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明安  杨渺 《桂海论丛》2006,22(3):45-47
文章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分析了隐性知识的特征,并认为隐性知识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创新研究开发(R&D)阶段具有重要作用,那就是隐性知识对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具有促进作用,隐性知识对企业新产品试制起一定程度上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获取先进的技术和信息,进行吸收、研究和开发,提升产品品质、市场竞争和经济效益的能力。它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能力、活动能力和产出能力。随着“科教兴省”战略的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本文首先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然后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诸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提出了提升甘肃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独娟 《求索》2012,(5):193-194,257
企业培育低碳竞争力是在低碳竞争中率先获取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企业低碳竞争力明确了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低碳发展方向,其核心是资源低碳配置能力。企业资源低碳配置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理念创新,直接转化为企业低碳竞争力的三大形成要素,即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与低碳文化。因此,企业低碳竞争力之构建,需要加大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全面提升低碳管理水平和加强低碳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王德胜 《求索》2011,(8):32-34
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企业集群成为中小企业解决成长性不足的重要模式,中小企业获取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在对集群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识别和吸收。文章在综合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市场知识、技术知识、企业家知识三个维度探讨了集群内隐性知识的特征,构建了集群内隐性知识对群内中小企业的作用机理模型,从集群隐性知识的视角对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集群建设和中小企业成长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是研究企业技术创新的新视角.强调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两个不同的层面进行企业知识转移和创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部社会资本存在和积累使得部门之间能够相互信任,增强企业各部门的关系融合和合作来促进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外部社会资本强调企业与外部机构维持紧密及高频率的互动或交易关系,获取及利用新知识,从而有利于技术创新.最后,本文提出了培育企业社会资本,实现技术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熊柏柳  王子宽 《理论月刊》2007,(10):149-151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如何通过加强知识管理,深入挖掘人才创新潜力,提高企业的持久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企业创新主体集成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创新主体的特点、价值取向、集成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探索企业知识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广西与江苏、浙江创新能力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立新 《桂海论丛》2011,27(1):108-112
从创新环境、创新市场、知识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广西与江苏、浙江进行比较研究。广西创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在于人才缺乏、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创新环境没有建设到位。促进广西经济快速发展并达到江浙沿海等省的水平,必须从人才培养和引进、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服务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技术创新,提高广西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势在必行。但像昆山这样一个县级市,究竟怎样推进技术创新,是一个不小难题。技术创新不仅涉及高科技成果的开发、产品设计、试制、生产组织、营销和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环节,还涉及到创新主体结构、创新组织结构、知识管理水平、分配制度、风险控制能力等构成的机制和能力。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起来以前,地方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极为重要。锁定目标  相似文献   

10.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而获取相关资源并与企业现有资源整合是其关键所在。由于中小企业内部资源的有限性,社会网络则成为其获取相关资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社会网络的结构特征视角出发,结合案例探讨了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和结构洞要素对中小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资源整合能力与环境动态性对其产生的影响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李京宁 《今日浙江》2006,(24):23-24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工作,也是加强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这个目标,将创新政策资源向企业技术中心集中,整合资源不断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了整个产业创新水平和竞争力。技术中心在企业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基本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极采取措施,大力营造创新环境,鼓励和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等举措,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教育资源、人才拥有量都相对不足的省份,一跃成为创新和专利大省,形成了以企…  相似文献   

12.
唐龙 《重庆行政》2013,14(3):104-105
研究开发能力是重庆市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市科学研究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和资源保障。在研发活动中,经费投入是确保各项研发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研发投入能力建设,不仅明确提出各发展阶段为促进创新驱动所需的研发投入定量指标,构  相似文献   

13.
王劲昕 《新东方》2007,(7):10-11
随着知识和信息越来越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重要资源,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的巨大贡献,认识到人力资源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资源。人才是立国之本。因此,如何加快人才培养。如何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就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4.
邹国庆  逄晓霞 《求索》2012,(1):49-51
区域技术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区域经济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将制度分析纳入技术创新的研究框架内,以探讨区域创新引致机制等问题。产业集群、三种螺旋、创新系统及学习型区域创新理论研究表明:创新本质上涉及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来源的相互作用,区域创新只有靠企业内的组织学习及创新主体间交互学习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企业家精神不仅推动了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组织学习,也促进了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创新。制度在各个层面对区域创新发生影响,制度质量是制约区域创新的深层次因素。良好的制度结构所提供的激励将极大地激发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促进创新主体的集体学习,最终激励并推动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15.
要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密切结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产业的调整、升级和不断创新,必须坚持、发展并完善我国现有的创新系统,必须从国家创新系统的角度出发来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一、国家创新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的活动,也是知识的创造、转换和应用的过程,其实质是新技术的产生和商业应用。它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非技术创新。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的研究开发机构、高校及其他企业互相作用的结果。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知识、经济与社会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动力过程.通过持续的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及管理创新以及其间的协同,企业可以获取远远大于单维创新所获效益之和,从而促使企业跨越成长的衰退期,使企业持续不断地由"成长"走向新的"成长",创新协同是企业代际成长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103家资源型企业的问卷调查,通过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对资源因素、合作利益、技术能力等三个方面与资源型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动机的影响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进而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级政府的技术创新政策对各影响因素与合作技术创新动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得出若干结论与启示,为我国资源型企业准确预测其他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动机,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继而提升企业间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林辉  曾德明 《求索》2011,(7):82-83
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整合供应商知识已成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企业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供应商知识整合的动因,并分析了影响供应商知识整合效果的因素与影响机理,从而为企业新产品过程中的供应商知识整合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技术创新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产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建筑企业发展情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建筑企业的经济收益水平低、技术装备落后、从业人员数量庞大、生产效率低以及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弱等方面,这是中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具体表现。为此,应从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等方面着手促进中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