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兢 《公安教育》2002,(9):45-47
模拟讯问是《侦查讯问学》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模拟讯问,不仅是学生学习讯问知识和熟悉讯问程序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掌握和领会讯问技巧的重要途径。侦查讯问是一种具有对抗性的面对面的双向交流活动,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是互争胜负的两方,尽管在讯问实践中经常出现双方在言辞上的激烈对抗[1],但侦查人员和犯罪嫌疑人在心理上的较量仍是侦查讯问的主要矛盾。而模拟讯问一般不具有这种特点,模拟的双方在心理上的对抗远不如实际讯问强烈,特别是模拟犯罪嫌疑人的角色往往不可能具有实际犯罪嫌疑人的一般心态。例如,真正的…  相似文献   

2.
司法承诺规则在侦查讯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侦查讯问有很强的对抗特征,较量的双方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这种思维的对抗具有博弈性。司法承诺规则能够保证犯罪嫌疑人得到某种利益,使犯罪嫌疑人自愿同司法机关协作,从而有效地降低侦查成本,提高侦查效率。文章在对司法承诺规则作详细介绍的基础上,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构建,以实现侦查讯问中司法承诺的法治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3.
刑事侦查讯问博弈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讯问不仅是一项严肃的刑事诉讼程序,也是一门博弈行为艺术.讯问程序不仅是侦查机关和犯罪嫌疑人之间斗智斗勇的博弈过程,也是共同犯罪中犯罪嫌疑人之间集体理性和个人理性的斗争过程,还是犯罪嫌疑人以法律、道德进行思想斗争的过程.对于变幻莫测的侦查讯问而言,博弈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侦查人员要利用各种讯问技巧和信息优势成为博弈中的优势者,但对讯问和口供不能过度依赖.只有各个方向和角度进行突破并获得充足证据,才是刑事侦查破案的良策.  相似文献   

4.
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僵局,就是对职务犯罪嫌疑人的侦查讯问情势陷入了僵持的状态,其本质是贪腐犯罪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始终关注因招供给其招致的利益损失(主要是刑罚处罚)而坚持采取与讯问人员对抗的策略。突破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讯问僵局,首先需要结合嫌疑人在侦查讯问中的行为、语言,判断其是否为有罪的嫌疑人;其次需要通过诠释讯问情势,发现嫌疑人潜在的利益,以迫使其放弃对抗策略;最后需要通过选择恰当的讯问方法,以突破侦查讯问僵局。  相似文献   

5.
刑事案件讯问笔录断片式叙述的不确定因素体现在三个方面:笔录文本具有讯问人和被讯问人主观经验的判断,不是绝对公正无私的对象;审讯口语表达和文字记录速度的不对称导致笔录准确反映讯问全部过程的制作目的不可能实现;忽略审讯时人性正与邪激烈的对抗,使笔录成为冷漠的办案工具,这是笔录情理的缺失。消除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具体对策有:法定督办程序场中讯问笔录应达到足值文本的验收目标;为追求绝对客观真实“一路否定”的求证要求;法律意义综合评估覆盖下的讯问笔录制作目标、功能、操作的多元化真正体现讯问笔录是人创造并最终服务于人的要求时,消除讯问笔录的不确定因素,准确反映讯问全部过程的目标就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几种侦查取证行为之一,在侦查实践中也基本成为每个刑事案件的必经阶段。侦查讯问有可能成为案件侦破的有效措施,彰显法律的正义和建塑警察的良好形象;也可能由于侦查讯问中的非法讯问导致冤假错案,损害法律的权威和败坏警察的形象。侦查讯问是一个蕴含丰富内容的研究课题,而这种“丰富内容”就源自侦查讯问中存在诸多矛盾。厘清其中矛盾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侦查讯问理论及实务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7.
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其心理变化过程是拒供动机和临界供述动机博弈的过程。处于被讯问状态的犯罪嫌疑人基于主客观方面的心理需要会逐步产生临界供述心理。临界供述心理是讯问成功的重要突破口,讯问人员应该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出现临界供述心理的时机,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方法进行讯问控制,使犯罪嫌疑人由临界供述心理转变为供述动机,如实供述案情。  相似文献   

8.
“讯问——是一种侦查和审判活动,是审讯机关或法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从受讯问人那里获取他所知道的对正确判决刑事案件有意义的信息。”(H·N·波鲁鲍夫著,冯树梁译《预审中讯问的科学基础》,第10页,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这个定义反映了讯问的本质特征,它是侦查机关和法院的侦查、审判活动,这种活动必须具有合法性;侦讯审判人员与被讯问对象之间存在一种冲突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侦审人员需从被讯问人那里获得与案件有关的客观事实(证据)。这就得施行正确有效的讯问方法和讯问策略。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9.
讯问,是依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而进行的一项侦察活动。长期以来,在刑事侦察论文、专著,甚至刑事侦察学教科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把侦察阶段的讯问活动与预审阶段的讯问活动混淆起来,刑事侦察学中“讯问”的概念实际上就是对预审学中“讯问”概念的照搬。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很有必要明确两个概念——“侦察讯问”与“预审讯问”。  相似文献   

10.
经济犯罪案件的嫌疑人与其他案件的嫌疑人相比.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侦查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因势利导,恰当运用讯问策略。审讯的基本立场是要向讯问对象推销并让其接受“如实供述对自己有利”的观点。讯问策略的利用就是要围绕这个“利”字做文章,因势利导,以“利”诱之,促使其如实供述。具体而言,就是要刚柔并济,情理交融,用无形压力促其供述;欲擒故纵,避实击虚,用客观事实迫其认罪;攻心夺气,重点突破,用证据逼其如实供述。  相似文献   

11.
正值而立之年,性格像羊一样温和,说话做事却像机关枪,雷厉风行。於金山,上海石油第二加油站站长,一个不折不扣的“细节控”,对细节的苛刻程度让女生都白愧不如。他深谙“抓大放小是管理原则,抓小放大是管理方法”的道理。“细节决定成败”、“见微知著”是他这样的“细节控”的座右铭。从船厂到油站,工作环境变了,可他重细节、  相似文献   

12.
“突破口”是军事术语。借用于讯问,是指侦查人员在犯罪嫌疑人拒供情况下从案件中打开的缺口或攻击点,是查清全案具有关键意义又容易攻破的薄弱环节或对象,能使讯问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讯问中 ,侦查人员先入为主或主观臆断 ,容易引发刑讯逼供 ,导致刑事错案。实行侦审分离 ,在侦审程序上借鉴日本法律上的预断排除原则 ,侦查人员树立证据观念 ,消除“翻供就是对抗”的偏见 ,利用典型刑讯错案的警示作用 ,提高侦查人员的文化层次 ,是预防刑讯逼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阿计 《公民导刊》2007,(5):33-33
在经历了知识启蒙、观念变革,公众参与,利益博弈,意见对抗等错综复杂的漫长历程后,举国关注的物权法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最后一次大会上诞生。舆论普遍认为,有“定分止争,物尽其用”之功效的物权法,是出代法制大厦中的“支架性法律”,为保障百姓安居乐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足以信赖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南京市检察院反贪局的侦查员老刘烟瘾很大,平时讯问时,他总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穿着方面,老刘也一向比较随意。但最近这几天,老刘开始有点不习惯——院里新出台了《职务犯罪案件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有关问题的规定》,对讯问过程中检察人员应注意的细节问题进行了规范。按规定要求,现在他不但不能在讯问时抽烟,而且每次讯问前,还必须先穿好检察服,“整理”好自己。  相似文献   

16.
海剑 《公民导刊》2005,(5):38-40
“他们娘俩怎么样?”回答完检察官的讯问。45岁的陈晓佳关切地问。他们是谁?不是陈晓佳的前妻和女儿,而是他的28岁的情妇和4岁的儿子。2004年11月10日,北京市建委45岁的副处级调研员陈晓佳因为涉嫌受贿被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批捕。  相似文献   

17.
民进党在2022年“九合一”选举中遭遇重大挫败,直接牵动党内各派系势力的消长。随着蔡英文辞去党主席一职,赖清德当选就任党主席,民进党内部新一轮派系博弈加剧。“新潮流系”继续维持党内最大派系的地位,“英系”成为党内执政县市最多的派系,二者与“正国会”形成三强鼎立的派系结构。派系生态由过去“新系+苏系+绿色友谊连线”与“英系+‘正国会’+涌言会”两大阵营的对抗,逐渐转为“英系”主导的当权者派与“新系”主导的非当权者派相抗衡的局面。民进党内部派系博弈渐趋激烈,对台湾政局和两岸关系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对“询问”和“讯问”的表述,认为二者的刻意区分既造成矛盾和混乱,又不利于司法改革和司法实践,因此应该将“讯问”一律改为“询问”或者“发问”。  相似文献   

19.
讯问的对象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讯问获得的证据种类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以及通过该口供获得的物证、书证.2010年两个证据规定中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该规则的确立要求公安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既要重视口供又不搞刑讯逼供,不搞口供至上;既要探求实体公正更要重视程序公正;既要注重办案的效率更要重视对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的保护.针对实践中出现的不规范的讯问方法,探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视野下公安办案讯问的一系列方法.公安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从“硬审讯法”转变到“软审讯法”.这种“软审讯法”包括讯问中的语言策略和非语言策略,同时为了保障这种讯问方法的实施,应当具备的一系列配套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20.
董高伟  王克喜 《求索》2008,(10):95-97
贾可·辛提卡是当代著名的逻辑学家,他创建了博弈理论语义学,用博弈论的方法来刻画命题理解,从而判定命题的真值。博弈理论语义学对命题的真值判断标准是符合论的,这与维特根斯坦前期的“图象论”如出一辙,而这种符合关系的建立则直接源自于维特根斯坦后期的“语言游戏说”,通过语义博弈建构图象与世界图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哲学是辛提卡博弈论语义学的直接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