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王晓君 《前沿》2012,(5):113-116
群体事件是当今法律治理绕不开的话题。差异性社会中发生群体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利益的分化。由利益分化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是一定范围、特定阶段和具体事项上的不和谐,而不是社会成员根本利益上的冲突,是同中有异的表现,不具有水火不容的对抗性与不可调和性。对比同质性与对抗性社会群体事件,差异性社会群体事件其产生、发展与解决途径都具有高度的多样性与深刻的复杂性。在差异性社会中,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群体事件,需要落实公民的宪法权利,并进一步明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设定政府常态下危机规划、预测和群体事件爆发时的处置权责并对此进行有效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除了要从宏观制度上把握症结所在之外,还需要从该群体的内部差异性着手,分析何种原因造成了同一群体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社会能力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出生地、是否接受过职业教育等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能力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政府有必要从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以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入手,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能力,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之中。  相似文献   

3.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之所以形成,有其客观的事件基础,也有组成群体之个体的心理特性使然.加强和推进社会的心理建设,是预防、抑制以及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方略.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执法实践中,作为法律概念的集会游行示威,极少被用到,而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却是群体事件。但"群体事件"只是纯粹的描述性概念,而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这种法外概念普遍使用与法律概念隐而不现的现况,固然是由于集会游行示威在我国具有某种敏感性,同时更说明,现行法并未得以充分适用。而如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也就无法体现;而且,很多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群体事件",其实本可以在危害后果发生之前,将其纳入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轨道上予以有效规范。再者,对不同的群体事件及同一起群体事件中具体不同的行为,在立法和执法中也都不能混为一谈、适用同一标准,而应甄别和分解、区别对待,以做到既保障集会游行示威自由,又减少执法的压力、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利益冲突和部分社会不满群体的存在是造成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因素.西方集群行为理论揭示了群体冲突的演化机理.该演化机理显示,群体冲突的发生与内、外群体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围绕群体性事件演化机制中的各发生环节以及相互关系,提出了事前预警、事中应对、事后处理三方面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明清江南社会出现了才女群体与男性士人交游的社会性别空间"越界"现象。与男性士人"越界"交往的才女群体得到了江南社会的容忍和鼓励。明清江南社会的声望竞赛是才女群体"越界"交往这一历史现象得以出现的关键。才女群体的个体才华,可以使得自身加入江南社会的文化网络,为家庭和男性士人赢得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从而提升自身家庭与男性士人在江南社会中的声望,而通过才女群体婚后对社会性别空间秩序的遵守,才女"越界"交往仅被定义为生命周期中的阶段性事件,从而又保证了江南社会秩序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半月谈》2004,(11):1-1
解决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是维护社会稳定最重要最现实的问题。现在不稳定因素较多的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生活困难的群体,一部分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群体。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大多数都是涉及这些群体问题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突发性群体事件日益增多。以什邡事件为例,发现新近出现的社交媒体,具有即时信息的发布与获取,通过关键节点和弱连接等进行人际网络的构建和维护等特征,有助于激活突发性群体事件,有助于虚拟社会的组织化,从而为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 ,突发性群体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东省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较为复杂 ,相应的突发性群体事件呈上升趋势 ,必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本文结合广州市公安局越秀区分局在处置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积累的经验 ,总结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征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为防范处置该类事件提出了可行性的方法和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定的群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个范围之中反映了一些群众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这一群体极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致,反应在语言、情感行为之中。剖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症结,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社会化媒体作为全新的信息平台正进入公众生活,其话语表达的开放性、表达门槛的平等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等特征,使其成为公众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平台;由于公众掌握资源禀赋的不同,强势群体、中间群体与弱势群体在公共表达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随着社会化媒体传播特性的发展而变化;公共表达权的主体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众的表达权,促使公民更加积极投入到社会政治生活中,推动了现代民主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一些地方发生的群体事件,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和集中反映。群体事件危害社会安全,动摇社会信心、凝聚力和认同感,破坏建设成果,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预防和解决群体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
李茜  杨青 《前沿》2013,(11):109-112
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微博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与情感表露的一个主要平台。本研究通过对全国高校大学生微博内容的整理,从社会、个人和积极、中立、消极五个维度分析了当代高校学生微博内容的特征,结果发现大学生微博以表达个人事件为主,在情感倾向上以中立倾向为主。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在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中,名人微博观点和普通他人观点是否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对不同的社会事件,大学生群体会表现出不同的趋同倾向,说明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理性、独立的群体。  相似文献   

15.
以往对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突变行为分析在模型的变量上存在着定义模糊、未考虑多模态效应、缺乏量化性等不足。根据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矛盾双方的博弈性本质,以群体行为的熵态作为模型的状态变量,将群体的情绪水平与政府和媒体等应对部门处置措施的有效性分别作为模型的两个控制变量。两个控制变量会对事件的发展和最终的走向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从突发性群体事件现场群体行为突变防控的角度需要根据其突变模型中的控制变量来开展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天下     
《人民公安》2010,(10):6-7
<正>"我不反对研究社会缺陷,但应该针对群体利益与事件,如搬迁冲突,城管与摊贩冲突,农民工的工钱,而不是极个别案件的个别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群体性、无预期性、程式失序、争议内容混杂等特点。对于这些冲突和纠纷,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可概括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群体劳动争议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而非具有政治目的或者社会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不能以维稳思维和手段予以应对,而应通过法律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发生于基层的群体事件并非单一的群体性质,相当多群体事件都具有"群众性",形式上为"群体"事件,实质则为"群众"事件。"群众"是人民,是大多数,是执政基础,是国家主人,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性表现;"群体"则不带有属性判断,单指因某种关系而聚集起来的人群,强调的是参与的绝对数,不一定是大多数,更不一定是主流和主体。"乌坎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群众事件",是基层民主诉求的一种激烈表达形式,是群众对基层干部施政质量的一种"负反馈",带来了很多宪法与法律问题的新拷问。  相似文献   

19.
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网络传媒的特性促使群体性事件中各种信息成陪地聚焦、发酵、放大、扩散甚而扭曲,并且成为利益诉求者情绪相互感染、发泄的渠道。目前针对网络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大多比较宏观,以整个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忽视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亟待提升。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社会上突发性群体事件显著增多,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困难企业的群体上访有增无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亟待重视,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突发性群体事件增多既有经济利益因素,也有政治民主原因,还有思想观念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