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仡佬族民间普遍用草药治病,披袍仡佬称病为“若”,呼药为“生”,称治病为“揉惹”,红仡佬呼病为“夜”,呼药为“克”,称治病为“易夜”。仡佬族称血藤为“克拜”,刺老包为“舍荡摆”,车前草为“王留”,淫羊藿为“偶所勒”,追风伞为“黑白摆”,三步跳为“弱底支”。伤风、感冒、  相似文献   

2.
古代“百濮”、“百越”或“百粤”是今天中国境内的壮、傣、布依、侗、水、黎、毛难、仡佬等民族以及境外的掸族、泰族、侬族、沙族和佬族等。在远古的时候,这些民族的先辈,我们暂且称它为部族或部落集团,他们活动和居住在中国南部的江河、山谷地带,经过若干年代的民族斗争和民族融合,后来有一支沿着江河迁移到云、  相似文献   

3.
仡佬族在商周时属于“濮”族群。春秋战国时,广西进内的部分越人,溯水北上西进,移入西南地区。杂居于西南地区的濮人、越人生活习俗互相影响渗透的部分,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僚”(“僚”原写作“獠”,作为族称当读作“佬”)。战国时期即有“僚”人出现。《华阳国志·蜀志》载,保子“帝攻青衣,雄张僚”。汉代的僚人已是夜郎国的主体居民。唐初,僚人中的一部分发展为单一民族———“仡佬”。《六祖坛经·行由品》载慧能法师语:“汝是岭南人,又是葛僚,若为堪作佛。”《元和郡县志》卷三十载,洛浦县“甚险固,仡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  相似文献   

4.
《思想战线》一九八○年第四期上田曙岚先生的遗作《论濮、僚与仡佬的相互关系》一文,对以往关于濮、僚的族属问题的看法,作了一些梳理工作,使前人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一目了然。但对文中一些看法,我们不能同意。田先生认为上古时期的濮人与中古时期的僚人以及现代的仡佬族,“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属于一个系统的民族,只是前后异名罢了。”笔者不想在此就濮就是僚的问题进行探讨,仅就中古的僚是否为现  相似文献   

5.
《讫佬语简志》里写道:“贵州省炉山(即今天的凯里)、麻江等县有一万多自称a~(33)yo~(33)的人(汉称为木佬),他们说的话是仡佬语的另一种方言,现在只有极少数的老人会说,本书不作介绍”。估计“不作介绍”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这一部分人民族成份未定,不便叙述;二是她当时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够。 近年来由于民族识别工作的需要,我们对木佬人的语言进行了较深入地调查。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侗族的族称     
侗族自称为Gaeml,有的地方读做Jaeml或Jeml,自称一致 ,含义相同。在湘黔桂之通道、黎平、三江的三县交界一带 ,侗族内部还有Jaemlaox、Jaemljaox和Jaemltanx之互称。与侗族相邻居住的水、壮、仫佬、毛南、布依、仡佬、土家等民族 ,对侗族的称呼均与侗族自称相同。相邻居住的苗族和瑶族分别称侗族为tai31 ku435,皆名从侗族自称。由于侗族及其先民历来居住溪峒 ,唐代及以后史籍还以“峒 ( 同山、洞 )蛮”或“峒民”泛称。宋代始有专称 ,北宋时用汉字双音切记为“佶伶”(kei1 3lam35) ,南宋时变为“仡伶” (ke1 3lam35)。明代及以后 ,在历史…  相似文献   

7.
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仡佬族是贵州高原和湘西丘陵地的土著民族。战国至西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国,其主体民族濮人即为仡佬族的先民。魏晋至唐宋时期,活跃在西南地区的僚人,是从濮人中发展出来的。自南宋起史籍上出现有仡佬族之称,仡佬族的族源与僚人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夜郎自大”的典故,素已脸炙人口,但夜郎国主体民族的后裔,仡佬族的历史,有待深入研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仡佬族的分布区域变化很大,逐渐与其他民族相融合,而人数则趋减少。解放以来,仡佬族是全国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据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普查,共有仡佬族53,802人。以贵州仡佬族人数最多,达51,204人。其余分布在广西、云南等省(区)。本文仅就清初以来仡佬族居住区域的改变与民族融合,试作粗略的探讨。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探讨范围仅限于仡佬族的主要居住区域。为了说明问题,有必要回顾历史,亦略涉清代以前仡佬族的分布情况及其居住区域的建置沿革。  相似文献   

8.
德昂族是百濮人的后裔。“德昂”是本民族的自称,在德昂语中“昂”是山岩、岩洞的意思;“德”为尊贵,“德昂”即为尊贵的山岩,神圣的山洞。在历史上,德昂族的他称很多,如“蒲蛮”、“波龙”、“崩龙”等,到1986年,根德昂族人家  相似文献   

9.
一、仡佬语的发展和现状 历史上濮人和僚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曾是仡佬族的先民。他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在汉文文献中,对濮人语词的记载至今没有发现。魏晋以后,史书对僚人的记述却逐渐增多。今天能看到的一些僚人语词,都是当时文人用他们自己的汉语方言标写的,使用的符号就是汉字。这样,音值不可能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把极其  相似文献   

10.
说“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关于濮的族属问题“濮”或称“百濮”,是古代我国南方的一个大族。从甲骨文到魏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在淮河以南,整个长江流域,北至金沙江,西至沧,怒两江,都有濮人分布。对于分布地区这样广而又有统一族称的这样一个大族,关于他的族系问题,自来就有不同的说法,迄今没有得到一致的见解。过去有人认为,“濮”就是“僰”,是西南夷的大  相似文献   

11.
一、学术上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仡佬语的归属问题 仡佬语的归属问题国内语言学界尚未有统一的认识。 1981年华中工学院出版的《语言学概论》(马学良主编)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两部权威著作均把仡佬语列在壮侗语族之后,但语文未定。贺嘉善同志编著的《仡佬语简志》一书是目前研究仡佬语的唯一公开出版的专著,书中认为仡佬语在语音上接近苗语,但词汇和语法则与壮侗语接近。书中虽未对仡佬语的系属问题下什么定论,但贺氏是倾向于讫佬语属于壮侗语族的。1982年她发表了《仡佬语的系属》一文,通过对仡佬语同苗瑶语、壮侗语比较后,结论指出“通过这个比较,我们认为仡佬语属于侗台语族,而不属于苗瑶语族。”  相似文献   

12.
濮族在我国古代南方分布较广,春秋时有“百濮”之称。据罗香林考证,濮与越是同一族系,“越族又每与濮族相混称”。江应梁也曾以周密的论证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说,在一定时期内的一些地带,文献上记载的‘濮’和‘越’,基本上就是同一族的不同称谓。”并认为,楚国境内的“濮就是越,可称濮,也可称越,大概战国以前,称濮者多,战国以后,就通称为百  相似文献   

13.
<正>仡佬族主要聚居在贵州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等地及越南。他们一年之中要过两个重大年节:一个是春节,另一个是仡佬年。春节时间和习俗大致与汉族相同,而仡佬年多在农历三月初三过,并且有着特殊的"喂树"习俗。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崇拜。过节这天,各家备好米  相似文献   

14.
仡佬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古老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而智慧的仡佬人创造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仡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和文化意识。但随着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文化趋同化加强,仡佬族表演艺术类非物质遗产正逐步淡出人们视野,其保护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被湖南永州市老百姓称之“佬佬”的永州市委副书记周永亮于2008年8月28日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现已查实,其涉赚受贿两百余万元.非法放高利贷350万元,还有数百万元来源不明资产有待查实。 “佬佬”者,江湖称谓也,意指“嫖赌遇遥”无所不来,“黑白道上”无所不能.江湖地位极高的“大佬”。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三年,……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文中“陆梁”一词之义,向来说者解释不一。 司马贞《索隐》曰:“南方之人,其性陆梁,故曰陆梁。”张守节《正义》则曰:“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此两说乃唐人之见,事实上并非如其所说这样简单。故现今学者多不以为然,谓之曰“义不可通”;“皆牵强附会,有失原义”,并分别提出了如下见解。 戴裔煊说:“越人姓骆氏,古无所谓姓,骆为其族名”,“越人本来称号应为骆”,“‘陆梁’即‘骆’音之长读,秦始皇开拓岭表,置3郡,其地取诸陆梁;换言之,桂林、象、南海3郡,本为骆亦即陆梁之居地”。“骆称之由来,滥觞于骆田,为其始源”。 前几年出版的《古南越国史》一书说:“陆梁”是岭南土著民族语言的译音。“陆”是山麓的“麓”,“因为岭南多山麓,本地民族以此相称是合乎情理的”。“陆”又转而为“雒”,两字音近互通。“梁”有两种解释,一是山坡的“坡”,今广西壮族及粤方言均称山坡的“坡”为“lcη”,与“梁”音近,“陆梁”是“麓坡”的意思。“梁”的另一种解释是“佬”,岭南越人习惯称“佬”,“梁”是“佬”的音译,“陆梁”就是“雒佬”的意思。“‘佬梁”(亦即雒佬)既是岭南越人的自称,也是兼指岭南地  相似文献   

17.
仡佬族是一个很早就定居在云贵高原上的古老同族。依据史料,仡佬族大致经历了濮人、僚人和仡佬族三个时期。在云南和贵州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仡佬族先民开荒辟草、开发这片高原的传说;说明仡佬是很早就在云贵高原上生息繁衍的民族之一。 仡佬族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与其它一些民族相比。有不少独特之处。仡佬族的道德及其观念就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它是仡佬族社会中个人、群体的行为规范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准则在观念上的反映;它所内涵的传统的力量在仡佬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余群 《传承》2014,(4):108-109
桂西仡佬族人的民间信仰保持着原住地的本来滋味,还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探求仡佬人祭祖、拜树、敬狗等民间信仰的渊源,体味仡佬族人不畏困苦,艰苦创业,忠厚传家,诚实守信的信念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可更深入地了解桂西仫佬族的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9.
仡佬族支系繁多,服饰亦随之各异。唐宋时期仡佬族,男子穿左衽大袖、大口袄,右肩上斜束皮带一根,并以螺壳、虎豹、猿猴之毛及犬羊之皮为外饰;女子用布2幅制为筒裙,穿时从头上笼下。女子用3寸长的细竹筒斜穿于耳以为饰,贵族之家的女子则佩珠宝戴耳坠。男女发挽椎髻,以红布1条束之垂向后。皆赤足。首领头戴熊皮帽,以金银条片络额,肩背上披毛皮,腿裹熟牛皮,足穿鞋。明清两代,仡佬族服饰在传承中有变异。男女仍着筒裙,改为1幅布两端缝合而成。女裙长,男裙短。支系不同,服饰各异。红仡佬,裙为红裙;花仡佬,衣为红底,绣以花领花袖,裙亦为花色;打牙仡…  相似文献   

20.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