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合适成年人”,这一词语来源于英国,其内容是要求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和审判时,法定监护人无法或不宜到场的情况下,必须有一个合适的成年人在现场,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意,协助其与审讯人员沟通。同时监督审讯人员在讯问过程中是否有不当行为。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我国少年司法领域也逐步展开了引入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的初步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
蒋晓峰 《今日上海》2013,(11):29-31
“合适成年人”是近年来我国司法界引进并设立的一项司法制度。“合适成年人”一般由具有丰富专业社会工作经验的非公、检、法在职人士担任,参与刑事审理和诉讼过程。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被讯问、审判时,若法定监护人无法或不宜到场,“合适成年人”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监督司法程序的规范,避免出现刑讯逼供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简称“未保法”)于2008年6月1日开始施行。这部法律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方面增加了不少新的规定,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对于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具有创造性的意义。其中,第56条是此次修订后的一项引人注目的新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 鲜为人知的是,这条新规定的诞生,  相似文献   

4.
刘立 《理论月刊》2003,(8):107-108
我国未成年人公诉制度立足于教育、感化、挽救。其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就是要根据未成年人特点,坚持不同于处理成人案件的专门原则,切实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以达到教育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未成年人监护的特殊性决定了建立未成年监护人监督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子女本位"的立法趋势的决定了其建立的必然性,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职责决定了其建立的必须性。笔者提出,在我国对未成年监护人应建立监护监督人和监护监督机构的双重监督体制,它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同时建立对未成年监护人的社会公众举报制度,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体系,使未成年的监护人能依法履行职责,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审查起诉中倒签期日与预借期间侵犯犯罪嫌疑人期限利益,讯问形式化侵犯犯罪嫌疑人诉前申辩权利,滥用延长审查起诉期限及退回补充侦查的规定变相延长羁押期限,限制律师与犯罪嫌疑人会见侵犯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化人权保障的立法工作,为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提供规范保障;强化司法者现代法治理念教育,为犯罪嫌疑人权益的保护提供主体保障;强化部门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做好犯罪嫌疑人权益保护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侦查阶段的讯问工作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程序开启后的重要环节。未成年嫌疑人在羁押状态下对侦查人员的依赖感及信任感陡增,侦查员若在讯问准备阶段树立预防思想,讯问中采用恰当的讯问方法,讯问后期感化谈话,会对巩固口供,使犯罪嫌疑人服刑期间真心悔罪,并预防其再次犯罪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未成年人犯罪导致的命案在我国目前命案的类案统计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侦查讯问中,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与成年人的差异性,针对其特点展开审讯。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的诉讼设置了特别程序,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在命案侦审中,侦查人员在查明案情的同时,必须注意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保护,切实做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我国于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规定了父母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应尽的义务,主要有以下几条: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第九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  相似文献   

10.
未成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程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如何解决的几点建议,从而达到通过讯问犯罪嫌疑人,促使其自愿供述案件事实,以查明真相,实现刑事诉讼公正、效率和保障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近年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检察机关在审查批捕环节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办案机制,执法观念、执法思想存在着不利于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传承》2015,(7)
在实践中,关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和救济较多,但较少研究未成年被害人的权益保护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和认知、辨别能力不足,使他们更容易成为犯罪侵害的对象。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他们的权益在刑事司法中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新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之一,新确立的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既响应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又有利于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由于检察机关享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可能发生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新刑事诉讼法需要从适当扩大适用范围与明确适用前提条件、建立听证程序明确听取意见的规则与效力、分情况决定犯罪嫌疑人行使异议权的后果、赋予犯罪嫌疑人对不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的异议权和增加对最终处理结果的监督制约与权利救济措施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非常高,这与当前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趋势不相适应,改革现行的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势在必行。从我国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工作的现状出发,分析未成年人案件审查批捕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域外相关制度的立法规定及司法实践,提出具体的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5.
石启飞 《公安教育》2010,(10):47-5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指侦查人员依照法定程序以言词方式向犯罪嫌疑人查问案件事实和其他与案件有关情况的一种侦查行为。讯问犯罪嫌疑人必须严格按照我国现行的讯问制度来进行,否则容易发生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情况,甚至造成冤假错案。为了规范侦查人员的讯问行为,《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在相关法律、  相似文献   

16.
重构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制度,必须明确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侦查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原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侦查应当坚持、教育、感化的方针,并遵循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保护社会秩序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有机结合的原则;侦教结合、寓教于侦原则;分案处理原则;全面调查原则;法律帮助原则和迅速及时原则。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这部法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律制度,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与1992年未成年保护法相比,新修订的保护法有六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文明 《传承》2010,(3):126-127
"轻缓化"是当今社会处理未成年人公诉案件的主要趋势。但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轻缓化"的刑事政策在公诉环节却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应改革讯问方式,全面推行分案起诉制度,扩大公诉机关的量刑建议权,完善刑事和解及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19.
"轻缓化"是当今社会处理未成年人公诉案件的主要趋势.但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轻缓化"的刑事政策在公诉环节却没有得到充分地落实.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区别于成年人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处理机制,应改革讯问方式,全面推行分案起诉制度,扩大公诉机关的量刑建议权,完善刑事和解及辩诉交易制度.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是未成年人司法的基本方针,最大限度地降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批捕率、起诉率和监禁率是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表现。但涉案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机制的不完善却使得检察机关难以准确评估涉案未成年人的社会危险性,无法深入挖掘未成年人的犯罪根源,这不仅降低了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针对性,而且影响了涉案未成年人社会帮教的实际效果,导致未成年人再犯罪率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