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曹丕诗歌中呈现着"美赡"与"鄙直"、"文人气"与"民歌特质"、"婉柔"与"刚健"等相互矛盾的特质,这些矛盾特质实际是曹丕性格矛盾的外化。曹丕与身俱来的善感以及超常理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造就了曹丕诗作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2.
张健 《岭南学刊》2006,(2):41-44
政治与哲学之间存在一种张力域,这种张力结构从二者所属的各自领域(政治和哲学)不断分离,从而造就了政治哲学的生存空间。就此而言,政治哲学的本质即是对这种张力结构的理论表达。在逻辑上,这种张力结构体现为,政治对哲学的供给与哲学对政治的约束两个方面,这也是政治哲学之内涵生成的逻辑框架所在。在此框架下的政治哲学内涵的具体内容是,政治为哲学提供解读的文本并赋予其阶级意志,而哲学则为政治提供理性支持和正义保障。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景观中,市政工程无疑最能突显功能性环境的本意。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种类型,它必然还要求具备审美性:不仅要履行一定的功用,创造经济利益,还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就市政工程而言,功能和审美的统一,不是通过相互妥协,而是通过保持两者之间的差异来达成。市政工程的景观化将功能性和审美性予以并置,不仅保留两者之间的差异和斗争,而且通过两者相互斗争而产生的“张力”,来达到一种动感和力度之美,从而给人们带来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也正是这种张力使得城市市政工程得以景观化、审美化。  相似文献   

4.
汉语颜色词两极性语义是一种“文化义”,表现为其词义、词素义和言语义,隐含于其词内和词间的贵贱、尊卑、高低、是非、好坏、善恶、正反、顺逆、生死、臧否、增减、老少、春夏秋冬和东西南北以及男女等两极性语义,存在于人们认知的权势、价值、生命、情感、经济、时空和性别范畴里,是汉语颜色词词义及其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严雄飞 《前沿》2002,(10):128-131
中国古代社会慈善救助思想分为人性和理性两种思想。前者是从仁义出发怜悯他人 ,后者是仁义运用于政治的行仁政思想。仁是指导救助活动的准则和人性体现 ,仁运用于政治就会吞噬人性 ,成为服务于理性统治的工具。仁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 ,激励人们向善 ,有利于社会相互扶助的开展  相似文献   

6.
蒋红 《思想战线》2004,30(4):15-18
文化哲学应当以理性关注人性 ,揭示人生的真谛。当代文化哲学是“属人”的哲学。实现理性与人性的结合 ,以理性引导人性 ,不仅是文化哲学本身的诉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哲学与人的相互接纳中 ,人提炼哲学 ,哲学改变人 ,理性与人性相携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7.
周峰 《岭南学刊》2010,(6):117-122
西方人道主义的思想,从对人性的追求,到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再到世俗的人道主义运动,都表明人道主义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哲学主张;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现实的运动。理性主张与时代问题之间不断互动的逻辑转换,构成西方人道主义多幅面孔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8.
科学独断论的极度扩张和工具理性的强势渗透是当下人文精神失落的重要原因 ,但是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多有“呼唤”少有“建设”、勤于“呐喊”而疏于“构筑” ,没有将讨论继续理性地引向深入。而要建构一种符合人性发展要求的当代人文精神 ,我们必须要秉持一种新的科学理性精神 ;要合理处理好人性中“有限性”与“内在超越性”的矛盾 ,并使两者之间始终保持必要的张力 ;要具有世界视野 ,并始终保持其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末,汇率体制“两极论”开始盛行,一些支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也认为东亚地区或者应该采取固定制,或者采取浮动制,即走“两极”的路线。然而,依据现有的理论及东亚的具体情况,“两极制”并不是东亚汇率制度的理想选择,东亚应采用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宽容作为一种司法的伦理实践,有其深厚的伦理哲学根基。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和价值的多元性构成了宽容的本体根据;人的认识的相对性、有限性与可错性本质,是宽容获得合法性空间的认识论前提;人性凡俗性、有限性和矛盾性,是宽容意识生长的人性保证。  相似文献   

11.
张勇  赵晓霞 《前沿》2012,(13):137-139
中国的社会工作在新世纪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步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功能,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但存在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研究发现,制约社会工作发展受到一系列结构性张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张力;二是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之间发展的张力;三是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实践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范跑跑"的言行引发了一场举国的或法律或伦理道德的大批判,但批判的正当性何在?"汶川大地震"已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存在于人们的印记中,这个事件折射出了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幸福是个人的终极目的,但幸福既具有涉己性也具有涉他性,由幸福的涉他性衍生的是一条公正原理,规范是公正原理的外化形式。人性在完全涉己时是与规范分离的,而只有在人性涉他时才与规范相合。之所以会产生人性与规范之间的张力,在于规范对个体人性的强势模糊了人性的涉己和涉他的界限。  相似文献   

13.
弄清什么是人性,是讨论人性与犯罪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前人关于人性的各种学说与观点的了解,是正确理解人性的途径之一。古人对人性的观点有性善论、性恶论、性善恶混合论、性三品、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等,并认为人性是人的本性,与兽性不同。人性的实质是由人的行为反映出来的、表现人的内在品质和社会关系、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道德标签,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的产物。与人性相对应的"兽性"是人们对恶行的比喻。犯罪是违反人类行为规范和人际和谐社会关系的行为,其发生是由犯罪人个人、社会关系和社会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比较中西人性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思想家主张性善,西方思想家主张性恶;中国人性观是感性的,西方人性观是理性的.比较的目的主要不在区分其优劣长短,关键在于搞清人性的真相是什么.找出中西方思想家在人性的言说中有哪些理念具有超越性价值.中西人性观的比较应从其动态的历史嬗变中通过性善性恶、感性理性、人的超越性这三个维度加以考量.中国的人性观建立在自然血缘和宗法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中,是在宗教、政治与哲学三位一体结构中言说;西方的人性观建立在神祗、契约、自由人伦的社会土壤条件上,是在神话、宗教、政治、哲学的社会结构中言说.西方把人性是什么的决定权留给理性和信仰,最后的裁决权在上帝;中国把人性的决定权交给人自己,是试图在人间建立精神王国.西方人认为,意志自由和创造力是从上帝那里获得,中国的儒释道则认为,从"天道"中同样能够获得生生不息的创化能力和内在超越的自由品格.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人假设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传统的人性假设不适用于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员工是“知识人”,他们具有“利己性”、“公益性”和“理性”。基于“知识人”假设构建的知识型员工“引导激励模式”是:满足“知识人”的“利己性”,引导“知识人”的“公益性”,促进“知识人”的“理性”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萧功秦 《人民论坛》2012,(28):42-44
中国改革陷入了路径锁定状态。如何克服这种困局?关键就是要对激进与保守的政治观予以理性地反思,超越保守与激进的两极思维,摆脱由此造成的路径锁定状态近年来,中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矛盾,腐败  相似文献   

17.
<正> 王宏维、汪信砚合著的《认知的两极性及其张力》一书,是当前很值得一读的认识论新著。这本“新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为导线,以现代科学和科学认识论为背景,在探讨认识的主体性和主体思维机制的同时,对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进行了多维透视,并力求揭示两极之间的内在张力,展示主体性与客观性相依相促、兼容互补的关系,体现了现代认识论研究非体系式的理论格局和发展模式,是具有一定开拓性和启发性的著作。  相似文献   

18.
数目字管理与人本的回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目字管理事实上是一种理性的管理方式,但它在今天的滥觞却导致了人性受到压抑和理性的非理性化。其非理性化在公共管理领域表现为技术压倒政治、目的与手段分离、人性的压抑与人际互动的弱化。管理向人本的回归既是管理的本真,也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9.
廖思湄 《求索》2008,(1):172-174
“以人为本”理性思想原本提出的目的是反叛“以神为本”的宗教理性原则,表现人是世界之本源状态和内在结构状态的人本观念。后现代主义“人本”理性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的科学诠释,它的主旨是体现当代社会下的消极人文理性价值,尤其是后现代状态下个人精神文化价值的毁灭。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张扬了人性,但同时它又渲染和强化了人为的高度物质享乐意识、追求物质意识,这完全背离了传统人文主义理性的深层人本要求和我们所理解的“以人为本”的理性精神价值的丰富内涵。同时,它又违背了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种高度人性化的、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本主义精神。可见,后现代主义下的“人本理性”所表现的是一种虚无的发自人性心灵深处的自由感性心理活动,是人处于一种极度状态下的人性的和谐和感情升华感应过程,在当代消费社会下完全可以体现为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狂想的、误入歧途的“人本实践”或“人本体验”。  相似文献   

20.
“虚静”是一种张力状态,“虚静”的功能效应与张力存在有极大关系.从静态来看,作为创作主体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虚静”在“不动之动”的紧张制衡中勃发出无限张力,充满了巨大的势能,是一切艺术表现的基础;从动态来看,以虚静到极点的心灵去映照大千世界的“飞跃的生命”,其间的张力可以中断现实的时空,打开心理的时空,从而达到无限和无穷,冥合至高无上的宇宙精神,实现艺术功能上的“核骤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