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重建农村社会资本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见顺 《理论月刊》2008,(5):175-177
强调信任、互惠、合作和公民参与网络的社会资本,能够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农村社会资本存量的不足甚至匮乏,制约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环境.因此必须在农村大力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资本,加强公民参与网络的建设,实现公平与正义的规范理念,发展壮大民间组织,最终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龙春霞 《前沿》2010,(23):134-137
公民自发参与形成的社会联合体即社会组织是社会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了突发事件预警期的管理成本,大大提高了对危机的预警能力;有利于突发事件发生期的控制和处理;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置期也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社会参与程度较低,社会组织的分布不均匀,组织能力也较弱。为了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率,从宏观社会资本的视域出发,政府应培育公民的志愿精神和互助品质,强化公民的危机参与意识;培育农村社会资本,提升农村社会参与程度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组织的危机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结构和青年行动逻辑的转变,青年社会组织不仅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其他社会资本要素有重要促进作用.促进社会资本的生成与维持应当成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的逻辑起点.处理好自治与动员的关系,注重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结构本位下培育横向交织稠密的青年参与网络,有助于使青年社会组织在社会资本形成和维持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中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政府职能转换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热情持续高涨的背景下,发展社会组织事实上正在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日益重要的支撑。我国社会组织正在不断发展,但立法滞后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瓶颈。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伴随政府职能转换和政社分开步伐的加快,  相似文献   

5.
社会资本与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珍 《前沿》2010,(2):198-200
基层民主问题是我国当前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丰富的社会资本是我国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社会资本中的互惠规范、信任、公民参与网络等主要组成部分,对民族地区基层民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资本中的公民参与网络能有效地养成并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而社会资本中的信任与互惠有助于培养公民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对基层政治合作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的问题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政治领域一个热门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本研究通过社会资本的网络因子、信任因子、互动因子和规范因子的加入,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解读基层社区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四个因子的引入,提升了公民参与研究模型的解释力。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选举参与和利益表达两个公民参与因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和善治的核心价值,而公民参与意识是自主性公民参与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实证角度考察了社会资本与公民参与意识的关系。研究发现,参加志愿组织具有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和社区参与意识的功能;参加官办组织和社会宽容只激发政治参与意识,而信任对两种公民参与意识均没有促进作用,信任熟人反而不利于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公民参与网络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推动适用于现代复杂社会的社会性信任,在全社会推广社会宽容和和谐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戒严"体制崩溃后,台湾社会进入了民主转型的快车道.与民主转型相伴随的,是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长期以来,民间组织的兴起被认为对公民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以民意凋查数据为基础建构的分析模型,探讨和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民间组织的发展与台湾公民文化的成长有正相关性,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比简单的线性关系复杂得多.这种正相关性因民间组织的类型、内部权威结构、成员互动方式以及组织信念等因素而异.  相似文献   

9.
社会建设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社会层面上的反映。国家授权于多元的社会组织,使其成为公共性建设的重要渠道、途径和载体。粤西坑尾酒堂是由黎氏家族的海外成员积极推动并参与的地域性公共建设。该建设的过程和后果说明,家族这一类以传统形式出现的社会组织,能够通过组织生活的转型,催生社会成员的公民性,从而推动社会整体的公共性建设。  相似文献   

10.
张凯兰 《长白学刊》2011,(2):132-135
宜居城市是21世纪新的城市观.从城市的本质、宜居城市的建设主体、建设内涵与建设实效看,社会资本均有重要意义.但从现实来看,我国城市社会资本的状况不客乐观,已严重影响到城市的宜居性以及宜居城市建设的绩效和可持续性.因此,必须加紧积累和培育社会资本,即通过发展社会民间组织、创新城市治理结构、加强政府信用与社会信用建设、强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流动人口中民间组织的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流动人口中正式的民间组织发展极为有限,服务和组织流动人口的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功能也十分有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流动人口中的民间组织可以起到重要的服务功能、协调功能和政治社会化功能。就当前中国的具体情况而言,应通过促进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程度,提升流动人口的社会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对青年政治和社会参与热情持续下降将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担忧,美国政府和公众把培养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作为最为关心的头等重要问题,重新重视并发展起来.在教育过程中强调积极的参与,重视公民参与和公民品性的培养.在实施路径上主张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注重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社区和家庭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资本视角下的政府信用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志军 《理论月刊》2006,(1):130-132
在转型时期,我国政府的信用资本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制约了政府行政效率。社会资本是以信任为核心,以公民参与的网络和互利互惠的规范为来源的一种资源集合体。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信用缺失在于政府与公民间信任资本、规范资本的缺失以及政府与公民个人、社会群体或组织的网络关系的不和谐造成的。因此,要重建政府信用必须引入“善治”理念,提升“网络”社会资本;要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的法制化和程序化;要实施对政治代理人进行行政伦理教育,使政治权力代理人的行为具有规范性;要提高政治透明度,建立透明政府。  相似文献   

14.
社会资本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文化如信任、互惠、合作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的社会关系.我国社会资本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体,在我国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存在着不可推脱的责任.政府可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做好自身的示范作用、培育公民社会、建设信用体系等途径构建我国的社会资本,促进我国社会资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献忠 《青年探索》2009,(4):59-61,75
青年自组织是青年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以民间组织形式存在的社会组织。在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公民社会悄然兴起的背景下,分析青年自组织的生成原因与特征,研究青年自组织的功能与绩效,探讨青年自组织的发展空间及趋势走向,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6.
公民社会的兴起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公民社会开始兴起。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各种民间组织进入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影响政府的政策导向。公民社会的兴起提升了公民的参与意识,扩大了公民参与政策的范围,促进了政府政策制定模式转换和多元互动政策主体的出现。同时,公民社会的兴起也加剧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博弈,给政府的政策合意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7.
(四)青年的社会参与需要 社会参与,是指社会成员以某种方式参与、干预、介入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和社区的公共事务,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作为公民政治生活的政治参与;此外,是在其具体归属方面(社区、部门、单位、组织等等)参于公共事务和公众活动;其次,是与个人专业、职业、兴趣等有关的参与性活动。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间组织在社会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目前民间组织的发展还存在各种问题,制约着民间组织的发展,使其不能承担起社会管理的重任.因此,要切实转变观念,促进民间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爱丽 《前沿》2013,(12):25-27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推进社会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途径,在社会民主政治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青年对于民主政治的参与更是被作为推动民主政治实现科学版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将从青年的角度深入研究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推动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何振锋 《中国民政》2010,(10):34-35
<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带来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公民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逐渐加强,公民社会悄然兴起,民间组织大量涌现。民间组织必将影响到作为公共权力运作集中体现的政策制定过程以期待决策者作出有利于自身的价值分配,民间组织正在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本文以治理与善治理论为理论工具对民间组织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