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强浙江     
近年来,我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  相似文献   

2.
《政策瞭望》2013,(10):1-1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推动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  相似文献   

3.
政策信息     
《政策》2001,(1)
我国将全面部署“十五”科技工作 我国将在4个方面部署“十五”科技工作:加强技术创新,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加强原始性创新,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快科技体制创新,推进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加强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4.
【正】京政发[2012]23号各有关单位: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资源综合配置与创新服务,是实现科技与金融更加紧密结合的一系列体制机制安排。科技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业务、组织、市场创新,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金融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建设和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成为各国提升和保持国家综合竞争优势的主要依托。武汉市具备建设国家乃至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条件。对标硅谷、纽约、新加坡以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成功典范,当前武汉市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首要之务在于:激活高校院所潜力,释放其知识技术创新活力;完善"学—研—产"接力机制,构建创新产业价值链;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打造梯次集团军;加强招才引智,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借力长江新城,打造"武汉科学城";借助"一局一团",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投入体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强孵化体系建设,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6.
高涛 《群众》2014,(6):16-16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十八大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重要战略。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中心环节就在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影视产业当然是这个创新体系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包含着科技创新,更多包含着文化创新。当今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进步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上海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工作进展如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日前在带队检查上海贯彻执行科技进步法情况时指出,上海的科技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科技能力位居全国第一,但科技活力排名却从第一位下降到第四位,要分析背后的原因,希望上海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为全国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正怀柔科学城承担着在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的战略任务,要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指引,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营造可持续原始创新的人文环境,建成与国家战略需要相匹配的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原始创新是新一轮全球科技战略竞争的制高点,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原始创新的战略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怀柔科学城承担着在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方面寻求"突破"的战略任务,要以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为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地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江苏作为全国经济、科技较为发达的省份,更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这个体系应以企业为中心,由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组织等创新的相关组织各司其职,保证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决策、投入、研究开发、承担风险和利益分配的主体,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在这个体系中,要形成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的格局:大公司与企业集团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应大力扶植…  相似文献   

11.
刘雨果 《人民论坛》2023,(17):83-85
绿色技术创新兼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的新引擎。流域产业经济作为我国大区域经济发展体系的基础框架和重要支撑,应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依托完善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流域产业经济发展顶层规划和创新引领;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保障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流域自然灾害防治;应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推动流域产业更新升级,切实推动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二○一二年十一月一日宁委发(2012)63号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金介"的协同,努力破除影响科技创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政策、人才、平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贵州如何发挥优势,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在于走出一条既符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又体现贵州内陆山区特点的自主创新之路,按照"突出特色,依托产业,重点跨越"的原则,把科技创新的着力点放在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大力开展资源开发型和产业应用型的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4.
李粉山  段培华 《群众》2012,(12):54-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同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着力把企业自主创新从技术创新的层面纳入到体制创新的层面,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的科学化和长效化。  相似文献   

15.
产业集群能够有效促进技术创新,同时技术创新对改善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具有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创新体系是促进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然而中国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集群的技术创新。政府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该文将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从政府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了完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发92012]6号)等中央文件要求,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深层次结合,支持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组织体系(一)创新从事科技金融服务的金融组织形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下简称产业化基地)等科技资源集聚地区通过新设或改造部分分(支)行作为从事中小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分(支)行或特色分(支)行。  相似文献   

17.
马一德 《中国发展》2011,11(6):48-55
该文认为,从中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的需求出发,要树立"技术创新、市场运作和知识产权三者有机结合并高效运转"的系统化创新理念,致力于把握全球科技发展的新趋势,致力于引导体制创新的新方向,致力于提升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致力于构建高效能、现代化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以下简称科技进步法)执法检查组,于2003年10月至12月,对该法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检查的重点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政府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营造创新环境;改革和完善科技体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这是新时代应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必须从加强各领域科技创新、完善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全面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20.
创新强浙江     
吴坚 《今日浙江》2012,(15):12-15
近年来,我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工作为契机,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全省经济稳增长促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