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陈青松 《理论月刊》2007,3(1):183-185
道德底线主要是指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不能违反的基本的规则和不能逾越的基本界限,是维系一个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标准。面对现实生活中经常被突破的道德底线,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了应当选择的荣辱观和道德操守,是当今中国社会必须遵循而不能逾越的社会道德底线。我们应当通过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教育、实行社会公德法纪化、建立严格的社会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强者带头示范等举措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守社会主义道德底线。  相似文献   

2.
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曾提出底线伦理的理论,他认为: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底线伦理面临着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你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攀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最低下限必须坚守,因为那是人类最后屏障!由此,我联想到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也有它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廉政。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底线     
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就是羞耻之心。耻辱感是人与动物的基本区别。只要是人,就具有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和善恶判断的能力,常言道: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一些人心中,这杆秤的“准星”失了灵,他们为权势所驱,利益所诱,私情所致,名利所蒙,使这杆秤称不出真正的“斤两”来。“性耻感” 没有了,荒淫无度和纵欲猎艳竟成为有权有钱的外在标识;“食耻感”没有了,嗟来之食和盗泉之水竟吃喝得津津有味,美乐无穷。有许多例证表明,道德的底线是最先从“食”和“性”这两个环节开始崩溃的。 冲击道德底线的浊流,是奢…  相似文献   

4.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5.
底线伦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一种基本道德义务与社会行为规范,是道德规范中不可逾越的临界点。普遍主义的义务与基本主义的道德,是底线伦理的两个基本属性。现代社会对底线伦理的追求,符合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建构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守住从政道德的底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生有医德,教师有师德,从政为官要有官德。官德,它不同于一般的职业道德,其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从政道德处于最高层次的核心地位。对其他方面的道德建设有着直接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对于落实“以德治国”方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促进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曾提出底线伦理的理论,他说:市场经济初始,价值多元化胚胎形成之际,底线伦理面临着挑战,不杀人、不说谎、不欺诈、不奸淫、不偷盗亟待重申。你可以做不…  相似文献   

7.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沈善增 《传承》2011,(7):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9.
沈善增 《传承》2011,(19):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10.
来信摘登     
《时事报告》2007,(4):63-63
莫把“恶搞”当时尚 2006年,恶搞大行其道,古典名著、标志性图像、影片、英雄人物等,都难逃成“恶搞”的命运,想恶搞的人进入了“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境界”。审视恶搞,其实就是一种扭曲甚至畸形的社会文化,颠覆着传统的文化道德。网络上的自由言论权是有限制的,有两条线不能突破:一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道德底线不能突破;二是法律的红线不能突破。  相似文献   

11.
精神文明建设要跳出“伦理本位”传统华东师大蒋德海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一个流行的看法是:道德。道德为什么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概括起来大约有三个理由:其一,中国是伦理社会。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是直接的,即伦理的,而西方社会在人与人...  相似文献   

12.
一、今天的国民教育缺失了什么? 社会转型期,人们在关注社会经济与政治发展问题的同时,正在越来越关注国民素质的问题。具体地说,就是人们既不得不承认又困惑于以下现象:“信仰失落、道德滑坡、伦理失范、行为失检”是如此普遍,不少高等学府刑案频发,一些政府高官纷纷落马,有的人连道德的底线亦已放弃。  相似文献   

13.
探索生命伦理道德教化在当今时代仍然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文章以中国传统道德教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为主题,从思想到实践分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成型;从内容到形式阐明了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基本理念;最后道出中国传统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是“吃人”的礼教,即人们为伦理而生,依伦理而死,伦理的尺规成为人们生命存在的唯一尺规。  相似文献   

14.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两难在儒家那里典型地表现为所谓的“家国冲突”,而儒家对此两难问题的化解方案通常被认为是采取了“舍国为家”的原则。然而,这一过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理解方式似有误解儒家伦理真义之嫌:从孔、孟到公羊再到朱子的儒家经典文本中或能辨析出一套更深层的道德两难化解方案,即在“舍国为家”的表象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强调“经权相济”的更具实践智慧的儒家道德评价模式。如果这一解释是合理的,它将有益于深化对儒家伦理文化深度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在论辩儒家伦理时所面临的缺乏基本共识和同情性理解的僵局,进而能为促进儒家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恰当的认知起点。  相似文献   

16.
刘璐 《现代领导》2014,(6):24-25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常以中文版《沉思录》译者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而作为一名写作和研究学者,几十年来他的“沉思”总是围绕着与中国社会有关的“道德”、“常识”、“信仰”和“底线”。面对当前的道德困境,何怀宏更相信向善的力量,他提出缓解“道德焦虑”的路径是.让本有的良知在每个人的心中苏醒,围绕着道德的底线凝聚共识。在他看来,对大多人来说,正直并不是那么难。  相似文献   

17.
胡晓飞 《群众》2009,(12):91-91
干部的道德形象,关乎政治视听、人心向背。干部立德.要求有高有低,层次各不相同,但最起码的行为底线必须明确,务必“严防死守”。这条行为底线在哪里?有位中央领导同志郑重提出,干部要坚持“三不”,即“不涉足低俗场所、不追求个人享乐、不追求感官刺激”。笔者认为.这“三不”应成为当前干部的行为底线。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伦理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玉乔 《湖湘论坛》2002,15(1):90-91
所谓生态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生态经济活动中必须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或非人的自然存在物寄予的道德关怀。“生态经济伦理”这一概念的提出立足于一个预设的前提条件,即随着世界各国对生态危机认识的不断深化,当今的人类,出于自救的需要,已经决心走向一个崭新的时代———生态经济时代———一个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追求人与环境或人与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和谐相融基础上的经济时代,而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这一新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生态经济伦理的主要内涵任何一种伦理都有它特定的内涵。生态经济伦理是在深入反思人类经济发展的历…  相似文献   

19.
道德是幸福之基 古人有言:“德者,得也”。得什么呢?一谓“得道”,一谓“得到”。所谓“得道”,就是“得道于心,外施于行”,把握人类和谐发展的伦理规律及其要求,铭记于心,并使行为符合这种伦理规律和要求,这就是道德。所谓“得到”,就是孔子讲的“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概而言之,就是践行道德能使人或多或少获得一些利益和幸福。当然由践行道德而获得的这种利益不一定是物质利益,这种幸福也不一定是物质幸福,可能更多更根本的是精神利益和精神幸福。因此,自古就有“德者,福之基也”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王佳 《时事报告》2006,(6):49-49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提出了一个如何做人的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灵的“荣辱”底线,如何守护并提升这个底线,是我们在生活和实践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