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以人为本,就是要坚信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精神,坚信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主体作用,这是贵州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2.
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广泛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一、群众观点,讲的是世界观:群众创造历史 群众史观是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论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和创新社会制度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坚持唯物史观就必须坚持群众史观,就必须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背离群众观点,丧失群众立场,脱离群众路线,放弃群众工作,改革就会失去支持,发展就会失去动力,稳定就会失去基础,社会就会失去活力.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根本主体和真正英雄,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为执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作表率,才能树立党和政府的威信,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根基在群众、智慧在群众、力量在群众。依靠群众,关键是在思想上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7.
<正>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党代表人民执政,履行执政使命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以最广大人民为创造主体的历史活动,始终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把人民群众伟大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党所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把一切可以团结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大》2014,(4):43-44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为了使今年的改革起到鼓实劲、见实效、夯实基的作用,笔者认为作为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和建议,应该坚持人民群众的“改革主体”地位,充分反映各地全面深化改革的真实民意,用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强大力量,推动改革冲破难关,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顺利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9.
郭荣成 《群众》2000,(4):45-46
理顺群众情绪是讲政治的重要表现。这是我在“三讲”教育中,一个最深的体会,或者说一个最大收获。我们共产党人始终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以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进行社会变革的主体和决定性力量。我们取得推翻三座大山的胜利,取得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历史推动作用,又要将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为人民所共享,这是激发改革活力、凝聚改革共识、确保改革成功的基本要求。依靠群众推动改革,首先,要客观认识、全面把握人民群众内部的变化。它既包括群众层级结构的变化,也包括群众意识形态的变化。其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减少改革阻力。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借助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稳定。再次,要巩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通过树立主体意识来激发改革热情,通过顶层设计来凝聚改革共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之最根本的观点是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与围绕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精神而展开。  相似文献   

12.
“人民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坚守和信奉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权力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充分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主体意蕴。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权力主体的人民性,将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察作为执政的根本遵循;始终贯彻价值主体的人民性,将以人民为中心、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党执政的价值遵循;始终坚持落实实践主体的人民性,将激发人民群众主体活力作为党执政的应有之义,将人民群众作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依靠力量,将人民群众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这充分证明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用实际行动落实以人民为主体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3.
高建生 《前进》2011,(7):29-32
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在经历90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坚持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执政理念的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对永葆党的先进性,确保党长期执政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县级人大要重视发挥人民代表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皋兰县人大常委会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创造社会文明的力量源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者,是人民愿望和要求的代言人,他们既是精神文明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分析了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主体作用,全面阐述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仍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  相似文献   

17.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辩证法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评价党的工作的最高标准,是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落实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中。  相似文献   

1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对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完成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大工作的主体在代表,活力在代表,关键也在代表。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言人,作为治国理政的当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唯物史观重要的社会历史范畴。它有量的规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同时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不管历史的情况如何变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和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重新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观点。邓小平的人民群众主体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吸取人民群众智慧;解放思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改革社会体制,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