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文艺“非意识形态性”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按照我们传统的文艺理论通常说法,认为文艺是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这一界定,在我国八十年代之前并无异议,自从1985年以来则有了分歧。争论是在对以往庸俗社会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出现的。毋需讳言,由于以往意识形态领域内政治斗争火药味太浓,致使意识形态这一名称在现时的名声变得不很妙。有些作家艺术家唯恐避之不及,便着力于追求“非意识形态化”,有些文论家就提出了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因素”或“超意识形态性”。他们总的意向就是要摆脱政治的纠缠,使文艺从意识形态领域中超脱出来。  相似文献   

2.
“非意识形态化”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以E·希尔斯在1955年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为滥觞。D·贝尔和S·利普塞特在1960年分别发表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论五十年代政治思想的枯竭》和《政治的人:政治的社会基础》,这两本书都认为当今意识形态的衰落与枯竭,到了终结的时刻了。西方许多社会学家、特别是美国社会学家通过历届世界社会学大会,大力宣传“非意识形态化”理论,从而使这一理论成为整个意识形态潮流的名称。  相似文献   

3.
<正> 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是多年来我国文艺理论界讨论的主要热点问题,近年来讨论尤为热烈。有人强调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提出“意识形态本性”论;有人强调文艺的审美性,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论;有人从艺术生产实践看问题,提出“艺术生产”论;也有人从人掌握世界的方式看问题,提出“艺术掌握”论,等等。这些论断各有侧重,多有新意,给人启迪。而今年年初郝孚逸先生提出的“文艺——人民双向同构”论,则从另一个重要侧面,即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的侧面,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本质观作了概括,提纲挈  相似文献   

4.
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由此出发,必然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也就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奉作“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中,有的文章尖锐地批评了“文艺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命题,认为它排除了实践的观点,抹煞了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是“机械唯物论”、“直观反映论”,“落进了旧唯物论的窠臼”,以至提出不推倒这个“意识形态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难于得到发展。这种批评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必须分辨清楚。 人们都知道,“文艺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的命题是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  相似文献   

6.
我的看法     
<正>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归根结底,就是要正确解决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郝孚逸同志经过认真思考,在《“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简论》一文中,就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新时期以来,在文艺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指引下,当代文坛打破万马齐瘖的沉闷空气,开展百家争鸣,学术空气活跃。不少文章、论著探讨了文艺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文艺的上层建筑、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文艺的主体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文艺与人性、文艺与人道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艺学的方法论,等等。这些探讨对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起了积极作用,但检索十年来有关文艺论争的文章和出版的论著,却使我感到,文艺界对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多,讨论甚少。郝孚逸同志在充分研究文艺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希望能引起广大文艺工作者对丈艺学基本问题的关注,共同来思考探求当前文艺理论建设的途径。”这一想法不仅是切合时宜的,而且是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如“人民是文艺的根,是文艺审美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化的西方与青年问题”一文围绕着由于种种原因,西方这个概念已超越了同语本身而进入到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究竟付于西方的态度是采取将其“神圣化”还是“妖魔化”的问题展开了探索与争鸣。  相似文献   

8.
<正> 文艺界现状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和组织方面。在思想方面,鼓吹文艺非意识形态化,主张以文艺的本体论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以文艺的“自律性”“自身研究”“内部规律”,割断文艺与现实,时代、社会的联系。在文艺创作和批评中,把人性、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等抽象化和普遍化。其次,文化上和文艺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和西方文化思想盛行,抹杀我国传统文化与文艺的连续性和辩证法,看不到它们的独立的发展和独立的历史;抹杀资本主义文化、文艺与社会主义文艺的界限。在组织方面,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9.
<正> 前一个时期,歪曲、诋毁和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冷风,大有改变中国革命文艺传统之势。他们攻击毛泽东文艺思想“忘记了文艺的本性是审美”,造成文艺审美本性“被阉割”和“失落”,还说什么毛泽东文艺思想中蕴涵着“颇深的反美学倾向”等等。试问,毛泽东文  相似文献   

10.
正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以审美方式表达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理解、对道德情感的价值追求,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社会条件、时代背景、国际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文艺工作的对象、内容、载体也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一些原有的运行机制管理体制需要我们创新,新的文艺阵地需要我们去占领,新的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是政党联结民众、整合社会力量的思想工具。西方政党在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出现了以阶级性淡化、包容性扩大、实用性提高、传播隐蔽性增强为新特点的"去意识形态化"趋向。政党"去意识形态化"是西方政党为了应对社会环境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调整行为,"去意识形态化"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变相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总结西方政党变相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对于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是政党联结民众、整合社会力量的思想工具。西方政党在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出现了以阶级性淡化、包容性扩大、实用性提高、传播隐蔽性增强为新特点的"去意识形态化"趋向。政党"去意识形态化"是西方政党为了应对社会环境变化而采取的一种适应性调整行为,"去意识形态化"只是表象,其本质是变相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总结西方政党变相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对于我们党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本身就表明一种认识的态度。传统的理论总是把意识形态看作是充斥各种利益追求和政治目的活动,是各个阶级自我防卫和相互攻讦的角斗场;科学则被看作具有不偏不倚的立场,它“唯真理是趋”。因此有人提出要“强化科学,淡化意识形态”。这种流行的观念本身就是科学意识形态的表现。本文拟揭示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区别于其它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的“纯客观”的假象,以达到对科学技术的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4.
一、意识形态的泛化:片面强化甚至曲解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意识形态的泛化,即泛意识形态化,它是在传播、诠释和践行某种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现象、事实或后果。它是对某种意识形态所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审美、实践是我们理解文学问题的三个基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文学现象,文学的审美实践特性才能确证文学自身的存在.意识形态构成文学审美实践的阈限,同时,意识形态是文学审美实践需要批判、否定、超越的对象.总体上,王元骧所理解的文学审美实践特性从属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我们则认为,需要彰显文学审美实践批判、否定、超越意识形态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文艺的审美价值和意识形态价值无形地对立起来,以文艺的审美价值掩盖意识形态价值,导致目前一些文艺作品徒有华丽的形式而没有了灵魂。当前,全社会正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电影、电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是很好的表现形式,突出它们所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十分迫切,文艺批评的价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一切意识形态学家将精神交往神圣化、功利化的理论和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青年黑格尔派肆意放大精神交往社会历史功能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动机功利化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对于回应西方交往理论和扬弃异化的精神交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新时期以来,文艺界在文艺本质问题上似一直存在着两套语言,两个系统:一种为受西方现代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影响较深的文艺本质观;一类则为偏向于国内传统的见解,并以教科书的形式广为流传的文艺本质观。两种观点,相互轻视,似很难沟通。更逞论交融。我体会,郝孚逸同志提出的“文艺——人民双向同构”原理,就是试图打破这种旷日持  相似文献   

19.
<正>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出现了一股非意识形态化的思潮。国外某些学者认为,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意识形态在现代世界中的作用越来越小,本世纪下半叶以来,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正> 人言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个特殊性。这“特殊性”就是规矩、规律,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方圆”便有了“圈子”,行行就都有了职业圈、专业圈,鲁迅当年就说过:“没有‘圈子’的批评家那才叫怪汉子呢!”这样说来,摆弄文学艺术的人有自己的文艺圈,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文艺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以个性化的审美创造来满足全社会精神生活需求的意识形态,一个作品的价值实现要由广大接受者的审美效应来检验。因而文艺活动便具有了人民性、社会性,这决不仅仅是一己的消遣、渲泄或圈子内唱和、酬答。邓小平同志讲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