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强国之路,战略先行。当前,中国迫切需要确立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尤其是亚洲战略乃至全球战略,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力和定位,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和平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2.
《今日海南》2006,(5):4-4
4月22日至23日,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在博鳌召开。会议期间,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把握亚洲新的机会 共创世界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本次年会突出表现为五大特点:一是和谐发展、和谐共处、合作共赢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二是继续对影响当前国际经贸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三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始形成;四是论坛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提升;五是加强和有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然而这一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在社会主义完全取代资本主义以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整个世界还将处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的时代.两制共存时代存在着诸多的世界矛盾,不可能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单一社会主义社会那样去构建理想的和谐世界.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精神,坚持与时俱进,突破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能共容的理论,从现实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些思想体现为:和平与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国家间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核心,世界文明共享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准则.这些思想对于两制共存时代化解世界矛盾、构建和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两岸关系》2011,(4):2-F0002
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4月15日在中国热带滨海小镇——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600多名政界、工商界人士和专家学者代表在年会上围绕主题,深入探讨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为亚洲经济、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前瞻性的思路和引导。  相似文献   

5.
中国根据当今的时代主题坚持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方针,尤其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处处表现和平、发展及合作的作为。在这次具有代表意义的事件中,中国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在发展中最求的是和平,是要通过"和平发展"、"和谐发展"的手段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而不是去威慑他国或者称霸。  相似文献   

6.
许嘉璐 《政协天地》2011,(11):52-53
日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兼职教授李韧撰写的《和谐海峡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战略研究》。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以独到的视角系统,全面、深入探讨和研究两岸关系和谐发展的脉络和规律的学术专著。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全民族的团结、和谐、昌盛。"作者敏锐地洞察到两岸发展的新趋势,提出了以和谐促发展、以发展促统一的"和谐海峡"理念,其基本内涵是着眼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和谐思想为基础,以和谐发展为动力,使两岸在政治上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经济上共同繁荣、互补双赢,文化上体谅包容、兼收并蓄,社会上诚信友爱、和睦互助,生态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该书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放在人类社会发展脉络规律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放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的现实背景下来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设立"本体论"、"价值论"、"环境论"、"借鉴论"、"博弈论"、"整体论"、"先行论"、"未来论"等八论,对构建"和谐海峡"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阐述。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读罢书稿所说的那样:"两岸同胞读此书者一定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本刊从书中择取许嘉璐先生之序,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9月的南宁,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9月4日至6日,来自亚太地区27个国家53个政党的领导人和代表不远万里、不辞辛劳聚首绿城南宁,共同出席由中国共产党举办的亚洲政党专题会议。亚洲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洲,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亚洲各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亚洲各国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构建"两个和谐"的实践与时俱进地实行了三大战略"以革命战争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以斗争与建设并重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和"以和平发展合作为主导构建和谐战略".这些战略在具体实践中完成了中国社会转型、社会重建的任务,有效推进了社会和谐化进程,也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这些经验所具有的深刻性和借鉴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是不能磨灭的.  相似文献   

9.
薛慧慧 《前沿》2007,3(1):188-189
和谐世界是一个和平、安定的世界,是一个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世界,是一个尊重世界多样性、求同存异的世界。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既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又符合当今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0.
阳敏 《协商论坛》2007,(5):28-30
“中国崛起”不是一个新话题。然而,当“亚洲崛起”的图景浮现时,“中国崛起”就被赋予了新意义,因为只有在亚洲的版图里,中国才有了参与缔造全球新秩序的可能性。世界银行于1999年发起成立的全球发展网络近期将目光对准了“塑造新的全球化:亚洲的崛起及其影响”。是什么驱动了亚洲的增长,亚洲又将带给世界什么,是贡献?是挑战?还是冲突与不平等的加剧、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2007,“亚洲的崛起”成为一个被预言的神话。  相似文献   

11.
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现实渴望和迫切需求。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表明:只要世界各国能找到利益共同点,并为实现共同利益以“求同存异”为国家间的行为准则,最大程度的开展国际合作,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可以实现的;在建立和谐世界的过程中,大国和强国应该发挥导航作用;各国应该克服民族利己主义,切实实践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对未来国际新秩序的一种主张和看法,它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2.
郭继文 《前沿》2009,(10):30-32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话语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 件。随着世界格局深刻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从自己国家利益出发,话语推陈出新,试图主导话语权的发展。"和谐世界"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又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人类求和平、求发展的普遍愿望。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使我国在对外交往中进一步提高了舆论引导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的中学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和谐中学校园的内涵和特征,比较全面的阐述了构建和谐中学校园的意义。同时,从"现实"出发,指出当前构建和谐中学校园出现的意识观念淡薄,构建过程中系统工程失调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构建和谐中学校园的现实途径,对当前构建和谐的中学校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一种趋势,其可能性主要来自其正当性、继承性和紧迫性。这些特点及逐渐演进的国际社会秩序使构建和谐世界成为一种可能和趋势。另一方面,对于构建和谐世界,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提出“和谐世界”的倡议,到实现“和谐世界”之间,将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推进和谐世界的实践面临的任务非常重。当务之急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做好。在此基础上,再将世界各国崇尚“和谐”的理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世界各国人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国际机制。尽管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将是长期的和艰难的,但是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就会促进这一目标朝着实现的方向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就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减灾》2004,(4):46-46
亚洲防灾中心专家艾勒思·李果和克里斯蒂·艾可表示,亚洲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地区,该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占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总数的42.6%。专家们表示,每年自然灾害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导致社会发展过程倒退。因此,各国政府需发展“减灾文化”。1992-2001年十年间亚洲地区每年平均有4.6万人在自然灾害中丧生,1.8亿人遭灾,分别占全球受灾死亡人数的75%和受灾人口的90%。亚洲防灾中心的专家指出,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使得亚洲城市更易遭受灾害影响。由于亚洲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防御自然灾害更趋复杂。许多城市人口生活在…  相似文献   

16.
<正>“政治上和谐相处、经济上平等互利、安全上互信协作、文化上交流互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年会期间提出建立这样一个新型亚洲,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共鸣。吴邦国在4月21日的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亚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  相似文献   

17.
彭美贵  顾玉平 《求索》2013,(10):100-102
马克思坚持从实践维度阐释现实个体及其人格的逻辑生成,把人格本质属性同人的根本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和谐人格是一种兼具实践性与情理性的人的存在方式与价值诉求。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要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彻底摈弃异化劳动逻辑。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阐释了对和谐人格的总体哲学认识。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勉职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中国梦”的实现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无论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国家之梦”,还是蕴涵于个体精神层面的“人民之梦”,皆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本真诉求。这不仅是个体和谐人格建构的重要目标,也是达成“中国梦”不可或缺之要务。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谐思维为探索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其和平建构功能有助于化解和遏制因经济、政治、文化等矛盾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表现出现实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体现了指导和平理论建构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9.
6月1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在阿拉木图举行的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成员国领导人第二次会议,再次提出了同所有亚洲国家携手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的愿景。中国领导人近年已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对亚洲的发展和中国在亚洲的作用发表自己的看法。去年胡锦涛在越南访问时指出:“亚洲是大家共同的家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中国的发展是亚洲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7,23(2):31-34
和谐社会的审美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的需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中积淀着和谐意识与和谐美精神,建构起和谐精神的根基。现代和谐社会在继承发展中,以其现代意识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提高生活的品质,弥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和矛盾,从而以审美精神建构和谐社会,使和谐社会呈现出审美化、理想化与现实性、功用性结合的特征,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