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席钦钦  马嘉凤  刘辉  莫显然 《传承》2011,(22):72-75,81
抗日战争文化遗产资源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源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弥足珍贵。以广西为研究对象,以抗战文化遗产为研究中心,通过对其现状等方面的分析,从抗战文化旅游的开发、抗战纪念主题园林建设以及抗战影视作品的策划等方面提出广西抗战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方案,对广西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6,(7)
广西桂林少数民族文化积淀厚重,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都得到一定的保护和发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其保护与开发也面临开发的广度、深度不够,保护与开发未形成良性互动,保护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应从加大宣传力度和开发力度、坚持保护中开发和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炜  李印  杨姗姗 《前沿》2009,(12):93-97
文章以广西柳州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为例,在概述坡会群的发展沿革、保护与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的开发式保护策略。希望通过具体的分析研究,使苗族系列坡会群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进而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提供若干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5.
杜精睛 《传承》2013,(9):144-145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广西乃至全国,一直存在开发式保护所带来的遗产现代性增强与遗产本真性消退和文化空间遭到破坏之间的价值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闫新新 《前沿》2011,(1):185-187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很丰富,为了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将蒙古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造经济效益,以经济效益确保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5)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近10年来,广西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在法规体系与管理体制的完善,经费的投入、管理与使用,专业队伍及传承人培养等诸多方面,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陈红玲 《桂海论丛》2013,(3):105-109
在文化产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京族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和发展文化产业,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力求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产业发展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对京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遗产保护、遗产教育、文化创意和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提出京族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邓立铳 《传承》2014,(1):119-12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产,又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其保护问题现已引起很多学者的关注。以广西灵山县为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及困境进行剖析,探究思考通过把握好六个角色(即"指导员""宣传员""财务员""技术员""统计员"和"研究员")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旅游价值、面临的现状以及开发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下,阐述了目前我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研究和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与开发策略,包括政府主导下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以不同类别的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讲述不同的“黄河故事”,数字赋能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黄河故事”进行虚拟化创设,从而有效实现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石庆秘 《前沿》2010,(18):177-180
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是一种前沿技术应用。文章力图通过数字化技术这条纽带,综合运用计算机图形等多种技术,探索唐崖土司王城的保护、研究、修复、旅游开发的策略与方法。减少对文化遗产原生态的随意改造,有效缓解旅游开发与保护中文化资源传承与利用的矛盾,扩大文化资源的群众性与受众范围,为文化旅游事业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撑,提高文化旅游资源的科技含量;真正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实物遗址保存,以此达到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正历史为重庆留下了古钓鱼城、大足石刻等古代遗迹资源,以及红岩村、周公馆、黄山抗战遗迹博物馆、林园抗战遗迹群、史迪威纪念馆等抗战遗迹资源,还拥有长江、嘉陵江环抱,歌乐山、南山依偎,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等独特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是保持民族文化传承、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基础。但是,"重庆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30年了,目前除一些相关政府规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在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农村,保护力度还不够。通过对仙桃市剅河镇的调查,发现荆楚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着地方政府投入不足,保护意识薄弱,民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传承人青黄不接等一系列问题,进而提出了以乡镇政府为主体实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当代广西》2007,(13):22-23
在广西,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的民间传说、习俗、语言、音乐、舞蹈、礼仪、庆典、烹调以及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不少已经消失或濒临消失。为了抢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05年起,我区各市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经专家评审后,确定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8个,其中19个项目纳入国家保护范畴。  相似文献   

16.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就是保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当前全国一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本文以南充市为例,就地方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思考,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重塑我国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觉、激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逐渐缺失,其走向衰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发体系刻不容缓,而如何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则是更为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由中共广西区委党校何成学研究员等撰写的学术专著:《广西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与贡献》(以下简称为《广西抗战贡献》),近日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广西2014年度文化精品项目,全书分九章共35余万字。专著概述了日军入侵广西的罪恶行径和广西各族人民英勇抗战历史,陈述了广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深刻历史背景和团结抗战的政治社会环境,阐述了广西本土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历史地位以及广西和广西人为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所做  相似文献   

19.
利用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文化产业化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的一个新的趋势。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是当下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开发新的研究领域和重要课题。利用AR技术不仅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民间文学类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转化和开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重庆抗战文化,是以抗日救亡为基本主题,以民族解放为思想特质,涵盖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的大众文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曾经指出:抗战文化、三峡文化、红岩精神交相辉映,为打造有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以更开阔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和研究重庆抗战文化,如何进一步保护开发抗战文化资源,提升重庆的文化软实力,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