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境界就是指主体以内在本性为根据,在一定的时空情境下,内在精神修养所达到的水平和境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意义领域和心意状态以及人性所能达到的层次和高度。它标志着人的生活所达到的意义视域以及人的精神升华的不同层面。人生境界的价值可以分为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个方面,内在价值表现为内化的人性价值,外在价值表现为现实的社会价值。分析和实现对人生境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划分,一方面有利于对人生境界价值作出合理评价;另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契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魏义霞 《求索》2014,(9):159-163
与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一样,梁启超十分关注教育问题.但与其他人所不同的是,基于心学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趣,梁启超对情感推崇备至,提倡并重视情感教育.他所提倡的情感教育在本质上属于心理教育,以培养仁者人格和树立“‘仁’的人生观”为宗旨,最终目的则是使人臻于不惑、不忧、不惧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美育的崇高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冉祥华 《求索》2008,(10):113-1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迅猛发展,并日渐成为当今审美实践的主流。大众文化过于平面化、感官化,过分迎合人性中的感性部分,因而它在解放人的感性的同时,却容易导致大众感性的过度释放与追求,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单向度的人”。当代中国美育欲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必须从狭隘的学校美育圈子中走出来,转变为对现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众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4.
朱梅梵 《理论月刊》2008,(5):119-121
科学教育教人求真.艺术教育教人求善.真与善之于人生,在由感悟科学美与艺术美而终向人生之大美.认知美、感悟美、创造美是人审美境界发展的三个层次递进的阶段,是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之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同旨趣.当前,学校教育特别重视科学教育,其中感性内容较之知性内容薄弱.艺术教育则是弥补当前学校科学教育重知性轻感性少悟性之不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伟 《青年论坛》2006,(4):56-57
艺术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和提高人的素质。它是以各种艺术与审美并通过审美活动和美感体验的育人活动,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格的塑造和身心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直接导致了通过审美的观照,可以培养、锻炼、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可以陶冶、塑造、提升人生境界,完善人格,使人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还可以促进人的身心走向健康向上的自由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审美活动以感性的直觉为中心,统摄并调动着学生的各种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审美中得到凝聚。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审美的感性发挥,对事物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透视事物的本质。审美教育不仅为大学生构筑起意味隽永的精神家园,避免其因意志的薄弱而导致现实悲哀,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大学生由此体悟到做人的价值、人格的尊严和崇高的使命感,从而激发其追寻理想的昂扬激情,使人性在审美状态中得到净化和升华。审美教育还能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辨析现实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更好服务于公安实战。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是相对于智育、德育而言的。与德育和智育一起共同承担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这一伟大的历史重任。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古典诗词的特殊魅力对学生加强审美教育,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张伟 《求索》2023,(4):178-186
王夫之针对清初颓靡的士风与诗风,以理学为基础,继承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传统,结合心学的时代思潮,对传统诗学“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传统和明清诗学中的尚情传统进行了重新梳理。他主张情志合一,认为只有“贞志”“大欲”“公意”可入诗,并细致区分了四种不同层次的“意”,提出了“俱不在意”和“不得以名言之理相求”的原创性命题。王夫之融合“志”“欲”“意”“理”“势”,构建了废虚返实的诗学精神和以主情崇正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情感论。船山诗学中的“情”范畴与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的人民性具有理论的契合点,其诗学范式、方法、格局和境界对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决定了美育对公安大学生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德育无法取代的。德育偏重思想观点、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美育偏重于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关育通过与心育的相互促进实现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美育是人格养成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具有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大功能。其中个体塑造是基本功能,即以具体的形象激发人的情感活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对公安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作用独特。公安院校开展以美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应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以感性素质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感觉审美思维能力教育为切入点,以建设公安院校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归宿。  相似文献   

10.
姚同发 《黄埔》2007,(2):48-51
多年来,台湾地区尽管还没有发现人类较早的文化遗存,也不是古文化发祥地或发展中心地带。但是,以目前而言,台湾地区新的重要考古发现仍层出不穷,考古研究亦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台湾古代文化、台湾古代文化与大陆古代文化的关系开拓了全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高文 《湖湘论坛》2007,20(3):48-50
陶诗不仅表示陶渊明诗歌这种单一内涵,而且还标志着一种审美的传统,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与示范性。众妻封譬士大夫以自己的感同身受,经历了与陶渊明相似的人生体验,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各富内涵的“陶渊明情结”。此情结概括起来主要有十种不同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13.
马正应 《求索》2008,(3):173-175
退溪美学,以理气性情论为哲学基础,本于庄敬涵养,通过日用践履,达于“乐”的人生境界。其“乐”的概念是现代术语“美”的代名,纯粹天理之乐与纯粹审美之乐是人生二境界,为气禀之清,是人格美的完成。退溪美学的成立根据,即在于通过身心性情的体验以通天理:以感性的身心体验,体味涵咏,达到“乐”的境界和天理的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要使我们的发展有利于改善而不是加剧中国这块土地上人与自然的矛盾,我们还必须正确地理解今天被普遍确立为发展目标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以人为本的实现可以有两种不同内涵理解:一种是传统发展观意义上的以自觉不自觉地损害自然的利益来满足人类利益的理解,一种是可持续发展意义上的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基础上满足人类发展需求的理解。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有支配性意义的发展哲学,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发展行为。由于传统人本观趋向于激化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人类自身的发展受到损害,因此只有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应…  相似文献   

15.
天欲与人理:近代人性论对传统人性论的批判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论是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所谓人性,是关于人的存在及其本质本性的一种认识,反映了人对自身的觉悟。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性的认识,主要是对人的德性的认识,属于一种德性的觉悟,它把人看作是道德人,规定为一种价值符号,否定人的感性存在...  相似文献   

16.
外国文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公安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在比较和阅读中审美,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把审美教育与现代教育学的方法论和教育原则结合起来,最终完成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和美好人性的塑造,提高其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识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环境要素之一,是人性的养育所。人生伊始,就沐浴在家庭的教化中,如果没有家庭社会化作用,个人的求生过程就难以同文化环境高度统一。  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在家庭中对个人的社会化多注重长辈对晚辈、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从个人社会化研究的主要范畴来讲,这是一种正向社会化,中国传统家训就属此类。  传统家训在传统社会对个人社会化是一种比较纯正的正向社会化,老者、长者、尊者对少者耳提面命,进行文化传递和各种规范教化,这种教育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4,30(1):82-87
人类审美个性与其普遍性文化功能是德国古典美学两主题 ,其间存在的逻辑矛盾与历史张力以及其审美个性研究的不够深入 ,都深刻地影响了 2 0世纪中国美学。以宗教为参照 ,可以深化审美个性研究 ,则审美是人类追求即时性感性精神愉悦的活动。审美感性是物质感性、具体感性和即时感性 ,这些决定了审美乃人类精神生活起点、大众文化之典型代表。审美是最世俗的人类精神活动 ,美学则是人类感性精神现象学 ,这当是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确当起点。在拓展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和广度上 ,审美较科学、宗教、哲学均远为逊色。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一种兼有多项教育功能的教学活动,其中包括认银活动、思想教育活动、审美活动。因此,人类实践活动中的求真、趋善、审美三种基本价值,都能够体现其中,它们都应成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和努力达到的境界:识文会意的知识理解境界,明道晓理的情感共振境界,辨析导行的学以致用境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包容了这三个境界,才是最优的课堂教学过程,才算达到最佳的、成功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三种境界,其间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其联系在于:第一境界是进入第二、第三境界的必要准备,第二、第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最高的人生与社会境界,具有美的价值。我本人就写过《和:审美理想之维》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将“和”与“同”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加以区别,这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孔子在谈到朋友交往时就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君子交往时是有原则的,充许不同的意见成立,而不是不讲原则,沆瀣一气,这就是“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同而不和”,即不分是非,只求同一。所谓“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哲人从天地自然的生长与发展中悟出的的素朴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