的基本概况;并以泰安市调查案例为分析对象,对中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红  郭雅婷 《电子政务》2011,(12):94-99
从人才培养角度对电子政务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电子政务不仅是建设电子政府的需要,也是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需求;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对中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设电子政务专业情况、电子政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高校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专业定位不统一、缺乏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等问题,并提出了若干针...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2015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检索的期刊文献为样本来源,对2015年国际电子政务领域的SSCI检索文献进行了主题分析和评述,并总结和提出了电子政务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趋势,除持续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数字鸿沟等方面以外,还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研究主题和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聚焦于公民需求角度的电子政务采纳影响因素分析和绩效评估;凸显在政府管理过程以及电子服务提供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不同国家、地区和层级之间电子政务建设的互操作性、一体化研究;研究地区的着眼点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设;其他相关的理论、技术与电子政务的交叉结合来推进电子政务的研究发展;逐渐强大的社交媒体话语权对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府改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秉 《电子政务》2007,(9):70-74
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审视我国电子政务法治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指出借鉴国外电子政务立法经验、完善现行电子政务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电子政务法是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法律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亮 《电子政务》2014,(4):61-69
采用中国大陆36个主要城市、台北和香港的公民和企业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政府网站的公民使用率与企业满意度的整体情况。研究发现,两岸三地城市的公民在电子政务的使用率方面差异明显,其中香港的表现较佳,而总体来说仍然有许多公民从未或很少访问政府网站;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两岸三地城市的企业对政府网站的满意度都达到了及格线,距离较高的满意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总体来说,香港无论是在公民还是在企业的视角中,其电子政务的使用率和满意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9.
从价值角度对"服务型电子政务"的内涵进行研究,并结合现阶段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对该地区政府在服务于企业的电子政务(G2B)建设中的推动力量及重要责任进行分析;最后运用"爱森哲评价标准",借鉴部分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经验,对该区未来的G2B电子政务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国家统一的电子政务公共网络平台,是加快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正是基于这一需求而建设的.本文从创新的角度,对电子政务外网工程一期工程的建设历程、经验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工作重点进行了思考总结,并提出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公共网络环境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绩效评估中,只有反映公民真实需求的方案才能得到合理有效的结果,对于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绩效评估来说尤其如此。当前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绩效评估中存在着静态评估、对公民需求反映不足和设计过程封闭等问题,导致对公民满意度重视不足。本文为了强化公民满意度的导向性,提出在电子政务外网平台下的绩效指标体系中增加动态指标,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鼓励公民参与,并在评估方案设计过程中引入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型化方法,并给出了应用模型。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电子政务人才是电子政务又快又好发展的的根本保障,从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3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在电子政务人才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政府人才发展的对策建议:科学部署电子政务人才战略,促进"官产学研"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可持续发展机制并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首先,根据信息技术扩散规律从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有线数字电视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基础环境的变化情况,指出我国主要信息技术产品均已进入快速扩张期,公民接受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将快速提升,相关的需求也将急剧上升.其次,结合国际上有关电子政务演化阶段理论,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目前所处阶段,指出此阶段应该重点完善两个方面的服务: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提供更多便民服务等.最后,提出了2008年电子政务的四大看点:大部制改革对电子政务的影响,电子政务专项规划的有望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以及电子政务为民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加强等;并进一步总结了2008年电子政务应重点抓好的8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电子政务的联邦组织架构中,数据参考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新版本的数据参考模型不仅在理论应用上比前一版本有了改变,而且在方法和内容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扩充.从构建电子政务通用数据模型的角度出发,针对联邦企业架构的最新进展,对数据参考模型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和描述,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构建数据参考模型进行了简单总结,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美国电子政务的联邦组织架构中,数据参考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新版本的数据参考模型不仅在理论应用上比前一版本有了改变,而且在方法和内容上也有了非常大的扩充.从构建电子政务通用数据模型的角度出发,针对联邦企业架构的最新进展,对数据参考模型进行了完整的介绍和描述,并对我国电子政务实践中构建数据参考模型进行了简单总结,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平衡计分卡法(BSC)的四个主要方面为线索,对电子政务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剖析,从战略的宏观角度,以及公众、财务、内部流程和学习培训的微观角度,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构造了电子政务的BSC结构,并且有机地将四个组成部分在宏观战略的指导下进行融合,论证了BSC法在电子政务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王栋  侯秀芳 《电子政务》2007,(12):78-81
简要阐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及特点.从观念、数字鸿沟、公务员素质等三个角度探讨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转变政府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关注弱势群体需求、推进协同政务等四方面提出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电子政务工程中信息孤岛现象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信息孤岛是指在信息环境中,那些彼此相对独立、资源难以共享和兼容的封闭信息体系.当前,信息孤岛已经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向纵深应用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从传统管理体制、电子政务建设、政策标准以及信息安全等角度对信息孤岛的成因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对电子政务工程中信息孤岛现象的解决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中国统计电子政务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基础上,基于组织授权的研究视角提出信息化管理中对趋势、效率、技术性能与服务质量协同不确定性进行IT治理的思路与内涵,并进而提出统计电子政务"连接性治理"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指出只有实现统计业务与信息技术在统一体系内从宽度到深度的系统融合,才能实现从虚拟"孤岛"走向"智慧大陆",最终实现统计电子政务正确的信息化价值与目标。  相似文献   

20.
史达 《电子政务》2011,(10):26-33
阐述了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扩散理论和网络信任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的使用意愿研究模型,并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探讨了影响公众使用电子政务的相关因素;以“中国大连”电子政务网站为研究对象对电子政务使用意愿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信度检验、效度检验和回归分析等对电子政务的有用性、兼容性和信任度与使用意愿的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