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历史内容,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十六大报告的灵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十六大报告的精髓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实事求是,大胆创新。  相似文献   

2.
文章指出了“小康”一词的源出及“小康社会”概念的提出 ;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地位 ;提出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之理解方式 ;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量化标准 ;论证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 ,同时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从我国当代的自然、社会、人口等现实条件来看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丰富和完善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思想。与“总体小康”不同的是 ,我们建设的“全面小康”社会将是一个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新的发展思路、新的改革突破、新的开放局面、新的工作举措扎扎实实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后 ,邓小平在探索和论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和进程时 ,便开始采用“小康”这个古老的概念 ,并提出要建立“小康社会”。在邓小平有关小康社会论述的基础上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把他提高到新的水平。不言而喻 ,由邓小平提出 ,十六大报告加以丰富、发展的小康社会理论 ,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其一是包含和创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 ,即“小康社会主义”。本文提出和肯定小康社会主义 ,基于以下理由 :1.提出并且肯定小康社会主义符合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同外宾谈论什么是社…  相似文献   

6.
最近,四川省委书记张学忠说,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四川省委贯彻十六大精神,确定了我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三步走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三个转变”的工作思路,这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  相似文献   

7.
高淑桃 《理论月刊》2005,(12):24-27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必须扭转目前我国工农、城乡、地区和社会阶层收入差别不断扩大的趋势,改变“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格局,构筑“橄榄型”分配结构。本文在阐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然后,从理论上阐述了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例,构筑“橄榄型”分配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最后提出了构筑新的分配格局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荣辱意识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是上至共和国主席,下至普通百姓都感到担忧的社会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礼记.曲礼》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义的表层是礼仪、礼节,是衡量人们的社会行为是否“合乎度,切乎时序”;它的内涵是人文素养、文明素质,是心灵塑造、个人操守,是仁义道德、礼义廉耻,是重名节、有骨气、知荣辱。《清人逸事》载有张清纯…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十六大的灵魂,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理论基础,是如何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科学方法论指导,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0.
十六大报告关于经济理论的创新点1.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第一次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问题。3.第一次提出了“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4.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上有新的提法。提出了两个“必须毫不动摇”,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提出“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5.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的职责”的思路。6.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了对公有制和私有制关系的认识。十六大报告指…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大众传媒为国家发展、社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 ,它被赋予更加艰巨的任务 ,也面临着全新挑战。新的问题既阻碍着大众传媒优化效应的实现 ,也影响着全面小康的建设。从大众传媒与全面小康的互动关系入手 ,及时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 ,才能获得同依共存、共同发展的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12.
肖玉明 《桂海论丛》2004,20(3):20-23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作为中国近百年来追求现代化的三位杰出代表,分别提出了“三民主义”、“四个现代化”和“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现代化目标构想,研究他们的这些构想,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导向,是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也是检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高标准.只有坚持执政为民,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4.
马林韬 《思想战线》2001,27(5):21-24
中国儒学的传统文化体系,在理论上应当区分为"文化价值的理念"和"历史表现形式"."仁学"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民本主义的思想、谐和执中的文化哲学和道德伦理的普遍性原则以及大同社会的理想主义表现,应是儒学文化体系中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理念,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属于人类共有的文化思想遗产的最璀璨部分.但"新儒学"的思想家们对儒学文化的价值理念同它历史表现形式的不同内容往往完全混淆.所以,对所谓"新儒学"必须持一定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15.
面对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紧紧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领导干部的战略意识,坚持"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方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营造安全稳定的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16.
李永伦 《思想战线》2002,28(3):81-84
孙中山的社会主义 ,是他对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深入分析 ,有感于这些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他认为“平均主义”和“节制资本”是克服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的关键。对私人资本主义既要鼓励其发展但又要对其加以限制 ,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是孙中山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这反映了孙中山企图通过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革命 ,通过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促进实业和经济的发展 ,并用国家资本主义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来实现大国世界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这是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被害人“恶逆变”犯罪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被害人“恶逆变”犯罪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尊重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畅通上访渠道、建立公平机制、及时排查纠纷矛盾、努力化解各种积怨等遏制和消除“恶逆变”犯罪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文精神与现代政治理念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兵 《桂海论丛》2006,22(1):13-17
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了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失衡和社会失衡。单向度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导致社会的片面发展。因此,中国的政治理念需要现代人文精神的支持和充实。中国的政治家群体迫切需要提升人文精神的政治理念和人文修养,以实现人性化的政治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明是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有机系统。文化的结构对应着文明的结构 :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对应的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也有其内在结构 ,作为社会文明系统的子系统之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 ,既是一个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 ,又是“三个代表”由理论创新走向实践创新的中介。“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任务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基本目标 ,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大量减少农民,实现三大战略转型,即农业产业的战略转型、农村社会的战略转型、农民身份的战略转型.推行以消化农民为主旨的工业化路线,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在中国,推进城镇化战略,已得到决策层的充分肯定并加以实施.这一举措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