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正>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欤?"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相似文献   

2.
正三国时期的钟繇在书法史上被尊为"楷书鼻祖",对王羲之等后世名家影响极大,二人并称"钟王"。关于钟繇书法艺术的介绍很多,今天简要谈谈他在书论上的观点:"流美"说。其说散见于古代书论辑录中,据唐韦续《墨薮》记载:"岂知用笔而为佳也?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元代刘有定《衍极注》上又有:"钟太傅《笔骨论》略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两书引文相近,于"天、地、界、人"四字有异,  相似文献   

3.
曾祥云 《湖湘论坛》2010,23(2):69-73
《公孙龙子》名学与《墨经》名学有着比较复杂的关系,在对"名"及名实关系的理解、"正名"的标准、兼名与单名间的关系等问题上,《公孙龙子》与《墨经》的认识完全一致,但在指物观上,二者的主张则完全相左。此外,《公孙龙子》还论及"正名"的方法、兼名的合成问题,而《墨经》则区分了名的种类,并论及到用名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正>《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礼记·乡饮酒义》也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奉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治国安邦之倚重。当下,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必须以健康为基本前提。因此,医养结合成为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5,(9)
<正>随着党纪法规的约束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各级党员干部作风明显好转,但一些干部开始发出为官不易的感慨,进而产生了为官不为的懒政思想,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思想,严重妨碍了工作进展,影响了干部形象,也损害了群众利益。曾国藩在《治心经》中说:"以苟活为羞,以避事为耻"。荀悦在《申鉴·政体》中说:"治世所贵乎位者三:一曰达道者于天下,二曰达惠于民,三曰达德于身。"通俗地说,也就  相似文献   

6.
古代有位道士向一位百岁老者探问长寿之道:"汝何以长寿?秘诀何在?"老者答曰:"吾信‘三不知’;一曰不知世事,二曰不知生死,三曰不知有身。"道士细究老者话中之理,不由得笑而叹服。细想起来,老者信奉的这三个"不知",有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它既是老年人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之道。面对纷繁的世事,纷杂的家庭纠纷,晚辈纠葛,邻里争纷,"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年纪大了,何必为那么多的烦恼去劳神费心呢?该放弃的放弃,该松手的松手,该让位的让位,儿孙的事由儿孙们自己作主、自己操办为上策,乐得个省心省  相似文献   

7.
走出封建的误区——重看中国古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封建”不是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  把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译为“封建” ,是严复的一个误译 ,日知先生有长篇专文对此作了透彻的论述。日知先生指出 :在上古典籍《尚书》、《易》、三《礼》、《春秋》的公羊、谷梁传中皆无“封建”字样。《诗·商颂·殷武》有“命于下国 ,封建厥福”句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两见“封建” ,曰 :“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 ,故封建亲戚 ,以蕃屏周。”曰 :“周之有懿德也 ,犹曰‘莫如兄弟’ ,故封建之。”其意皆指周人的殖民建邦 ,绝不是欧洲中世纪的feudalism。在欧洲历…  相似文献   

8.
<正>樱桃有补中益气、祛风除湿、益脾养胃、涩精止泻、生津止渴等功效。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荔枝有生津止渴、补脾益血、消肿解毒、止泻止痛等功效。杜牧《过华清宫三绝》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枇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和胃降气等功效。杜甫《田舍》曰:"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史、国史、历史的学习,并就此做了多次重要讲话。笔者曾以《从习近平的历史观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见《重庆行政》2014年12月号)为题,对习近平的历史观做了初步学习,重点研讨了习近平关于"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正确认识改革前后两个三十年"、"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三个重大问题。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既重点突出又互为关联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0.
《华阳国志》说:羌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对“昆”与“叟”的命名研究,很有人涉及,这于解决楚民族起源问题正乃一把钥匙。一、昆与卵许慎释“昆”:“同也,从日从比。”徐锴也说:“日日比之是谓同也”,望文生义,不足训。《尔雅·释鱼》曰:“鲲,鱼子”,《郝疏》:“凡鱼之子,总名鲲。”一语启人茅塞。鲲是鱼卵,“昆”莫非是卵么?循着这  相似文献   

11.
忧劳兴国     
宋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文章中,从历史兴亡的规律切入,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在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的重大命题。庄宗系晋王李克用之子。传说李克用临死之前,交给庄宗三支箭,要求他把后梁、燕国、契丹这三个仇国消灭,说这是他的遗愿。庄  相似文献   

12.
一、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成才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者是人类普遍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才.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相似文献   

13.
正(宋)吕本中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禄位,可以远耻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然世之仕者,临财当事不能自克,常自以为不必败。持不必败之意,则无所不为矣。然事常至于败,而不能自己。故设心处事,戒之在初,不可不察。借使役用权智,百端补治,幸而得免,所损已多,不若初不为之为愈也。司马子微《坐忘论》云:"与其巧持于末,孰若拙戒于初。"此天下之要言,当官处事之大法,用力简而见功多,无如此言者。人能思之,岂复有悔吝耶?  相似文献   

14.
正知与行及其相互关系,涉及世界观与方法论、认识论与实践论,是中国哲学特有的话题,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都讨论过这个话题,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观点。一个维度是难与易,最早的认识是《尚书》的知易行难,"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传》注疏:"言知之易,行之难"。宋朝程颐认为知难行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知,非特行难,知也难也"。孙中山先生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行之非艰,而知之  相似文献   

15.
新年将至,神州喜庆,家家门前贴“福”,人人相互祝福,以祈“春至福临”,万事如意。 何谓“福”?最古老的经典《尚书》上讲:“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韩非子》中曰:“全寿富贵谓之  相似文献   

16.
王春南 《群众》2020,(2):62-63
现在,知道东汉廉吏杨震的人很多,知道被曹操杀害的才子杨修的人也很多,杨秉却不大为人所知。他是杨震的儿子、杨修的曾祖父,一位可敬的廉吏,足以彪炳百代。《后汉书·杨震传》赞曰:“震畏‘四知’,秉去‘三惑’。”“震畏‘四知’”,说的是杨震“夜不受金”的故事。杨震被任命为东莱太守,在上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今山东巨野东南)。这个县的县令,恰好是杨震当年荐举的秀才王密,杨震于他有提携之恩。这位王县令“夜怀金十斤”,前来拜见恩人,想报答其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17.
2012年7月号《公民导刊》"前沿记录"编发的两篇文章:《十五年一瞬间》和《美丽的变迁》,以纯真、质朴的文风,描述了重庆直辖十五年来的巨大变化。乍一读,似乎都是身边琐事,可两位作者以小见大,从平凡事中见到不平凡。"局中人"以自己亲历、亲为,更为这"巨大变化"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诠释,虽"身在此山中",也识"庐山真面目",东坡居士有知,或当重新审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相似文献   

18.
刘建明 《政策瞭望》2012,(10):58-58
《论语·尧曰》中记载:子张问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  相似文献   

19.
闲话攀比     
生活中常见攀比现象。何谓攀比?《词典》里的定义是:"援引事例比附"。攀比的实例,人们可以举出许多,但就其性质而言,大抵只有两大类:一曰积极的攀比,二曰消极的攀比。雷锋有一名言,叫做:在工作上向高标准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向低标准的同志看齐"。这两个"看齐",便是一种攀比。这种攀比,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所以属于积极的攀比。对于这样的攀比,理应推崇提倡。然而常常还有另外一种攀比。诸如:"我上班有时迟到早退算什么?张三还经常缺勤呢!""李四才工作几年?为什么提拔他而不提拔我!"因为这种攀比是站在一已之私的角度,把现实生活中一些根本不可比、也不该比的东西硬扯到一起去比,把一些"不等式"硬要作为"等式"去看待,所以显得论点虚伪,论据可笑,结论荒谬。只要稍作剖析,便会破绽百出——试问,"张三"的缺勤,焉能成为  相似文献   

20.
本刊今辟"古文今学"栏目,诚征有志于古文者之稿。祈能每期刊出一、两文,或二、三版,以饷读者。《资料通讯》公然征古者何?盖古文有不可废之理也。古文者,乃"五四"前文言文之统称也。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灿若星汉,延绵流泽五千年,其优点一曰: 雄。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古文十分强调气势,许多传诵千古之卓越文章,大多气格雄健,辞辩气闳,情感激越。二曰:精。古文语言精炼,言简意赅,一句可顶百什句。三曰:活。现代白话文之特点乃"白"也!肆于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