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感念父亲     
看着我的父亲与我的儿子逗乐儿,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味儿。 父亲有两个女儿,在我下面还有一个小妹。我知道,父亲这一生的遗憾就是没有一个儿子。换在以前,换在农村,无子是一件挺没面子的大事儿。虽然我的父亲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离开了农村,虽然我的个性像极了他且成长过程中从不让他多操半点心,虽然父亲表面上也没说什么,而且母亲也没有因为生女儿便在家中没有她的地位。但,确切地说,我们这个家族的姓氏最终到我们这一代便止住了,  相似文献   

2.
“您是王博士吗7我是厦门一位患者的父亲。我女儿要杀掉她母亲!她现在正揪着她母亲的头发,将她母亲拖倒在地板上打,她母亲快被她打死了!求您救救我女儿,救救我们全家吧……”  相似文献   

3.
一个有大学文化、对女儿疼爱有加的父亲,曾多次对亲生女儿进行性侵害。在遭到女儿强烈反抗后,自恃有文化的父亲竟然给女儿写起了“情书”,妄图“感化”女儿。不堪忍受父亲玷污的女儿,万般无奈之下告发了父亲,从而揭开了长达17年的家庭性骚扰内幕……一1971年5月,朱晓冰出生在黑龙江省望奎县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父亲朱元申在部队当教官,母亲李梅是一家商店的营业员。由于部队离家较远,朱元申几个月才能回家一次。每每望着回到家的父亲一身戎装、英姿焕发的样子,朱晓冰心里对父亲溢满了崇拜之情。朱元申十分宠爱女儿。每次从部队回家,他都要…  相似文献   

4.
祖父黄炎培的客厅里摆着一张父亲的遗像,旁边写道:“我们每一回走过北京天安门,望见高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想起千千万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生命者中间有一个是你。”父亲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记得在我孩提时,父亲是那么慈祥。大概是中年得子的缘故,他从不对孩子发脾气。有时我们顽皮受到母亲责打时,父亲总是出来袒护我们。上海解放前不久的一个晚上,父亲没有回家。特务们闯进家搜查,母亲很紧张,说父亲被捕了。从此家里就得不到安宁,白天是特务的恫吓和调查,晚上听到的是上海周围的隆隆炮声。上海解放了!可是父亲却没有…  相似文献   

5.
女人,这一胜别总是带有悲剧色彩,《性别:女》这本书就讲述了一群女人的悲剧性的故事。 作者为我们安排了一个有着七个女儿的军区参谋长的家庭作为透视这一性别的窗口。“我”(苏镁)是母亲林耘华与父亲苏德全的第六个女儿。苏家有七个女儿,父亲以金银铜铁锡镁为顺序,分别作为他的女儿们的名字。铜子生下即夭折。金子年轻能干,是县里的干部,但由于在婚前与男友发生性关系,在舆论的四面楚歌声中自杀。银子美丽细腻,受金子之事的影响而发誓终身不谈恋  相似文献   

6.
幽默天地     
一个母亲担心她28岁的女儿找不到丈夫,便帮女儿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说:“兹有年轻貌美,且极有风趣的女继承人,征与玩世不恭、喜好遨游之男士通信结友。” 广告登出数日后,母亲问女儿结果如何?女儿说:“我不能告诉你。”母亲大怒,说:“我帮你出主意,你竟然不对我说情况。”“好吧,”女儿幽声说:“只有一封信,是爸爸的应征信。”  相似文献   

7.
马迎 《中国保安》2005,(22):47-49
吴永德是我父亲认识的一个朋友,他38岁,是个福建人。他来北京十多年了,从一个拉货的打工仔到现在的建材公司大老板实属不易,父亲常教导我要多学学人家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出于好奇心和职业的敏感,我把吴永德放在了被访者的位置上。吴永德是个很豁达的人,他笑着说:“我一直就是一个打工仔啊,来北京之前也是,攒了些钱,这几年才开的公司。路要走稳,既然出来闯,就别怕苦……”我出生在农村,兄弟姐妹7个孩子,家里生活很困难。在家里,我和小妹妹关系最好,妹妹聪明伶俐,很讨人喜欢,但母亲不让女孩子上学。我就和母亲吵,说我自己打工挣钱供妹妹上…  相似文献   

8.
左太北 《黄埔》2014,(3):71-73
我母亲原来是北京的学生,“七七事变”后为了不当亡国奴,于1937年10月到了延安。1939年2月她被派到太行山工作并结识了我父亲,他们于4月16日在八路军总部结婚,当时父亲34岁,母亲22岁。婚后的母亲在太行山区做妇女抗日救亡工作。我出生于1940年5月。  相似文献   

9.
《春秋》2001,(5)
我父亲马季,原名马树槐,1933年生于北京,35岁和我母亲结婚,1968年底我出生在哈尔滨。生我时父亲正在挨斗,母亲只能回姥姥家去生我。我60天时,被母亲用十几层毡毯被褥包着到了北京。父亲乍见之下,惊为庞然大物。后来剥茧抽丝,层层破译,图穷匕见时,他对我的第一句评价是:“怎么  相似文献   

10.
备课卡片     
小娅娜上学了哈妞娜今年13岁,母亲原是北京知青,插队到黑龙江并在那儿成家。生有3个女儿,娅娜最小,学习成绩最好,还是中队长。可是,不称职的父亲沉溺于赌博,家里负债累累。娅娜的妈妈不堪重负,又无法忍受丈夫的暴力,只身回到北京,在一家医院打扫卫生。其父先后让3个女儿退学,工作挣钱供他本人赌博作乐。今年初,3个女儿一起到京投奔母亲。于是母女4人住在某医院的地下贮物室,小娅娜常独自来到窗前,看着走进学校门的学生发愣,有时还穿上校服,戴戴“中队长”臂章,就像要上学一样。母亲很能理解女儿的心,于是她四处托人找学校…  相似文献   

11.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12.
任长霞说:“我这人眼窝浅,爱流泪。”村民韩素珍的女儿被奸杀,十多年上访告状,均无结果,不到60岁头发全白了。找到了任长霞,任长霞流着泪说:“大娘,请相信我,一定给你个满意的答复。”结果不到一个月,案子告破。任长霞见一个小女孩三年前死了母亲,父亲又在矿难中丧生,她又不禁落泪,走过去把孩子揽在怀里,掏出100元钱,认女孩为干女儿……  相似文献   

13.
吴忠溪 《中国保安》2004,(24):49-49
父亲一生有三句话,令我永生难忘。父亲的第一句话是:“你看这件事怎么样?”父亲一向是说一不二的,包括母亲也别想改变。母亲爱父亲,又有点怕父亲。虽然父亲当年只有每月18元人民币的微薄工资,但在母亲心中,父亲是她的支柱和偶像。这造就了父亲的独断专行,但也树立了父亲不可撼动的威信。我家六个兄弟姐妹,母亲病逝时,大姐、二姐已经出嫁,大哥、二哥在外工作.弟弟到外地读书,我在本镇读高中。家中,只有我和父亲两个男人相伴。我家有一块宅基地,有人想买。那一天晚上,我们两个男人吃着晚饭,父亲突然问我:“我想把那块地卖了,你看这件事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人在难处     
人生在世,谁没有有难处的时候呢?我们家最难的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父亲被关进监狱,母亲没有工作,家里彻底断绝了经济来源。我如今每每在已经变得繁华起来的城市给女儿指出当年自己挖野菜、捡煤核的地方,女儿怀疑我那是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或索性问我:“你那是旧社会吧?”母亲到处求人,揽来了钉纽扣、锁扣眼儿的加工活儿。一件上衣五分钱,一条裤子三分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勉强糊口。我永远记得舍不得点大灯泡,总是15度光的小黑屋里,母亲眯了眼,凑到灯下纫针的情景。不到40岁,母亲早早就花了眼。后来开始“复课闹革命”。学校开学,要交五块…  相似文献   

15.
母亲     
<正> 母亲,你想我吗?我好想你啊!我们相隔已经一年了。一年中你卧于家乡的墓地,终与父亲遥遥相对,凄凄相守。想来四季已过,你墓地上青草渐已长成了吧?但愿萋萋青草能为你遮身。每每想你的时候。我都会禁不住潸然泪下……母亲,当你怀我时,奶奶和父亲期待的我是个壮硕如牛的男丁。可是,我是个女儿。从此,父亲很失望。我哭个不停,父  相似文献   

16.
潘月兰43年前出生在北京大兴县风河岸边一个农家小院,她的父母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她长大后也是普普通通的一位小学教师,她只想过普通人的生活。 3岁时,潘月兰失去了父亲,勤劳朴实的母亲养猪种地拉扯着心劲儿极强的女儿。女儿看见母亲太苦,太辛劳,发誓要争口气。后来,她考上了县师范学校。毕业  相似文献   

17.
石哥:各位聊友,上一期“我的父亲母亲”的话题引起了全国残疾人兄弟姐妹的共鸣,为了让更多的聊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给大家一个倾诉的机会,我们今天继续这个话题,各位请: 父母的恩情比海深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今年68岁了,是个性格开朗、豪爽的人。8年前,在我截瘫9个月之后,他老人家也遭遇车祸,导致骨盆骨折、尿  相似文献   

18.
我结婚的当天就做了母亲。我的大女儿叫柏青,这个名字还有点来历,她父亲在美国读书时和许多爱国的,在美国出生的台湾或香港同学一起办了一本杂志——《柏城青苗》。有一段时间,他负责编写《柏城青苗》。所以他给女儿取名“柏青”。当时,没有几个学生有孩子,大家都视柏青为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不止一次,发现,当别人介绍我时,常说:“这位是陈远的女儿。”于是,另有人若有所思:“喔,就是那个书法家的女儿吧。”其实,“书法家”这个评价实不确切。于我,父亲只是父亲,这个角色非他莫属,他亦非演这个角色不可。于父亲,他自认为充其量是个懂书法的人, “家”这个字于他似乎太大了,只是常有人这么给他下定义,久之也就默然了。  相似文献   

20.
江水 《民主与法制》2010,(20):48-49
离婚父母赠与女儿房屋,父亲以房款冲抵女儿教育费将房屋从女儿手中又“购”回。母亲便以父女恶意买卖房屋为由讨还,从而因房屋“内循环”引发四场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