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黎莉 《传承》2011,(14):20-21
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国家理想、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的观念和理论体系。国家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关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职能、国家的未来趋向及无产阶级专政等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做出过相关论述,且两者之间是辩证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对两者进行分析比较,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红 《传承》2011,(11):30-31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论述,通过对国家"善恶"性的分析,从社会主义国家向善性的角度论述马克思的国家观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刚 《长江论坛》2015,(3):21-25
马克思以工具主义和阶级分析法揭破了国家本质的阶级性。马克思关于国家本质的阶级性观点在当代遭遇危机,敲响了完整辨认马克思国家本质观的警钟。执着于在"国家"内部求索而忽视马克思文本之中"公共权力"和"氏族组织"的概念语义及其与国家范畴的同异关系,是一直以来造成从单一的阶级性视角片面解读马克思的国家本质观的根源之一。缘于对公共权力的合理定位,马克思在重点披露国家本质的阶级性之时,也附带指认了国家本质的社会性。国家本质的阶级性和国家本质的社会性拼成了国家本质的完整意涵。国家本质的二重性彰示了国家本质的内在矛盾性,坚持二重性的国家本质观应当防止以马克思之名肢解马克思本质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学理论内核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法的起源和发展规律;物质条件对法的最终决定性和法的相对独立性;法的价值理念。此外,基于深刻阐释法的本质及现实中指导革命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又重点论述了法与阶级、国家的关系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法的本质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从唯物史观出发,精确地分析了国家的起源,目的和作用,以及国家在阶级社会中的主要特点,从而第一次科学地将剥削阶级国家的本质表述为: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一句话,国家是实行阶级镇压的特殊力量。 但是,历史的发展逐渐表明,国家的本质并非一成不变。当剥削阶级的国家发展到资本  相似文献   

6.
石亮 《长江论坛》2014,(5):9-12
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是关于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国家起源的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国家观的绝对精神演绎,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在国家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国家具有阶级和社会二重属性;在国家的职能问题上,马克思指出国家是政治统治和公共服务二重职能的统一;在国家的发展前途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国家消亡理论,并认为"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类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7.
刘运新  何锦前 《前沿》2007,4(2):124-125
关于法的本质,国内学者一般从抽象的国家与阶级意志、理性、正义来分析,这使法的本质成为悬学而难以指导法的理论研究与法律实践。本文从权利、利益与物质基础出发解析法的本质并认为法的本质是:法是权利、利益和物质基础的权威性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刘晓琴 《人民论坛》2012,(36):214-215
国家观是政治学说的核心范畴之一。研究奥古斯丁、阿奎那这两位中世纪最为重要的学者的国家观念,对于厘清国家观念从古希腊,罗马古典学说到近代西方经典理论的嬗变传承过程尤为重要。从国家起源论、国家本质和意义论、暴政反抗论等方面对奥古斯丁和阿奎那的国家观进行比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法律的本质问题,最中心的是法律的阶级本质,反映哪个阶级的意志,为哪个阶级利益服务的问题。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只有统治阶级的意志才能成为法律。因为只有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并且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掌握国家政权,从而在政治上也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能把本阶级的意志制定成为法律。而被统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不掌握国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劳动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体现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对劳动等相关概念的剖析,马克思找到了通往人类解放的康庄大道。新时代,结合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劳动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拓展劳动的范畴与劳动的伦理学审视视角,重新阐释劳动精神。新时代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着手,不断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劳动观。  相似文献   

11.
"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是党规国法关系的具体表达,但现有观点却缺少对"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合理性的理论阐释。从已有观点来看,对"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的解释理由主要集中在党员入党行为的自愿同意、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特别权力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先进性追求、党员行为的志愿性与自觉性、党员权利的获利属性。通过对上述观点的理论归类与反思,发现"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的根本依据在于党员的自愿与同意行为,即党员对自身基本权利的主观放弃。但基本权利放弃具有个案性、不可概括性、放弃和放弃行为存在边界等特征,因而同意行为本身也存在理论瑕疵。因此,需要从本质、原则、方法、衡量和保障五个方面提升"党内法规严于国家法律"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技术是在主体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并在主体解放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独特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从其主体解放思想的历时性变化,阐释了主体解放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即类主体向市民社会主体的转变展现了技术思维方式的变革,个体主体向资本主体的转变揭示了技术人性本质的异化,阶级主体向人类主体的转变促进了技术价值取向的重塑。从马克思主体解放思想审视其技术观,不仅丰富了技术观的理论内涵,而且为当今时代深化理解技术加速发展与个体主体、民族主体以及人类主体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阶级现象是阶级社会中一种大量的、普遍的现象。阶级范畴是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国家和阶级社会中各种社会现象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细胞。因此,它不仅是《奴隶社会》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也是整个《社会发展史》乃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科学地理解阶级范畴十分必要。在阶级问团上的种种唯心史观在长达几千年的社会历史中,什么是阶级?阶级的起源和本质、划分阶级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由于被纷繁的社会矛盾和等级制度所掩盖,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欺骗宣传,因而不易为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资产阶级学者从…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并且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性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被认为是意识形态的特性.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起源和发展路径,借助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观,进一步分析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性和本质,探求其本质的渊源.  相似文献   

15.
一、民法的起源和本质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之一 ,是国家用来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同其他部门法一样 ,在起源问题上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即民法产生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民法具有法的产生的一般规律性表现 ,同时又有其自身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具体条件。民法是流通领域的法制 ,它的起源同商品经济的起源相联系 ,是先有交易而后由交易发展成民法的。但是 ,这种交换不是从来就有的 ,人类学会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和为了交…  相似文献   

16.
法律社会学     
该书是系列译著“韦伯作品集”之9(IX),其封底之介绍文字写道:“在现代社会中,‘法律社会’与‘法治国家’等词汇已是耳熟能详。然而,法律到底是怎么来的?法律的演进过程如何?法律在人类社会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本书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作者挟其浑厚的法学与史学素养,从比较人类各大文明人手,深入探讨了甚的缘起与演化,从纷纭复杂的史实中爬梳举例,阐明了法律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各层面的关系。本书适时的引进出版,我们有理由相信,韦伯关于人与法的如炬洞察和深邃的理论阐释对中国的法治化建设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政府采购中政府身份的特殊性,导致了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政府采购法所体现的社会关系既包括行政法律关系,又包括民事法律关系,同时还包括经济法意义上的社会关系。本文从政府采购所具有的经济性、公益性和公私兼容等特征出发,结合经济法律关系的基本属性、经济法的社会利益本位观和经济法调整的对象等方面,对比行政法、民法进行探讨,认为政府采购同时具有经济法属性。  相似文献   

18.
正是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马克思科学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就马克思而言,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是从"国家"开始的。马克思研究国家、法和宗教,论述其与市民社会关系,形成生产关系概念,揭示了二者的正确关系,从"国家"走向"国家的深处"。国家、法和宗教等成了上层建筑的内容,而"国家的深处",则指决定"国家"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在阐释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时候,马克思始终没有离开"国家",始终承认和强调"国家"即上层建筑的地位和作用。社会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二者各居其所,各得所用。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在从事洋务期间,与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官员、军人等就有接触,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已形成一些感性认识。19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出使英法两国期间,又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历史各个方面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并把这些考察详细地记录在出国期间写的日记和信札中。学术界对郭嵩焘关于政治、经济、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多有论述,但对他的文明观与中西社会风习方面的比较,探讨得不够,本文兹就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些评述。世界文明起源的多元观在千百年来封建传统观念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士大夫阶级,一直…  相似文献   

20.
一、什么是宪法?现代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里,都存在许多的法。除宪法外,还有刑法、民法、商法……等等。宪法既然是法的一种,所以它具有法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宪法与其他一般的法相比,具有共同性:它们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都经过特定程序而成为国家意志(法);都具有强制力,由国家强力保证其实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马恩这个对法的最本质的定义,适用于任何国家的一般的法律,同时,也适用于宪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