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工画廊     
《前进论坛》2008,(1):F0004-F0004
杜芳伦一个极具文人气质的书画家,一九五一年生于北京。受教于白雪石先生门下三十年,  相似文献   

2.
我和梁祖望先生是两年前认识的。他家住在北京阜成门内白塔寺脚下一个静谧的小四合院里。大门里左边是一棵石榴树,果实累累,从墙里伸到墙外。庭院深处靠东边是葡萄藤,院中央搭个大凉棚,上面爬满了藤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巴赫主席,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在中国人民欢度新春佳节的喜庆日子里,同各位新老朋友在北京相聚,我感到十分高兴。首先,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代表我的夫人,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来华出席北京冬奥会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北京冬奥会的各国政府、各国人民及国际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舒乙 《北京观察》2009,(1):60-61
报刊上曾有过报道,说老舍先生说过,北京最美的街是“景山前街至文津街“。 我认为此话可靠。原因是老舍先生曾把这段路写进《骆驼祥子》里,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地理背景,在第九章。  相似文献   

5.
周家望 《北京观察》2010,(11):62-64
这个名字珍藏在我的心里已经十多年了,就像歌里唱的那样:从来不用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 叶祖孚先生,自称“沪人燕客”。叶老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其父与现代著名文史专家施蛰存先生为挚友。在上海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北上读书,从此长居北京,成了一位比北京人还了解北京的人。他身上没有丁点儿“上海小男人”的味道,  相似文献   

6.
时令虽然已是隆冬,由于大气升温,北京的天气却是温馨如春。在离钓鱼台不远的一个宾馆里,我问艺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日本筑波大学客座教授王学仲先生。王先生是当今书画艺坛大家,尽管已年届七五,但说起话  相似文献   

7.
尊敬的议联理事会主席苏鲁尔博士,议联秘书长科尔尼永先生,联合国秘书长代表里德先生,各位议员、各位驻华使节,女士们、先生们:九月的北京,金风送爽,气候宜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节,我们高兴地迎来了参加各国议会联盟第九十六届大会的各国议员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所有来宾表示真诚的欢迎,向议联大会致以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8.
尊敬的议联理事会主席苏鲁尔博士,议联秘书长科尔尼永先生,联合国秘书长代表里德先生,各位议员、各位驻华使节,女士们、先生们:今天,世界各国议会的代表团和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相聚在北京,参加各国议会联盟第九十六届大会,我们作为东道主深感荣幸。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出席本届会议的全体代表和各位来宾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9.
同一位萧军     
这一位萧军萧军在老作家中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曾在日记里夫子自道:"我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主人,我也不能做任何人、任何阶级的弄臣或奴才——这就是我人生的态度。"在风云变幻的历史时空里,文人中抱持这种人生态  相似文献   

10.
山中岁月     
贵州的山多而且秀。 以文人骚客的眼光看,随便在贵州搬一座山到北京,便可以成为一个景点。但是山多便不宜行路,山多便有太多的坎坷。 于是山中岁月便会造就无数坎坷的人生,而人生又会在坎坷中显出一些平顺中少见的奇光异彩。 在印江县环城路边的一所小屋里,我认识了陈荣坤。环城路的名字虽够气派,但那路其实并不宽阔。正  相似文献   

11.
正有人说,如果没有侯仁之,人们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了解北京。侯仁之先生说:"我一生都在研究北京。""北京,我心中的圣城",这是已故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是他对北京"知之愈深,爱之弥坚"最贴切的感情表达,也是他之所以穷毕生的精力、矢志不移去探索北京、研究北京的最大原动力,更是他对北京学术研究成果最充分的肯定。作为老师,侯仁之先生在其7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又像是一支坚毅挺  相似文献   

12.
文人的幽默     
文人大多具有幽默感,揭去了一般人在想象中加在他们身上的不苟言笑、正襟危坐的外衣。他们中大多数人都诙谐风趣,妙语联珠。尤其是那些高明的幽默,在只言片语中浓缩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令人回味无穷。而作者自己也常将它作为一种小小的情趣,为总不能尽如人意的生活添些笑声,求得慰藉。如,前不久我去当代散文大家张中行先生处探访,适值先生新出一书,名《观照集》。因我住在师范大学,先生便取过一册,要我回去后代他赠与启功先生。随即,先生援笔而书,写出如下一段跋  相似文献   

13.
文人的自由     
祝勇 《北京观察》2000,(7):48-51
自由是文人的立身之本,所以他们才说:“不自由,毋宁死。”这话的意思是说自由很重要,尽管话音落处,谁也没有去死,即使在最不自由的年代,也有办法“苟全性命于乱世”,活得津津有味。这倒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文人真的都死光了,这个世界还不知是什么样子,而本文的主旨,亦非教导文人怎样死(据说这类人在国外已被判刑),而是探讨怎样活。与活比起来,死毕竟是容易的。《北京文学》曾经请我写“世纪留言”,当时我因忙于写一本书,没有给他们写,但我心里想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希望在21世纪,文人都能自由地  相似文献   

14.
忆老舍先生     
与老舍先生的一次唱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在北京工作。当时,北京市只有市文联,尚无作家协会,文学作者属于文联文学组,我在文学组,也参加评论组的活动,老舍先生是北京市文联主席,所以,我有幸多次见到老舍先生还和过他一首诗。  相似文献   

15.
正走窑汉,是对煤矿工人的称谓。我自己也曾走过窑。煤还在挖,走窑汉还在"走"。我持续不断地写作,与走窑汉挖煤有着同样的道理。"走窑汉"往地层深处"走",是为了往上升;"走窑汉"在黑暗里"行走",是为了采掘和奉献光明。1985年9月,我在《北京文学》发表了短篇小说《走窑汉》,这篇小说被文学评论界说成是我的成名作。林斤澜先生另有独特的说法,他在文章里说:"刘庆邦通过《走  相似文献   

16.
“不务正业”的研究——于润琦先生的门墩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朋友说,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于润琦先生要出一部有关老北京的门墩的书,于是打电话。我个人一直都对老北京的文化感兴趣,而且,恐怕还有不少北京文化的爱好者也想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如今遇到这方面的一个专家,怎能轻易错过。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门口,有两位先生正走出大门,已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因为担心他吃饭去了找不到人,我正要给他打电话,不料其中一位先生回头对我说:“不用打了,我就是于润琦!”我正惊叹他的精明,他送走了那位先生,径直来到我的面前,握手、带我到他的办公室、让我坐、倒水、然后坐  相似文献   

17.
有朋友来电请我为谭足先生即将刊出的作品写篇文章,虽然我与谭足先生相识时间不太长,不过我很高兴应承下来。一九九九年十月下旬,在北京天下第一城举办的“庆国庆,迎千禧——百名海内外画家向祖国献爱心”的开幕式上我与谭足先生相识,言谈甚欢。谭足先生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儒雅,为人耿直,他在这次活动的书画  相似文献   

18.
从外面看,北京西城区跨车胡同13号院,并不起眼,偌大的北京城像这样规模的四合院不算少。然而,黑漆已斑斑剥落的木门旁一块写着"齐白石故居"的石牌,却让无数过往行人驻足起敬。白石老人的四子,当代画坛大师齐良迟先生和家人就住在这个院子里。近日我得到机会造访故居,采访了这位久  相似文献   

19.
我与北京的青年作家靳飞结婚前,靳飞约我去看老舍故居,在那里,我们受到了老舍先生长女舒济女士和她的丈夫王端先生的热情招待。靳飞与舒家很熟,是故居的常客,我则是第一次步入这所保持着老北京味道的四合院。闲谈中,我想到一件事。我的祖父,日本的汉学家波多野乾一先生,曾翻译出版过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舒济夫妇听了,异常惊讶,问我,是不是兴亚书局印的?我说是。他们讲,那很可能是老舍著作在国外的首次出版。这是1992年12月的事情。那次与舒济女士见面谈话之后,我和靳飞忙着准备结  相似文献   

20.
每当台湾泛起风波,我总惦记台北朋友尹之山先生一家三代人。抚今追昔,我总觉得有说不完的话题,叙不完的友谊。那是1993年,我们中国铁路文工团杂技团一行32人赴台北演出。开演前,我和团内干部在休息厅交谈。"您是北京来的?"一位60岁的先生领着3岁的小孙子说道。"从北京来。"我回答,上前拉着孩子的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