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性异化理论是弗洛姆的核心思想,其著作均以人性异化的剖析为着眼点,致力于深刻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根源,并为实现健全的人格和健全的社会寻找适合的方案。弗洛姆认为人性亦即人生存所固有的矛盾性,人性的异化是人的存在与本质的背离。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在国内理论界发展曲折,其理论囿域根源于抽象的人道主义观及充满改良主义色彩的救赎方案。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对当代中国一定程度呈现的劳动领域、消费领域、人际关系领域的异化现象所发出的警示与启迪是其彰显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要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有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即一方面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发展”。研究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所遵循的不一定是马克思本人的“原话”、甚至不一定是马克思某段话的“原意”、而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靠查找原著是无法得到的,它深藏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性范畴,首先必须廓清三个关键问题:“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区别”、“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约束的矛盾”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关系”。并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与“分工与分配矛盾”的联系为结合点,将“对分工与分配的否定之否定”或“人在分工与分配中的矛盾”认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范畴。  相似文献   

3.
张青卫 《求索》2022,(2):78-86
通常人们多将学习视为一种痛苦的活动。这一现象是对学习本质的误解,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学习是人类求知获能,进而创新的基本手段。从学习的终极目的来看,它不仅表现为一种认识世界的认知活动,也体现为人类改造世界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这种具有自发创造性的活动是人与动物相揖别的关键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进行精神生产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在“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由于社会再生产领域评价标准存在扭曲、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以及工具主义的影响,片面的学习观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异化的谋生方式。人要走向自由王国、实现学习活动向其“好玩”本质的回归,需要转变学习观念、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打牢学习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及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4.
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在反思西方近代人性观的基础上,赫尔德开创了被以赛亚·伯林和查尔斯·泰勒概括为“表现主义”的人性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人实际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创造和形成起来的,并因此深深植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所归属的文化。这种表现主义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赫尔德的语言哲学中,并以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维度的综合。作为“类”存在 ,人只有由自然性、社会性向精神性发展、提升时 ,才能成为完善的人。“类”精神是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本质的关系 ,关心人及其赖以生存的一切 ,追求人性发展与完善的超越精神。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危机和迷失对精神价值的追求之时 ,发展人的“类”精神 ,是历史和社会赋予当代教育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6.
<正> 中西文化是两种异质文化。所异之质在人性。人的本性(Natur),在作比较的这个历史阶段,为人的本质(wesen)。因此,文化上的异质在于人的本质不同。讨论中西文化差异必须推翻人性不变原理,必须承认中国人与西方人本质之不同,其差异在于个体化与否。西方人已个体化——已成“体”且为个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哲学使用的异化概念异化这个概念究竟最早在什么时候出现,学术上看法不一致,较多的人认为是十七、十八世纪。用得较多的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早期所讲的异化,是受了黑格尔特别是费尔巴哈的影响。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由精神派生出来的,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出现前就有所谓“绝对观念”,自然界是由绝对观念异化出来的。这个异化是说,绝对观念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一个和自己相对立的异己的东西。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了人类,有了人类的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8.
李宇飞 《求索》2005,(1):128-130
在管理科学发展的三阶段中,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和应变理论分别是以“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为假设前提,因此管理离不开人,人是管理的核心。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分析,提出人是个体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现实的人处在不同的需要层次。以这种人性假设为前提,适应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制度设计,就必须根据企业现实情况,把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以往学术界在阐释“异化”这一范畴时,往往将“着力点”放在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异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异化的后果、异化的其他历史形态、异化的未来命运及消亡途径等方面,尤其是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讨论得非常深入,而对异化的“历史性功绩”研究甚少。随着对异化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异化的评价也应该有一个更加宏观的视野,即应该把“异化”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长河”中去考察,将“异化”与马克思的其他思想联系起来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就异化谈异化”。普遍异化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过程: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又是后一历史阶段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异化”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尤其在共产主义学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成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史上的“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与类的统一、人与类的异化以及人向社会复归的三阶段。《资本论》把这种哲学思辨过程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基于异化劳动的人与类转变为基于剩余价值的人与社会,但扬弃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社会的异化并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占有,而在于剩余价值永远脱离劳动者和社会整体。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复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廖曜中 《求索》2008,(4):124-126
本文从人类理性的角度探索人类社会的和谐基础。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性让人性打上了经济的烙印;19世纪末以来,社会学家又鼓吹人性的社会化特性。当代社会,经济人理性和社会人理性共同构成人性的两个基本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必然趋向“以人为本”,趋向和谐共识,趋向法理和谐。  相似文献   

12.
面对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和非人道化过程的加剧,弗洛姆以异化作为揭露批判它的罪恶和病态的核心范畴。因为异化“触及了现代人最本质的东西”。同时,他接受了另一位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马库塞的现代社会中“人的总体异化”观点,提出了他的总体异化论。本文拟对他的这一理论作一探讨。一在弗洛姆看来,无论是“青年”马克思,还是“老年”马克思,异化范畴在其思想中一直占据“中心地位”。他对马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异化观虽曾受到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影响 ,但为了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经济现象 ,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思想 ,并把“异化”作为基本范畴批判资本主义 ,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 ,赋予异化概念以全新的内容。他指出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 ,揭露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第一次着手完成这个任务 ,揭露了私有制中人的自我异化的人间的“非神圣形象”。此时 ,马克思所表达的异化观是以人的类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  相似文献   

14.
“朴”是老子思想中的伦理学基石,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的派生物,人的本质是“朴”。知识、利益、教化与“朴”是对立的,人在获取知识、利益、教化的同时,存在着对人的本质属性背离的倾向。在奴隶制社会中,人被抽去了人的本质、人性、人格,成为统治制度、礼义观念的填充体,成为神的附庸。老子对于人的本质的“朴”的规定,否定了社会进程中对人性,对人本身的抹煞,不仅在当时是进步的,即令在今天,其基本精神依然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来说,异化状态是非异化状态的一种缺失,消除异化就必须明确人类非异化的状态。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处在异化的状态之下,而人类非异化的状态则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马克思在异化和非异化之间设置了一种内在的联系,我们就不能够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评论。  相似文献   

16.
潘石 《长白学刊》2010,(6):82-87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不能不涉及人类的本质属性问题,即人性问题。人性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心脏”,自然构成经济学之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人依赖于自然界又主要在人类社会中活动,所以人必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性是其社会性的基础与奈件。经济学视阚中的人,绝非孤立的人,而是社会中的人,其中主要是“经济人”。“经济人”的本性,绝非单纯是“利己”的一元性,而是具有“利已”与“利他”二元性,其任何经济行为都是利己性与利他性二元属性的综合或复合体,是利己与利他二元属性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的人性理论著述中 ,唯有“类”的人性观点更接近人的根本或者说它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本性。基于此 ,人才能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 ,成为自由、自觉的“类存在”。人类发展史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认识发展史 ,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的进程与趋势 ,要求我们反思和确证人的“类本性” ,理解与把握“类意识”生成、发展的历史与逻辑。“类哲学”正是追寻人的“类本性”与“类意识”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是哲学中的重大问题。中国传统人性论偏向善恶之争,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两者审视角度不同,但仍有融合之处。本文从性善之还原、本性之劳动和思维之能动性三个方面来彰显人类思想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9.
于长悦 《求索》2016,(4):66-70
西方当代艺术哲学是对传统艺术哲学思维模式的承继和部分反叛,且始终围绕主体的情感意义与艺术的本质进行探讨,从而直接推动了西方艺术哲学的转向,这种转向使得艺术哲学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归根结底,这种转向是以“艺术重构存在”为基础的异化,其本质是艺术主体——人——的异化,这种异化用“艺术重构存在”来规范艺术哲学的逻辑理路,西方艺术哲学也正是基于“艺术重构存在”的基础上以“真实”与“经验”的艺术形式完成了西方艺术哲学的精神构建。  相似文献   

20.
异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它更是概括人与世界的现代性关系,表达现代人类生存论的哲学概念。异化是现代生存论哲学发展中的一个主题性话语,只有把异化提升到现代生存论哲学基本范畴的高度来研究,才能深入理解异化思想所包含的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人类生存矛盾视角看,人的“存在”和“意义”的矛盾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