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加拿大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参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公众参与即公众在政治中参与投票选举活动,即由公民参与选出代议制机构及其人员的过程,这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责任。而广义上的公众参与除了政治上的公众参与以外,还必须包括所有关于公民的公共利益、公共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公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直接参与关系到公  相似文献   

2.
论公共理性及其生成——一个公民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多元化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既成事实,以能为理性公众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消解理性多元化造成的社会分裂和冲突的社会场景下,公共理性呼之欲出。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不是理性的公共运用,而是从私人理性中生长出来的,是公民理性的一种重叠和交叉及其运用。基于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何以可能的条件寓于公民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主体性特征,即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它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并且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治理产生影响,而且这种主体性既不被外界所赋予,也不能被外界所剥夺或侵犯;公众参与还具有客体性特征,即每个公民不仅享有合法利益和权力,而且承担公民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伦理和法纪;公众参与也具有互动性特征,即由于公众参与的范围是公共事务,这种参与既是公众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互动过程,也是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公众参与是其发挥实效的关键和必要程序。公众参与是宪政民主精神和行政参与权的体现,是公民行使环境权的体现,可以避免和减少对抗行为、环境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存在诸如参与主体范围窄,参与时间滞后,参与形式缺乏组织化,公众意见反馈机制不完备等缺陷。完善该制度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培养公众理性的参与意识、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法律规范、创新公民实践参与权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深化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加强与完善公众参与治理机制是必然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然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现有法律规定不完善,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重视不够等。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义,并提出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治路径,如保障公民环境权、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转变政府执政观念,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搭建平台;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实现公众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6.
网络公众司法参与具有参与主体的非组织性、参与行为的不可控性以及表达意见的无序聚集性等非理性特性。非组织性的网络公众参与导致参与个体认知的非理性、司法机关与网络公众之间缺乏良性的双向互动机制,以及司法运作过程缺乏透明度等,是网络公众非理性司法参与的主要原因。实现网络公众司法参与理性化的目标,需要从选择和建立网络行业协会的参与模式、建立司法信息公开制度和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加强司法信息体系建设,以及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公众参与司法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参与模式与程度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公众理性参与司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紧迫性在于公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转型背景下司法的公信力遭遇挑战、以及新媒体为公民提供了便捷的网络诉说平台。新时代背景下合力构建公众理性参与司法的进路就是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以及保持与民意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参与式治理在政府管理中有着较为丰富的表现,引导着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正向发展,调动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文章基于参与式治理在中国发展和实践体现,分析中西方管理方式异同,为我国参与式治理提出科学实践展望,旨在发挥参与式治理的重大优势,实现国家权力的社会参与。  相似文献   

9.
邱煜 《求索》2011,(11):80-81,170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公安职能。当前,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意识开始形成,参与形式多样,但公众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制度化渠道少,制度保障尚有不足,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参与面不够广泛,参与深度不够。应更新公安社会管理的理念,更多地依靠公民力量解决公安社会管理中的难题;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鼓励不同形式的公民参与;规范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完善激励公民参与公安社会管理的机制;建立对公众参与信息的搜集、响应机制,加强信息沟通。  相似文献   

10.
生态意识主要包括生态认识、生态情感、生态意志和生态参与。它的时代重要性主要表现为:它是生态理性转化为生态行为的中介,是整体自觉转化为个体自觉的中介,是学理自觉转化为生活自觉的中介。公民生态意识的提升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大熹  汪小峰 《求索》2007,(8):54-56
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引入公民参与以增强其公共性十分必要,一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本身是一个社会各利益群体进行博弈最终达成妥协的过程,二为公民参与是弥补政府有限理性的缺陷与克服公共权力腐败的必要路径。在我国,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存在缺位问题。鉴如此,有必要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提供机会。我国目前已拥有逐渐提高的国民素质、良好的法制基础和逐步完善的民主机制等诸多有利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化过程的可行性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不足,参与方式和渠道有限,参与成本过高。公众参与油价政策的制定,是公众利益的表达,有助于约束政府权力,促进公众与政府部门良性互动,减少社会矛盾。为了保障成品油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建议允许公民依法成立协会,作好油价政策的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等。  相似文献   

13.
正不同于在人大会议上拓展立法审议过程中的辩论,公众参与的立法辩论是一种提高我国公民参与立法工作的最有力方式之一,而且有利于公民法治意识的培养。一、前言近期广东相关行业围绕《广东省电梯安全条例》制定中的侵权责任配置展开激烈的辩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激发人们对立法辩论的理性思考,为拓宽公众参与的立法辩论模式提供了有益的样本。立法本身就是利益协调的一个平台,立法过程就是各种利益表达、冲突、妥协、调和的过程。不同于国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及其优势;从公众、社会角度和政府层面两方面分析了网络政治中公民参与的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应对、改善和解决公民参与网络弊端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傅小随 《桂海论丛》2011,27(5):68-72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作为基础的社会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让他们广泛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来,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社会建设的重点既包括大力改善民生,更要着力于建设社会本体。没有形成一个在规模力量和功能作用上与国家、市场相匹配的本体社会,社会管理将会因权力扭曲、缺乏合作及其与市场交换关系的纠缠而陷于困境,失去动力和效率。必须按照中央确定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作、公众参与"的方针,通过以形成公民社会为目标的社会建设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深圳市在推进社会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何卫平 《传承》2013,(5):108-109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环境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暴发时间的滞后性和持久性,事件扩散的"羊群效应"。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政府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培育现代理性公民。  相似文献   

17.
王英 《传承》2013,(7):108-109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环境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参与主体的多元化,暴发时间的滞后性和持久性,事件扩散的"羊群效应"。治理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树立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完善的重大决策公众参与机制,加强政府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培育现代理性公民。  相似文献   

18.
<正>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之后,"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就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协同,是指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公众参与"是指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  相似文献   

19.
《人民政坛》2009,(6):43-43
蒋传光在《求是学刊》2009年第1期载文《公民社会与社会转型中法治秩序的构建——以公民责任意识为视角》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政治国家成员的一种资格,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人格,在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享有充分的权利。公民责任是公民基于选择的自由以及由此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公民责任意识表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和理性自觉,其前提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公民参与和社区和谐:理念、变迁和制度化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的理念表达了这样一组行为方式,即城市市民广泛地自下而上地参与各种公共事务。它凸显了参与活动的个体能动性和自下而上的层面。社区公民参与和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是当代中国社区生活的基石,其实现有利于社区体制创新和一大批有理想并具有权责意识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