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公共政策执行缘何失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执行失真是指公共政策在行政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与政策内容不符、偏离政策目标、违背政策精神的现象,公共政策执行失真主要有七种表现形式,即抵制政策、截留政策、架空政策、敷衍政策、替换政策、损缺政策、附加政策。公共政策执行失真所带来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策执行成本扩大、行为和价值导向偏离、政府信誉受损。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执行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是指公共政策的执行机关将公共政策方案付诸实施 ,从而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过程。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缺乏有效的执行 ,再好的政策也只是空中楼阁 ,缺乏实际意义。公共政策执行是在复杂社会系统中进行的复杂活动 ,受到系统内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 ,研究公共政策执行系统 ,对于指导政策执行具有重要意义。一、公共政策本身公共政策的执行 ,必然是以所执行的这一公共政策为逻辑起点。公共政策本身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影响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公共…  相似文献   

3.
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涉及众多参量和因素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之所以发生偏差或执行走样,源于公共政策执行者和公共政策本身的合法性、公共政策执行者的权威性和权力性、对公共政策执行者执行行为的监控性等方面存在问题所致。公共政策有效执行应加强合法性、权威和权力性以及政策执行行为的监控性等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异军突起的公共政策量化分析是公共政策研究范式转换的鲜明表现。如果说,政策分析学科的身份危机是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那么,公共政策分析学科的环境变迁就是研究范式转换的外部动因。生产力的提高与量化分析方法的发展水平相辅相成。追求最优化是研究范式转换表达于政策制定环节的价值;实现规范化是研究范式转换表达于政策执行环节的价值;强调准确化是研究范式转换表达于政策评价环节的价值。公共政策量化分析的最大存在价值是,更加强调科学性和工具性,更加强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方法和规范去揭示公共政策的相关规律。公共政策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政策实践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5.
政策哲学以政策现象为逻辑起点,以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实践之间的矛盾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实践矛盾运动的规律.研究政策哲学的范畴网络体系是创建和发展政策哲学这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的基础工作.政策哲学的过程范畴是其范畴网络之“经”,政策哲学的价值范畴是其范畴网络之“纬”,公共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实践是政策哲学的基石范畴,政策现象则是政策哲学的核心范畴,它们共同构成政策哲学的范畴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西公共政策主体的比较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乃至调整。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而由于在管理中地位的不同,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也各异。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主体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所以从公共政策运行的各个阶段,来关注公共政策主体的发展状况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王仰文 《桂海论丛》2011,27(4):93-97
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公共政策冲突问题一直困扰着国家政府,挑战着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治理能力。公共政策冲突的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公共政策用语选择的模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客观影响,也有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偏差、公共政策制定技术的匮乏、政策执行人员素质的良莠等主观作用,更有公共政策稳定与制度变迁的矛盾、双重行政管理体制的交错摩擦、政出多门的政策决策机制以及政策内容执行的现实困难等复杂的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8.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随着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的推进,公众参与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增强政策的合法与认可、强化权利的监督与制约、促进社会稳定等具有重大作用.但由于受公民自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参与渠道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程度较低.我们应通过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建立政府与公民双向互动、建立协调利益机制等渠道和途径扩大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政策执行机制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外部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自身现代化的浪潮 ,使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这就要求我国的公共政策执行必须以建构信息沟通机制为渠道、以优化公民参与机制为核心 ,以健全政策激励机制为动力、以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为关键、以完善执行监督机制为保障 ,加强公共政策执行的机制建设与完善 ,从而促进我国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李倩 《长白学刊》2011,(6):56-60
社会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必要保障.中国当前社会整合滞后于社会分化,从公共政策执行角度分析主要在于:政策执行的公平性缺失影响社会的利益整合,公正性缺失影响社会的价值整合,合法性缺失影响社会的制度整合.因此,推进社会整合的公共政策执行选择可以从理想的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几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1.
邵宇  杨华湘 《前沿》2015,(1):88-91
民族地区的发展需要以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为基础。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公共政策失灵的表现,剖析政策失灵的原因,进而从正确处理中央与民族地区的关系,优化公共政策的制定,强化公共政策的执行,提高目标群体理解公共政策的能力,完善的公共政策监督机制,改善政策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出矫正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策过程的中心环节,从根本上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否。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障碍性因素,导致政策的低效率甚至失败,克服公共政策执行中的障碍,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陈浩天 《桂海论丛》2011,27(5):54-58
村民自治是贯穿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逻辑。首先,公共政策制定是村民自治的运行基础,村民自治为公共政策执行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农村经济发展与基层民主运行互为因果,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结构变迁并有助于民主价值观的形成。再次,公共政策执行与政治参与的适应程度是决定农村政治稳定的关键诱因,其不仅推动了民主的发育成长,而且维持了整个基层农村经济的繁荣,为民主的发育提供充分的空间,保障了基层政府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信息失真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信息是公共政策执行的重要资源和前提条件。信息失真可能影响政策本身及政策执行的公正性、影响政策解释与政策分解、影响政策的准备与实施。客观环境的动态变化、政策执行主客体的主观偏好、语言障碍、认知差异等是引起政策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对此,本文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信息响应系统、创新组织架构、提高利益平衡度和信息素养、建立信息畅通的政策执行机制等方式,削减信息失真对公共政策执行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利益诉求视域中的公共政策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益诉求是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基本实现形式之一,从利益诉求的角度来审视公共政策及其价值取向,可以更好地理解、把握公共政策的实质。利益表达、利益综合和利益实现等构成了公共政策价值取向的一般路径。其间随着人们对“公共利益”诉求的全方位深入,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蕴涵也日益凸现出来,并逐步引领着现代服务型政策范式的建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的互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社会利益分配,而公众认同是公共政策付诸实践的前提和条件,是公共政策社会价值考量的重要依据。构建公共政策与公众认同的积极互动关系,关键在于实现公共政策过程的程序化;实现公共管理手段的非强制性,即淡化公共管理的命令色彩;赋予那些长期被动地执行政策的低层管理者以参与决策权;实行行政信息公开化,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公众参与决策。  相似文献   

17.
姜高娃 《前沿》2007,(8):82-83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政策主体的价值选择就意味着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有些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价值取向难免不发生偏离,导致了有些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在执行中的非公共化。本文从公平、公正、效率、民主等四个方面出发,结合实例浅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政策在执行中价值取向的偏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共政策总是要以一定的价值基点作为支撑条件,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社会财富占有失衡、区域经济发展失衡是公共政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顿,以公平与效率为基点的传统公共政策价值定位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实际,根据政策运行环境选准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点,是我们当前要做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9.
周丽婷 《岭南学刊》2007,(4):51-53,78
政府信用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是整个社会信用的核心。政府信用与政策执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延续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统一的理论基础决定了两者具有共生的逻辑关系。针对当前程度不同地存在的公共政策执行中政府信用缺失情况,有必要从制度、政策、利益等多重视角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寻求在公共政策执行中建构政府信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沈鹏超  杨洋 《人民论坛》2011,(10):72-73
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的高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需要注重政策具体涉及到的技术、效率,更要面临公共价值选择中的行政伦理关注。行政伦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行为是一种规范的、有价值的活动,这种伦理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