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今年是“戊戌变法”百年祭。变法中牺牲的“六君子”血沃中华大地,是祖国爱国主义传统的典范。其中,谭嗣同更是为国运民命自觉献身的英雄。他壮怀激烈慷慨赴死的思想感情正是他“冲决网罗”精神的体现。本文试图展望21世纪,阐发他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1、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怎么起步?这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代中国的核心问题,焦点是激进的革命?还是渐进的改良?这个问题本来在为新中国而奋斗的实践中已经解决,但近年来似乎成了问题。有人从整体上批判毛泽东的所谓“激进”,以至孙中山的“激进”直到谭嗣同的“激进”,要求“告别革命”。…  相似文献   

2.
谭嗣同是晚清思想界的一颗彗星,他"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①思想学术中颇多看似偏激却能够发人深省之处.②如谭嗣同提出迥异于正统观念的"黜俭崇奢"说.一方面辨正"奢俭"名实,批判"崇俭"的谬误;一方面论证"崇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一"破"一"立",识见非凡,令人耳目一新.本文试就谭嗣同"黜俭崇奢"思想的内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谭嗣同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挽救祖国,振兴民族,冲决网罗,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力主变法维新为鲜明特点和核心内容。在封建顽固势力还相当强大的当时,具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是十分难得的。谭嗣同这种精神的产生,除了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同他个人的性格因素有关之外,还从哪些思想学说中吸取了自己所需要的思想力量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在《仁学·界说》。和《致唐佛尘书》中已自有论及,似乎不需多论,然而要弄清楚这些学说对他究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科学世界观时,就曾经公开声明:“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是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第86页。)这种彻底革命的批判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和必然结论。列宁也为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就在于这个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81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批判性,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二十世纪后期的中国,邓小平理论开创…  相似文献   

5.
实践“三个代表”,塑造党员先进性形象的关键是什么 ?是要倡导和弘扬牺牲奉献的精神。   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过一段震撼心灵的话:革命的过程,像在波涛汹涌的江河中行船,希望同学们为建设新中国永不退缩,勇敢直前,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一切。所以第一个决心是要牺牲升官,第二个决心是牺牲发财,第三更要下一个牺牲自己生命的最后的决心,以经受住革命风浪的考验。“三个牺牲”,第一个讲的是参加革命的目的,第二个讲的是浴血奋战的要求,第三个讲的是为国为民的境界。在“三个牺牲”的鼓舞下,…  相似文献   

6.
从郭嵩焘到谭嗣同──从一个侧面看浏阳算学社产生背景王兴国谭嗣同在《浏阳兴算记》开篇指出:“中国沿元、明之制,号十八行省,而湖南独以疾恶洋务名于地球。及究其洋务之谓,则皆今日切要之大政事,惟无教化之土番野蛮或不识之,何湖南乃尔陋耶?然闯世之称精解洋务,...  相似文献   

7.
世界民主革命和近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双重背景共同决定了当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大主题: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如果说前两个主题是主权者革命的任务,那么后一个则是“统治者”革命的任务。当代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了双重逻辑:批判的逻辑与继承的逻辑。  相似文献   

8.
《仁学》中的原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嗣同的《仁学》具有深刻的本体论内容,表达出他对宇宙之道的强烈关注。要阐述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或道论,“仁”与“以太”显然是两个十分关键的范畴,他能颇富创造性地对其哲学意义作了新的诠释,并将二者结合起来。“仁”来源于中国的儒学,它首先是一个具有人文意义的道德概念。谭嗣同继承“仁”的人文意义,以通平等、自由等观念对其作了新的创发,使之成为对中国传统纲常名教的思想武器,然而,“仁”不仅仅体现人与人之间相“通”相爱的人文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义,它是宇宙间天地万物彼此关联,相互感通的内在本质。仁的本体意义…  相似文献   

9.
"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的青春精神,或许是巴金的《家》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重要因素。它无异于几千年封建伦理天空中的一声惊雷,打开了一个透出缕缕光明的世界。对于"80后"作家张悦然而言,《家》中的悲剧感则源自青春或生命的困境,表现出一种对"物化"产生警惕后的幻灭感。  相似文献   

10.
人类历史经历了农业、工业、信息三次大的革命,在农业、工业革命时代诞生了老子、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等一批大思想家。在信息时代,我们能否培养出大思想家?这是时代的呼唤。大思想家应冲决网络的网罗,应具相应的内涵、特质和标准。如何才能培养成大思想家?关键在于要培养怀疑、批判、反思、追究的精神。中华文明应实现向信息文明转换,为培养大思想家营造生态环境及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