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2,(2):90-90
汪习根在《法学评论》2011年第2期撰文认为,社会转型致使中国正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如欲标本兼治,就应当站在法哲学的高度,辨证施治:在情理法动态平衡中完善释法说理机制;以法律功能二元论为导引创设社会风险评估法律体系;依司法权特质区隔司法调解与非司法调解以优化法律判断路径;在“三位一体”新程序理念下重塑法律协作关系模式;奉执法之互动与人本理念强化民意表达释放机制。  相似文献   

2.
人类学上认为法有地方性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人类学家对法的内涵的界定有直接的关系。文化的相对性并不能必然导致的法的相对性。吉尔兹讲的“法是地方性知识”是指阐释的象征意义的地方性 ,不能否定法律移植的可能性。中国法治实践中处理地方性与法律移植矛盾的一般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法律思想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书是“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中的一部。著者在《序言》中介绍说:“这本《中国法律思想史》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性的新探索:其一,在绪论中较为集中地论述了研究方法;其二,增加了中国古代社会与中国法律思想史专题性文字;其三,增加了传说时代与法的起源一章,把中国法律思想史的上限前伸了;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欧美学界的原始法学思潮,对法律人类学学科的诞生有着直接影响。麦克伦南、摩尔根、梅因、巴霍芬等就原始法本质与内容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符号说”与“规范说”两种学说。萨维尼与梅因对法律的单线演进过程予以了描述,初步揭示了法律的进化逻辑。在对原始法的本质、内容及进化逻辑的探究中,相继涌现出了过程分析、文本分析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19世纪欧美学界原始法学思潮与法律人类学学科之间的历史关联,对我们思考当下中国法律人类学“向何处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民政坛》2009,(12):36-36
许娟在《法律科学》2009年第5期上载文《法律何以能被信仰?——兼与法律信仰不可能论者商榷》认为,社会的转型期法律与现实的不相适应甚至相互矛盾确实存在,这使人们往往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和重新审视的、心理,而法律信仰作为法律权威的主观心理机制,在中国语境下也因此被视为了一种“善良的杜撰”。  相似文献   

6.
法律宣传     
《中国妇运》2008,(6):46-47
江苏省宿迁市全面推进“法律六进”活动。送法进单位。组织人员深入有关单位进行普法专题调研;了解相关单位的法律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服务。送法进乡村。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妇联、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共青团等部门,共同组成送法小组,围绕“民主法治示范乡(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目标,开展经常性送法下乡活动,并就乡村两级干部在新形势下如何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及如何做好依法调解矛盾纠纷,避免引发群众上访等问题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7.
唐智宏 《湖湘论坛》2002,15(4):67-68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①尽管十五大报告确认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只是在孕育之中,但框架性的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②探讨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特征,首先应当界定“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论域。众所周知,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理当属于“当代中国”的范畴;而法律体系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以宪法为基础,构成一个法的部门界限清晰,上下、左右、前后的关系相互协调、和谐…  相似文献   

8.
张仁善《礼·法·社会——清代法律转型与社会变迁》一书,放眼社会,拓宽了法律史研究的视野,在清代纷乱的历史中理出礼法演变的主脉,其分析论述符合历史本身的逻辑,在注意历史“长时段”与历史分期的同时,注重实证,阐释了“中国法律社会史”的研究立场。  相似文献   

9.
“一国两制”下香港的法律渊源王赫作为专门的法律术语,法律渊源是指法的创制及其表现形式。1997年6月30日前,香港适用的法律既有英国法律,又有中国清朝的法律和习惯,还有香港立法机关自己制定的法律,香港法律体系中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三种法律渊源。可...  相似文献   

10.
法律正当性是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的核心问题意识。围绕着法律正当性这一核心问题意识,马克思构建了新理性自由主义法哲学观,以完成其对法律正当性的论证与批判。理性与自由是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的关键性逻辑工具。在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阶段,马克思从“内部正当性”与“外部正当性”两个视角,来论证法律的正当性。法律的“内部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是正义、自由及利益,法律的“外部正当性”的评判标准是理性与“事物的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张学忠 《中国人大》2012,(14):25-26
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仅是个法律问题,同时也有道德因素,要坚持“法;台”与“德治”相结合,因为“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关于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精神是一致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基础,而法律规范又反过来强化和维护道德规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德为法之魂,法为德之体”。  相似文献   

12.
杨洁 《湖湘论坛》2002,15(6):25-26
道德法律化是法律获得持久精神动力支持、实现法治的基本要件之一。欧美法治国家普遍将国家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道德范畴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应该肯定这种道德法律化对西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的积极作用。我国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德兼治的治国方略之后,已将道德放到与法律同样的高度,期待通过对道德的强化来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这是我国道德法律化的重要体现。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或者说,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是提高公民对法、法律和法治的信念,只有法律得到普遍遵守,道德法律化才有实…  相似文献   

13.
著者在该书《前言》中介绍说:“对住宅法的研究,在我国尚是一个空白。《中国住宅法研究》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本书的问世将填补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本书是以公民住宅所有权法律保护以及确保每一个公民享有公平的住宅权法律制度为核心展开的研究。作为理论性著作的重要内容,本书从中国住宅问题分析人手,对中国住宅私有化的进程、社会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整合问题为不少学者所关注。学界对“民间法”的定义争议较大,但就国家法而言,学者们普遍认同国家法印为国家制定的法律的说法。文章以此为基础,追溯我国国家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当今中国国家法所选择的法律创新之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公布于1996年10月29日,199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此法的颁布实施,是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在国家法律中有了一席之地,其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保护,其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法律规范。这既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引导、保护和规范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法”,又是一部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振兴法”,还是一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农法”,更是一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促进法”。  相似文献   

16.
许润丽 《前进》2010,(4):46-48
一定时期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的界定,必须考虑该时期的特点。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主要任务是尽快从“文化大革命”和“继续革命学说”的阴影中走出来,要确立人性和人道的合法性,那么在当代,主要任务则是要面对转型时期产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而现实,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中国社会尚处在转型过程之中,必要的法律、制度体系还未建立完善,社会失序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7.
“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8.
法律社会学     
该书是系列译著“韦伯作品集”之9(IX),其封底之介绍文字写道:“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社会’与‘法治国家’等词汇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在人类社会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本书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作者挟其浑厚的法学与史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人手,深入探讨了甚的缘起与演化,从纷纭复杂的史实中爬梳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本书适时的引进出版,我们有理由相信,韦伯关于人与法的如炬洞察和深邃的理论阐释对中国的法治化建设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没有自然法,引起歧义的是“自然法”与“法自然”这两个法律文化上的相似体。 分析西方的自然法理论和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主要流派,可以得出中国古代没有自然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大》2011,(19):26-26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防范环境风险,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能力。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表示,中国正处于环境污染向人体转移的高发期,应尽快将环境风险管理纳入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中,制订环境风险评估标准,让环境风险管理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