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底线伦理”,即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比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杀人越货,不能坑蒙拐骗等,即把人当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对“底线伦理”的认知与共识,寻求道德建设的动力和信心。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社会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是全社会范围内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利益型不仅表现在体制上的转型,而且更深层面地、更具根本意义地表现在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提高。转型呈现的多元化格局使社会整体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本身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并使人民群众焕发起在旧体制下被泯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恢复了活力和动力。但与此同时利益转型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本文认为必须重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明体系,具体的方法思考是:协调和整合多元利益:强化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换等。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导刊》2007,(8):45-46
近年来,一些人看到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日益开放的性行为等不良现象,就断言我国家庭道德状况在“严重滑坡”;还有人看到新的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意义的道德现象在出现,如男女平等、爱情的追求等,就认为整体道德状况在好转,在不断地“爬坡”。其实,两种观点仅靠枚举现象来作出结论都存在极大的缺陷。那么,当前我国公众的家庭道德状况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4.
包刚升 《传承》2012,(15):90-91
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尽管有人试图论证这仅是特例,但更多人是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判断真实的道德状况。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精神文明导刊》2011,(10):8-13
地沟油、黑心棉、塑化剂、瘦肉精、毒豆芽、黑心棉和近期发生的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和江苏好心司机救老太反遭诬陷等事件,频频为道德亮起红灯,道德建设、道德与法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道德状况,能否简单地从一些个案或者一些案例的发生就断言“道德滑坡”、“道德倒退30年”云云了呢?编者在“德耀中华”——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的现场才真正感悟到了主流道德的力量。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当今社会诚信缺失等一些不文明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相当严重,提升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让我们借助评选表彰、学习宣传、关爱帮扶全国道德模范的契机,探讨道德建设理论,高扬道德旗帜,努力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态变迁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卫  华丽 《求索》2005,(10):115-117
当代中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迁,“主导文化”的单极格局事实上已经被打破,各类文化样式日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为它们所承载的道德/价值观念不尽相同,所以客观上形成了道德/价值指向的多元化态势。新时期的道德构建面临新课题、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在道德建设的内涵和形式上不断更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的悲惨遭遇激发出的全社会道德大讨论,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有一种令人不安的论调日益甚嚣尘上,且渐有形成“共识”之势。它认为,在道德缺失的真空地带,法律应当及时填补,  相似文献   

8.
游伟 《民主与法制》2013,(33):66-66
近些年来,公共道德问题令人堪忧,不断引发社会关注。人们不问断地提出“道德滑坡”的种种警示,并将“道德重建”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当一些公民出现危难状态,而在场人员又不予施救的事件被媒体频频报道后,更是频遭谴责。而每当这时,就总会有要求法律介入或者予以司法严惩的呼声。  相似文献   

9.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宪政的影响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西方国家的范围,在非西方民族国家扎根发芽,理论界也出现了一些对美国宪政推崇备至的赞美。这都使得许多人对于美国宪法的道德性大加赞扬,认为美国的宪政发展就是追求“自由、平的”的历程,而忽视了这种“道德表层”下所掩盖的美国宪政发展的真正动力。笔者通过对美国宪政发展历程中的具体事件如:独立战争、费城立宪、南北战争、南方重建的分析,说明美国宪政的每一步发展的真正的推动力量并非道德目标而是利益集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道德底线崩溃现象的报道,人们普遍感到中国社会道德一片迷茫,不过,情况未必那么悲观。媒体报道的特点是往往会比较突出某一些现象,当然用意是好的,会引起关注,但是如果把媒体上比较凸显的一些例子夸大,好像中国社会人人都已经没有道德,大概没有那么严重。我认为,中国基本的道德基础还是有的。  相似文献   

12.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张龙 《半月谈》2004,(6):64-65
应该看到,中学生迷恋网络,大部分是喜欢通过这种“信息高速公路”获得更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但也有一些人沉迷于色情网站,也有以当“黑客”为乐的。为此,我认为必须重视“网络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3,(11):31-31
“自我反省”“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向德鞠躬”“做善事”,2015年,湖北省宜昌市道德讲堂总堂已开讲8次,先后有20个道德模范走进总堂,有近4000多名干部群众聆听身边道德故事,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传递社会正能量。  相似文献   

15.
孟桢 《求索》2013,(10):208-210
引咎辞职制度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干部自律制度。公务员引咎辞职的目的,主要是从行政伦理的角度。希望通过加强政府官员的自律,推动其主动积极地承担和履行行政伦理责任,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执行的关键主要是行政主体的道德自律。因此,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常常会遭遇“引咎不辞”和“有咎难辞”的困境。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现行的《公务员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引咎辞职制度,真正实现道德自律和制度他律的相互规范作用,推动民主政治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海南》2007,(1):19-19
建立“八荣八耻”道德观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在全社会广泛形成行八荣拒八耻的道德风尚,光靠道德的认知性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要辅之制度的强化。一方面,遵规守德不是人的天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法律、规章制度)的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道德是以提倡、劝戒、建议为特征的价值导向,它赋予了行为主体的自主选择权,即道德主体具有意志自由,人们可依自己的意愿选择遵德或背德,因此,道德依靠的是个体的道德追求、觉悟和自觉性,而光靠个人自身内在的思想觉悟则难于抵制各种利欲诱惑,还需要建立道德的社会保障制度,使道德提倡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类型在社会中得以保护和推行。一是通过道德法律化,将“八荣八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上升为具有某种法律属性或法律效力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如诚实信用的道德,不仅要成为经济法、民商法等法规的法律原则和不可动摇的“帝王条款”,而且要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毋庸置疑,建立信用的法律体系,使企业、个人的信用成为社会流通的“通行证”,是促进社会成员诚实守信荣誉感形成的社会基础。二是通过法治的社会治理结构,为“八荣”行为提供生长环境。道德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于社会对背德恶行的处罚。法律通过禁止性的规范,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等行为进行严惩,会使人们循规而为,这在客观上会遏制“八耻“行为的发生。政府应加强法律的『必行性、外在强制性和不可践踏性,促使人们具有法律信念、信仰和规则意识,为维护“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有调查显示,94.5%的人认为微博正在方方面面改变和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有人把这种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潮流称为“微革命”。的确,微博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在重构着舆论传播新格局,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微”道德的探讨与争鸣,微博唤道德,时代呼唤“微道德”,人们更期盼通过全民”微道德”,掀起中国人拯救道德的热潮!因此,本刊在微时代推出本策划。  相似文献   

18.
张国才 《湖湘论坛》2001,14(5):48-48
一、“官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官就有权。权力的滥用表现为行为的腐败,而行为腐败是因道德准则产生严重错位而引发的。可以说,道德沦丧乃权力腐败的重要条件。 宋代司马光认为,“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司马光对德才的看法发人深省。我们现在选拔人才,提拔干部虽也十分强调德才兼备,但实施的结果不尽人意。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德的标准未能完全“量化”,德的考察未能细化,德的培养未能“经常化”,实际上存在“以才代以、“重才轻德”的倾向。 因为道德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关涉人…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对青少年这一最主要的受众群体的影响,已经从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问题等方面深入到了各个领域。青少年以其特有的道德意识、规范、心理和行为,生活在“网络社会”,在形成其网络道德的过程中,负面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如何根据青少年自身特点,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道德体系,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台州市开展了“千校道德经典诵读活动”,经过实践证明,经典诵读活动既继承了读书明志、养德的优良传统,又探索了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新路径。一是树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诵读理念。《黄帝内经》说:“德全而不危”。认为品德淳厚了,人生就和谐安康而无危险。《淮南子》说:“执元德于心而化弛若神。”认为心灵的全面道德化是产生大智慧的基础。心中的道德品格充沛了,以德进业,以德御才,德才方能兼备。我们的经典诵读首先强调是道德性问题,把学生的“立德”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