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黎庶昌的外交自成风格,被称为"文化外交",即以文化为纽带,通过深切体察驻在国情况,了解驻在国的文化。2014年是又一个甲午年,中日甲午战争迎来两甲子的120周年。此时此刻让人不免回忆起那段曲折苦涩的历史,也让我忆起我国清末外交家黎庶昌先生。他曾经两任清朝驻日大使,是一位外交风格独特、文采斐然的外交家,为清朝对日外交作出重大贡献。两赴日本就任清廷驻日大臣黎庶昌是贵州遵义县东乡禹门  相似文献   

2.
佚名 《当代广西》2014,(14):58-58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遭中国驻军射击并有一名士兵失踪,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事实上,此前两个月,日本军方曾在山东青岛大做文章,为发动战争制造借口,尽管没能成功,却也挑起了一场重大的外交风波。 近代以来,青岛先是被德国“强租”,后被日本借第一次世界大战强夺。  相似文献   

3.
孙祥伟 《桂海论丛》2009,25(2):113-117
长期以来,发生于袁世凯当政时期的中日"二十一条"交涉被视为"卖国外交"的典型,并把其与袁世凯称帝野心联系起来,即袁世凯为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主动接受了"二十一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随着学术界研究的深入、外交档案的公布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往来,对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已经有不少论著和论文发表.本文试就近三十年中大陆有关期刊和论著观点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4.
赔偿外交:二战后日本重返东南亚市场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康明  张勤 《思想战线》2001,27(1):126-130
经济外交在战后日本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东南亚的赔偿外交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起步点.日本以战后赔偿为敲门砖,敲开了东南亚广大市场的大门,开辟了对东南亚扩大出口之路,使日本资本得以大规模重返东南亚.  相似文献   

5.
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先遣队从科威特进入伊拉克,日本陆、海、空三自卫队1000余人携带重型武器随后到达。这是二战结束以来日本自卫队在联合国维和活动之外,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外电评论说,这是小泉首相“终结战后日本”,使日本走向“政治大国”的重要一步。实现“政治大国”是日本外交战略的第三次转型。日本在近现代曾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外交转型。第一次是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实行富国强兵,“脱亚入欧”与“军事中心”是当时日本外交的主要特征。第二次转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日本开始奉行重经济轻军备的“小国主…  相似文献   

6.
日本对中国的抗疫援助赢得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肯定和敬意。日本民族性格中共情助人的一面为日本公共外交助力,帮助日本改善了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中国也在日本面临严重疫情之时全力支持日本抗疫,以投桃报李、助人所需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日本民众的情感认同。作为公共外交资源的危机救援行动,可以同人文交流等其他公共外交举措一道发挥作用。以此为契机增强两国民众对对方文化的接触程度,将使危机援助的公共外交潜力得以进一步发挥,为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打造更加坚实的民间基础。  相似文献   

7.
源于相似的国家性格,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与日本将世界置于战火之中。同尝战败苦果的两国经战后恢复,以经济强国的姿态重返国际舞台,却遭遇不同的外交处境。德国外交游刃有余,日本屡陷困境,这一局面是由两国在战争反省态度、国家定位及国内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成功的德国外交为日本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日本外交有没有"大战略"经常看到中国国内发表一些论述日本内政、外交有什么战略、有什么深远阴谋的文章,而日本学者、官员看后往往会苦笑说,日本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几乎都没有长远战略,正因为没有战略,明治维新后的一百多年才会总是跟着别人跑,战后更是如此,否则也不会出现"失去的20年"(指1990年代以后的长期经济低迷),至今还走不出停滞的怪圈。中国从古代开始讲究战略,是否因此类推日本也有这样那样的战略?那么,日本究竟有没有长远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日俄两国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是俄日首个外交条约《日俄通好条约》签订150周年;二是关于日俄战争的《朴茨茅斯和约》签订100周年。前不久日本首相小泉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庆典活动,而普京总统也曾表示在年内访问日本。人们认为这可能会为长期处于僵持状态的两国关系创造一些缓和的机会。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近日俄罗斯已经将日本从其亚洲外交重点国家的名单上划去,打入另册。俄罗斯从经济关系亲疏的角度,将亚洲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外交重点国家,另一类是次要国家。长期以来,日本与中国、印度和印度…  相似文献   

10.
史继忠 《人大论坛》2011,(11):55-56
光绪末年,贵州实现了一项零的突破:派遗151人游历日本。他们当中,有留学生,  相似文献   

11.
胡杨 《友声》2005,(2):22-23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倡导“围棋外交” 45周年 ,为推动围棋这一具有3 0 0 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瑰宝的普及和发展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北京东方新思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绿道康硒科技有限公司等联合举办的“首届绿道杯中外名人业余围棋友好邀请赛”于 2 0 0 5年 1月 9日在对外友协礼堂隆重开幕 ,1月 3 0日闭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的近百名选手参加了此次友好邀请赛。比赛分两场进行 ,最后决出优胜奖 1 8名、纪念奖 2 0名、特殊贡献奖 1 5名、友谊奖 5名。 45年前的“围棋外交”为中日关系的发…  相似文献   

12.
刘新勇  唐桂艳 《春秋》2014,(4):38-39
正雕版印刷亦称刻书,作为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出版形式,在千余年的时间里,为传承中华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军阀涉足雕版印刷业在全国并不多见。在山东,掖县张宗昌算是一例,军阀吴佩孚也是一例。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蓬莱人。光绪二十四年投淮军。光绪三十二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后升任旅长。护国讨袁运动兴起,  相似文献   

13.
楚图南以艰苦卓绝的努力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翻译家、诗人、书法家,历任暨南大学、云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80年代任民盟中央主席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外交活动家,从事民间外交30年,为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黄菊春 《黄埔》2013,(4):47-47
肖国光,1913年5月14日出生于湖南省洞口县洞口镇平栋村。他小时聪颖好学,家庭经济不是很富裕,但是父亲肖荣涌还是竭尽全力送他读了武冈云山中学。1933年他初中毕业回家办私塾,两年后到邵阳市保安团任文书。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作为一名有志青年,肖国光认为“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作为一名堂堂七尺男儿,应该投笔从戎,保家卫国”,遂于1939年投考黄埔军校,被编入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十七期七总队。1940年春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五集团军(总司令杜聿明)直属第五军(军长邱清泉)辎重兵团(团长张毓英),任二营八连少尉排长。  相似文献   

15.
中日关系自1972年复交以来,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走过了友好蜜月期,也经历了政冷经热期,如今正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很多,一定程度上日本的国民性对日本的外交取向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本文从分析日本的国民性入手,深入剖析日本对华外交的内在文化动因,并提出了积极发展中日关系的一些针对性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印象王企华     
张晔 《春秋》2012,(4):24-25
王企华(1912.6—2001.10),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王企华出生在美丽富饶的苏州,其父为清朝举人,先祖父王武是清初著名的花鸟画家。他自幼随长辈习文学画,见多识广,积蓄了绘画基本功和文化底蕴。1932年他毕业于苏州美专,193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图案专门学校。回国后曾在安徽师院、国立安徽大学当美术...  相似文献   

17.
追忆陈清机     
陈清机,号穆亭,福建晋江安海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10岁时,由姑父王春牧抚养,进私塾就读两年,后又得姑父资助开设鸿泰干果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往日本神户经商。在日本深受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1905年在东京参加中国同  相似文献   

18.
史海一勺     
《乡音》2013,(4):44-44
林肯竞选美国总统时对选民讲什么?贫民出身的林肯在1861年竞选美国总统时,对手是富翁道格拉斯。在对选民演讲时,林肯说:"有选民来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只有一位妻子和一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办公室一间,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  相似文献   

19.
二战后,日本对华政治、军事外交的开展受到国际社会和国际法的极大限制,公共外交就成为重塑其在中国的形象、重新赢得中国的理解与信任、促使中国奉行符合日本利益的温和政策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员与文化交流、经济与文化援助、外向型的文化教育、对华宣传以及动漫外交等手段,对华公共外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受其独特政治文化及国内右倾化思潮的影响,以及中日两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发展战略等方面矛盾的制肘,日本战后对华公共外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永春 《求索》2007,(9):224-226
自日本提出对华“二十一条”要求,中日交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内舆论集中在交涉的起因、日本要求的内容、袁世凯政府如何答复,以及会议交涉的进展情形;并一再要求政府当局公布日本要求,以便逐条拒驳,共筹对付之方,为政府外交之后援。但出于日本方面的压力及防止国民“干预”政府外交的考虑,政府当局尽量控制乃至压制过激舆论,使之不碍及交涉“和平解决”。因而在交涉期间政府外交与社会舆论的关系极为微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