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曾经断言:“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但历史的经验却告诉我们:只有当法律本身具备“优良的品质”时,才可能成为“最优良的统治者”。什么是法律应当具备的“优良的品质”?历史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法律的本质,并非统治民众的实用工具,而是富于人性的社会公器。维护公民权利、倡导平等精神、创造自由社会等等,都是良法所应具备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正在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国的法律。检阅2004年的立法成果,清晰可见的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弱势”、“渺小”的公民个体,受到了空前的尊重和关怀。保卫权利,人民宪法的…  相似文献   

2.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反映了国家力图通过立法进一步发展人权保障事业的坚定决心。在“人权入宪”的情况下,《人大研究》2004年第9期发表了张大群先生的《应尽快制定“人权保护法”》一文,对此文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笔者在考察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的基础上,不揣冒昧地提出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命题,并借此就宪法人权立法完善的路径提出设想。一、刑事程序权利宪法化的国际趋势之考察美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最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的权利意识正在逐渐增强。社会主体对自身权利保护的呼声日趋激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个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要求得到社会的尊重。所以对社会主体个人的权利保护特别是人格权的尊重已成为迫切要求。法律要维护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使社会主体自身完善和发展得到保障,同时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体…  相似文献   

4.
与1986年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相比较,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从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不仅是一部规范和约束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行使警察权力的“控权法”,更是一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人权法”,它体现了制约行政权力、保护公民权利的现代行政法理念,更体现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可以说,充分体现人权精神是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一大亮点。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权精神首先体现在总则上2004年我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由此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每一个国家机关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5.
关于加强和完善生命权立法保护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矿难事故不断发生“,非典”、禽流感等致人死亡的疾病层出不穷,有关死刑犯的冤案也不时出现。这一切都与公民生命权保护的立法不足和不完善相关,我国应当加强和完善保护公民生命权方面的立法。一、立法保护公民的生命权是人大应当履行的宪法义务2004年宪法修正案明确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由此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宪法义务。从生命的重要性以及世界人权公约和各国宪法的规定来看,生命权是处于首要和基础地位的基本人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首先应当尊重和保障生命权,履行尊重和保护生命权的宪法义务。人大…  相似文献   

6.
谢维雁 《人权》2007,(3):18-20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4条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着人权保障原则从此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宪法修正案第22条还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  相似文献   

7.
人民警察执法视野中的公民权利及其保障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 《公安教育》2005,(3):38-40
一公民权利是国家宪法和法律确认、赋予,并加以保护、支持和鼓励的各种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一种安全、自由和物质好处的权能和利益;随着法治社会的迅速发展,公民权利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2004年3月,按照党中央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的13条修改宪法建议,第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与会的2890名代表经过认真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更是从国家根本大法的高度保障了公民权利。主要是公民的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利。(一)经济权利尊重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首先是加大私有财产保护力度。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物质帮助权是我国宪法明示的公民基本权利,应以尊重我国宪法文本、确立适度的法律实证主义、规范内涵分析及实现手段与途径为前提,区分该权利与外国宪法中的生存权、社会保障权等权利的差异;要以人性尊严或人格尊严为基础,明确其作为我国公民宪法权利的宪法地位、宪法属性、权利内容及法律保护;探讨与我国宪政体制与诉讼资源相衔接的社会立法保障、行政机关责任及有限的行政诉讼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9.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有三个亮点:一是着重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秉承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并重的立法理念,是本世纪我国人权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体现宪法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有三个亮点:一是着重加强民生领域立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秉承保障人权与惩罚犯罪并重的立法理念,是本世纪我国人权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体现宪法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精神,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  相似文献   

11.
孙平华 《人权》2012,(5):42-45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概括性条款写入宪法,此举被称为“人权入宪”。我国宪法首次对人权的明确宣示,是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所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执政理念的法典化。从此,人权成为重要的宪法原则,上升为中国人民和国家的意志。“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既规定了实体内容,也对国家提出了义务要求,从而,“人权入宪”成为我国人权制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的确立,对我国的人权立法和完善司法过程中的人权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落实好宪法所确立的人权原则,笔者认为,应当采取以下几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大元 《人权》2006,(1):23-26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亮点之一是“人权”入宪,突出了人权在国家生活中的价值与功能,使人权从一般的政治原则转变为统一的法律概念和宪法原则,预示着国家价值观的深刻变化。将“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写入宪法,给宪法实践,尤其是宪法解释学带来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法律概念里“,私产保护”属于民商法范畴。然而,在人权视野里,将私有财产权保护上升到宪法高度并固定为一项“基本权利”,首先体现的是该规定本身的公法价值。尽管2004年3月“私产保护”即纳入宪法权利范畴,然而一年多来的现实表明:人们对“私产保护”的认识还有待深化“,私产保护”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应当从保障人权的角度认识“私产保护”,同时要从公法、私法领域完善“私产保护”的部门立法,实践中还要健全司法救济制度,以使“私产保护”制度真正发挥法律实效。一、私有财产权:人权的重要内容在人权视…  相似文献   

14.
我国1954年宪法曾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1975年和1978年宪法取消了这一内容。现行宪法恢复了这一内容,并将“法律上一律平等”改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现行宪法的这一表述,明确表明我国在立法上并非是人人平等的。这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已经制定出来,在这个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面前,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力,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法律平  相似文献   

15.
徐爽 《人权》2009,(6):37-40
毫无疑问,人权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世界语言。中国在2004年第四次宪法修改过程中,将“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明确写入宪法,由此开启了一个宪政建设与人权事业的新时期。人权“这一伟大的名词”,④不仅包含了各项可以付诸实践的具体权利,更是一种载负着尊严、平等、自由等诸多价值的观念体系和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6.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17.
方栓喜 《北京观察》2003,(10):57-58
现行宪法有些部分已经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修改宪法已势在必行。究竟如何修改,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鉴于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际,宪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应当抓住宪法的精神实质,从规范公民权利入手。其一、宜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以往因为意识形态的影响,我们将人权问题视为西方的“陷阱”,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共十五大、十六大都肯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原则和价值观念,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护人权”。我国政府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签署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  相似文献   

18.
来稿指出,撤销轻微犯罪案底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一是符合国际社会警务执法发展趋势。随着国际社会对刑罚功能认识的转变,刑罚的报应性和震慑性的功能逐渐降低,而强调对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修复和对犯罪人的重新回归社会的关注,刑罚的轻缓化或者轻刑化已成为发展趋势。二是有利于保护犯罪人的权利。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性化执法正体现了对宪法精神的保护,对公民尤其是违法犯罪人员的权利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犯罪人这一特定人群的权利保障具有更特…  相似文献   

19.
地方民生立法是指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或授权,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本行政区域内,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为面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地方立法如能确立“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以“民生权利”为核心范畴,以保障公民具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为建构路径,就可以构筑起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法律架构,即包括劳动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特殊群体保护等七大类立法在内的民生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4,(17):16-19
在过去六十年的时间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出台的现行有效的法律已有240多部,对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首过去,从“五四宪法…八二宪法”的制定和四次与时俱进的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到一部部护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规范的密集出台;从“人世”后的经贸领域立法与国际“接轨”,到“依法行政”理念的深入人心;从社会民生领域立法的不断加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如期形成……如今,一个伟大的“精细化”立法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