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减灾》2004,(10):1-1
2004年10月13日(星期三)是今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确定,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了解今日灾害,为了明天平安”。其目的是,从过去的灾害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人们的减灾意识,为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
2013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定位是对去年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抓住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关键,即弘扬防灾减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减灾技能,这也是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姜波 《中国减灾》2011,(7):54-56
开栏语 近年来,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天灾人祸”防不胜防。灾害就在我们身边。如何避免更多灾难发生,将危险降到最低?向广大民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迫在眉睫。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防灾讲堂”专栏。陆续邀请在各个领域内有建树、有经验的权威专家和学者,向民众讲授防灾减灾、避险逃生、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以助推我国防灾减灾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鄂璠 《小康》2011,(10):78-81
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三是"国际减灾日",2010年至2011年减灾日的主题是: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让我们做好准备!但是面对灾害的突然袭击,还有更多的城市和乡村没有做好准备,在灾害日频的时代,他们该如何应对呢?  相似文献   

5.
肖兆菁 《中国减灾》2013,(12):37-37
海南省海口市是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城市,受南海海洋气候影响,台风、水涝、干旱等灾害发生频率高,这些自然灾害给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2009年开展“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来,海口市认真贯彻国家和海南省减灾工作规划,紧紧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重大机遇,以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最精、最美省会城市和海南首善之城为契机,紧紧围绕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社区灾害应急管理机制,逐步提升社区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社区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亦然 《中国减灾》2007,(6):46-46
在2000年国际减灾日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份关于灾害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所谓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自然产生的,事实上,导致灾害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联合国的这一判断反映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灾害观念和减灾行为已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减灾工作,已经建立了灾害的监测、预测及紧急救援等系统。199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助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国发犤1998犦13号)。为了进一步推动落实《减灾规划》,并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的灾害信息管理系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民政部于2001年底共同出资设立“中国减灾能力开发”项目(编号:CPR/01/606/07/09),由民政部具体执行。项目的实施期限为两年。项目管理及实施1.组建项目管理办公室,从组织机构上保证项目…  相似文献   

8.
吕春 《中国减灾》2009,(12):44-44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自始至终贯穿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认识史。在与灾害抗争的过程中,既包括每一个普通个体所做出的牺牲和贡献,也包括历代统治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做出的努力。“罪己诏” 据记载,商汤在桑林中祈雨时曾说“六事”,要求帝王在灾害发生后,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减灾政策与救荒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灾害群发的集中阶段,人口剧增、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灾害发生的两个至关重要因素。这一时期减灾救荒体系已经基本建立并且趋于完善,涉及灾害预防、减灾抗灾以及救灾救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全天候、全天时的灾害实时、动态监测,逐步建立国家防灾、抗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减灾能力,国家计划发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减灾卫星),并建立减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10多年的研究和论证,目前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本文将简要介绍减灾卫星论证和申请国家立项的过程,以作回顾。减灾卫星的由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社会财富不断积累。…  相似文献   

11.
宁夏“种草养畜”的减灾模式,对于研究干旱地区的减灾工作,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我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充分认识在我国干旱地区开展减灾工作的重要意义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发生地域广,造成的损失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有三类灾害,即洪涝、干旱和地震。需要指出的是,干旱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灾害。干旱在给农作物带来损失,影响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土地沙化和荒漠化问题更加突出,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研究我国广大旱灾区的减灾和救灾问题,保障旱区人民…  相似文献   

12.
刘明远 《中国减灾》2013,(3X):34-35
<正>灾害经济学逐渐成为各国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要知识源头,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对灾害经济学的研究运用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实中许多自然灾害中的人祸因素,恰恰说明了减灾意识在许多领域里的缺乏,也说明灾害经济学研究和普及的紧迫性。灾害经济学的一些常识让我们知道,与其他经济学科相比,灾害经济学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灾害经济学的目标不是利益最大化,而是损失最小化。灾害经济学谋求的是以最小的投入来实现受灾损失的最小化。二是灾害经济学是一门守业经济学。灾害经济学不研究价值形成和价值增  相似文献   

13.
王琳 《中国减灾》2013,(1):10-14
在国际减灾活动中,陕西省宝鸡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防灾减灾大政方针,坚持走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之路,开创了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减灾工作的新局面,相继被我国政府和联合国相关机构授予“全国发展与综合减灾示范区”和“国际减灾与灾害管理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多年来的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使我们对依法治灾、科学防灾、综合减灾和开放备灾有了切身体会。  相似文献   

14.
高昆 《中国减灾》2011,(3):43-44
近年来,环顾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政府和国际组织大规模的减灾救灾行动已然在进行,那么个人或是小群体,又能做些什么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安全呢?现在,已经有一些这样的个人和团体在行动,以创新的模式利用一些简单的资源开展救助活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举措,在应对大灾害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看看他们是如何实践这些新理念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史上的防灾减灾政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学锋 《中国减灾》2004,(10):48-49
在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的中国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自然灾害对国家和人民形成了严重威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封建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临时救灾的不足,开始制定预防灾害和减少灾害的政策措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的发生。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局限,这些政策也存在一些缺陷。历史上的防灾减灾政策对我们当代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仓储”是传统的防灾减灾政策,也是封建社会救灾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所谓仓储,实际就是仓库制度,国家平时储备粮食,以备灾害发生时应急。仓储分国家储备和民间储备两种,其中国家储备是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减灾》2013,(9):50-51
2013年"防灾减灾日"的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定位是对去年主题"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细化和具体化,它抓住了防灾减灾文化建设的关键,即弘扬防灾减灾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使政府、组织和个人具备较强的灾害风险识别能力、掌握相应的减灾技能,这也是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云南是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省份,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灾情复杂、损失重、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这一主题再次强调防灾减灾工作“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重点推动公众灾害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和防灾减灾知识技能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8.
灾害文化是推进减灾事业的基础。接受了灾害存在的事实后,老百姓才会考虑灾害来临时应该做什么以及能够做什么。在日本,以居民为主体的防灾组织——自主防灾会在社区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减灾工作绝不是任何一个单灾种管理部门所能做到的。从灾害预防、应急反应、紧急救援和善后救济诸环节可以看出,我国目前还未形成完善、规范的减灾体系。因此,为了有效应对灾害风险,建立综合减灾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减灾》2013,(12):38-39
海南省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自然灾害多发,灾害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严重。2005年以来,文昌市先后发生4次重大自然灾害,因灾倒塌民房1350间,直接经济损失40多亿元。尤其是2005年的超强台风“达维”和2010年的特大洪涝灾害,灾害发生范围之广、受灾人口之多、因灾造成损失之重,历史罕见。为推动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文昌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