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冬 《台声》1997,(12)
去年4月,美日首脑在东京发表《美日安全保障联合宣言》,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修改,今年9月22日,《美日防卫合作指导方针》的最终报告在纽约出笼。这次修订与历史上的前二次一样,都与中国领土主权有关系。此次修改时间之长、受亚太国家关注之强烈,是以往所不能比的,其背景和性质均发生重大变化。它表明美日两国重建冷战后亚太安全体制和重新确立两国安全合作关系基本完成。美日重建亚太安全体制是在冷战结束后,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日对中国防范意识增强,台湾问题日益成为美日制约中国的重要筹码的背景下进行…  相似文献   

2.
龚娜 《前沿》2012,(24)
二战结束后,美国实际掌握着处理战败国日本的主导权和决定权,占领初期强制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根除法西斯主义基础的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但是,随着冷战的展开,美国很快调整了远东战略,其对日政策发生了由遏制向扶植的方向性转变.为了实现这一转变,重新定位两国关系,美国操纵联合国以片面媾和的方式,于1951年9月与日本签订了《旧金山媾和条约》.同日,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以往的研究成果认为吉田茂主导和推动了日美安保体制的建立,实际上,根据新解密的史料表明,昭和天皇在日美安保体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后,日美同盟由于失去了共同的军事对手以及在其他领域出现分歧而经历了一段"漂流期"。《日美安全保障共同宣言》发表后,日美同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在缓解两国矛盾的同时,加深和拓展了该同盟的深度与广度。在此过程中,日本借机增强了军事实力,提高了国际地位,国内军国主义势力也逐渐兴起。从某种程度上看,日本在冷战后日美同盟的调整过程中不再仅仅扮演美国的追随者,而是试图以主导者的角色引导美国,配合其实现解禁集体自卫权的政治目标。  相似文献   

4.
纵芳 《今日中国论坛》2012,(12):194+196
美日安保体制是东西方冷战的产物。随着苏联解体,东西方对抗的两级体系开始瓦解,美日安保体制不但没有"去功能化",反而在强化。因而研究美日安保体制的演变特点对于了解美日关系及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以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的全球战略,企图主宰亚太地区的安全。在欧洲实行北约东扩遏制俄罗斯,防止其东山再起;在亚太地区则以日美同盟关系为基轴,对付未来大国特别是中国的崛起。美国在后冷战时代的今天,仍然以冷战思维来审视当今的世界,在国家关系中继...  相似文献   

6.
日本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NSS)出笼标志着冷战后几经调整和充实的日本安保战略逐渐定型。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规划了以强化日本防卫能力为基础、深化以日美联盟合作为主轴的"多层次安全合作"的安保路线图,标志着日本政府在摆脱战后体制约束与争当政治军事大国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受安全理念、国内与国际环境以及历史与现实等多重因素制约,日本"多层次安全合作"构想的主观愿望和实际效果必然存在巨大差异,未来走向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是美国的美日同盟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两极格局瓦解以来的美日同盟的发展集中地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特点:历史继承性强、结束的标志模糊、时间长、竞争对象的分散性、目标的综合性;两极格局瓦解后的美日同盟发展是对冷战任务的部分继承和发展,建构并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的结束模式。  相似文献   

8.
日美关系经历了日本从属美国、半占领状态到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一系列变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经济大国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又开始强化日美同盟关系,谋求成为"政治大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欲达成其角色重要嬗变的主观诉求。这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为对付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需要,美国将退出“冷战遗物”《反弹道导弹条约》(简称《反导条约》或ABM条约)。面对美国退约决定,国际舆论认为,美这一举动将打破全球战略平衡,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阻碍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发展进程,并导致世界和平与安全环境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6,(2)
纵观新时期大国关系的发展,中日美三角关系日渐成为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多边关系之一,而中日关系也长期深受美国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冷战后,美国对中日关系的策略一直维持"适度紧张"的状态,这不仅符合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的均势理论传统,也符合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美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制约因素,对中国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孝泉 《半月谈》2004,(8):82-84
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3月29日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7个波罗的海和中东欧国家为其成员国。这是冷战结束后北约的第二次东扩。分析人士认为,北约大规模东扩计划的实话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安全格局,对美俄关系、欧美关系、欧俄关系以及欧洲内部关系的演变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肯尼迪履职后,不可避免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作为美国的亲密盟友,联邦德国极其重视维持稳定的德美关系。德美双方经过了一个不断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在相互妥协的基础上取得了谅解。这一时期德美之间的互动,反映了冷战时期的同盟具有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俄美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较量丁宝忠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自居,独霸世界的野心增强。俄罗斯的综合国力不及前苏联,但坚持反对美国独霸,进行反美遏制的长期斗争,显示俄在多极世界中与美平起平坐的强烈意图。看来俄不会因一时一事对美妥协而放弃争取大国地位的努...  相似文献   

14.
美国是影响东北亚区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洁 《长白学刊》2002,(6):30-32
东北亚地区是目前世界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的区域之一。造成该地区国际关系十分复杂和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对该区域事务的深度介入,尤其是在我国台湾问题、朝鲜半岛北南和解、强化日美安保体制等区域安全焦点问题上,美国积极插手和干预其他国家内政,极力谋求美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成为影响东北亚区域安全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的中俄美三角关系董武冷战时期,中苏美大三角关系曾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局势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冷战后,随着大国实力的消长、各国利益的交叉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中俄美新三角关系已初露端倪。由于中俄美皆为当今世界大国,这种新三角关系将不可避免地对世界全...  相似文献   

16.
国家利益:冷战后国家间关系整合的根本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东剧变标志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在冷战后的10年中,美俄关系由蜜月期演变成疏离期,美欧关系由美国分别居西欧和东欧的绝对优势变成欧洲联盟与美国平等对话,美日关系由克林顿时期的冷淡逐渐到布什政府时期的升温,中美关系则经历了李登辉访美、美国轰炸我驻南使馆以及美国飞机撞毁我军飞机等重大波折.  相似文献   

17.
周建设  刘亚南 《湖湘论坛》2002,15(6):86-87,92
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由于国际形势的缓和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国际军控曾经取得许多很有意义的成果。世界爱好和平人们对国际军控的前景,一度抱有乐观的估计。但是,这一良好势头在最近几年里急剧逆转。人们判定,冷战后时代已经结束,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动荡不安的时期,国际军控形势也因此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冷战后国际军控走势冷战后的国际军控确实出现过令人鼓舞的形势,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演化,国际军控进程因美国的一意孤行而陷入新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美国的霸权战略对现存的国际军控体制造成巨大冲击。进入世…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为对付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导弹袭击的需要,美国将退出“冷战遗物”《反弹道导弹条约》(简称《反导条约》或ABM条约)。面对美国退约决定,国际舆论认为,美这一举动将打破全球战略平衡,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阻碍国际军控与裁军的发展进程,并导致世界和平与安全环境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9.
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正式宣布美国退出美苏1972年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布什称,反导条约妨碍了美国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政府要保护自己的人民今后免遭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的导弹袭击,并说冷战早已过去,“今天我们要抛弃这一冷战的最后遗物”。美  相似文献   

20.
追踪“波普事件”汪冲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但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旷日持久的间谍战一天也没有停止过。俄罗斯联邦安全情报部门于2000年4月份捕获一名盗窃俄高速鱼雷机密的美中情局间谍。 12月 6日,埃德蒙·波普因间谍罪被俄罗斯一法庭宣判 20年监禁,成为 40年来第一个在俄罗斯被定为间谍罪的美国人。 落网经过 据俄安全部门披露,美国人埃德蒙·波普2000年4月4日在与俄资深教授秘密接头时,被俄联邦安全部门(FSB)当场抓获。FSB随后发表的一份声明指出,波普名义上是一家私人公司的主管,但实际上是美中央情报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