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我国现有的社会法体系极其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需要。加快社会立法步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将社会立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健全社会法体系;提高社会立法的层级,设置实施条例和细则;加强程序法立法,加快社会立法步伐,形成完整的社会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有的社会法体系极其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需要。加快社会立法步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将社会立法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健全社会法体系;提高社会立法的层级,设置实施条例和细则;加强程序法立法,加快社会立法步伐,形成完整的社会法体系。  相似文献   

3.
主持语: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立法已经列入了2012年全国人大立法规划,这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公民人权、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立法措施,也是全国妇联以及中国法学会反家暴网络等社会组织多年不懈努力的成果。反家庭暴力立法属于社会法范畴,制定一部国家基本法层面综合性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专门法律,应当涵盖对家暴行为的预防、制止、救助、教育、矫治、制裁等各种法律手段,是一个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而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依然任重道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社会立法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立法重心。相对于日趋完善的经济立法和蓬勃发展的文化立法,社会立法严重滞后,社会管理法律体系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客观地讲,我国现有的社会法体系相当薄弱,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管理体制变革的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必须加快社会立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立新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学军 《前沿》2006,(10):177-181
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所具备的特征,分析了目前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障碍,强调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加快社会救助立法,科学设定救助标准,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建立社会救助资源的配置机制和社会互助机制,形成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杨刚 《中国民政》2015,(7):33-36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层保护伞,对于消除贫困、维持社会稳定、保护公民基本生存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关注日本作为东亚国家中发达国家的代表,经由60多年的立法保证与实践,如何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托底基本的民生保障,并分析中日两国在救助原则、制度设计、实施效果等方面的相似与差异性,从而对中国的社会救助如何发展才能更好托起底线提出建议。一、中日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7.
司春燕 《桂海论丛》2007,23(2):91-93
社会法的产生直接导源于对预防和抑制社会两极分化现象蔓延此类社会问题之呼唤,社会法的目的就在于对贫者与弱者提供法律上稳定的补给、救助与支援。消费法律关系是具有社会法属性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无力调整实质上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行_政法与经济法的调整也不能实现消费者权益的最大保护,形式平等、实质不平等的消费法律关系应当由社会法调整。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社会法定位,主要包含劳动法制、社会保障法制、特殊群体利益保障法制等等。在我国极为薄弱的社会法体系中,相对完备的是保护特殊群体权益的制度安排。目前,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社会立法已先后面世,有的还适时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9.
看点     
《中国人大》2009,(18):4-5
立法从着眼经济发展到关注公平正义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在7个法律部门中。社会法相对较弱。加强社会领域立法。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工作的重点。”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向媒体介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思路:按照五中全会和部党组"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要求,坚持四手抓: 第一手抓国家级政策法规的制定:进一步起草<关于建立和完善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的意见>,争取以国务院名义发或多部门联合发;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立法工作,年底拿出初稿.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是呵护贫困群体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为贫困群体提供最起码生存需求和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基础的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2.
医疗救助是国家专门为贫困人群建立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支持和帮助贫困人群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3.
吴国玖  刘育林 《群众》2013,(12):60-61
发挥社会政策的托底作用是实现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救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发挥着“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是承载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江苏已初步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特殊困难残疾人救助和临时救助等为重点,以慈善援助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广覆盖、多层次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4.
《北京观察》2003,(10):5
北京市政协十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认真审议了《关于北京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会议认为,近年来,北京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和措施,初步建立起具有首都特色的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但与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作为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还存在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社会力量没有充分发挥、基层机构和队伍薄弱等问题。常委会建议:完善社会救助政策,加快社会救助工作地方立法步伐。对现有的、分散的救助政策进行整合,在制度层面搭建起统一协调、相对科学规范的体系框架。整个制度框架应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住房、教育、就业、法律等专项救助为重点,社会互助、临时救助相配套,以优抚对象、残疾人、城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能让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确保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提升和完善残疾人社会救助体系。当前,我国实施残疾人社会救助在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农村残疾人扶贫等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可从完善社会救助相关立法、规范社会救助的相关制度、整合救助相关资源、优化社会救助相关机制、积极推进扶贫开发事业、加大对特困残疾人的扶助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救助网络这六个方面积极推进残疾人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救助程序,即行政主体实施救助、行政相对人申请和获得救助的方式、步骤、过程、时限和顺序.在我国,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和城市"三无"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为配套,以政策优惠和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建立.但我国社会救助的法治化水平还不高,尚未出台《社会救助法》,除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等按救助项目立法的行政法规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主要由部委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级政策性文件构成,其中各级政策性文件所占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7.
关心困难群体,改善民生,一直是各级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换届以来,高青县人大常委会采取视察、调查和会议等多种方式,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着力保障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代表:认真履职提建议社会救助工作是影响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后一道安全网,起着最后"兜底"的  相似文献   

18.
陈爽 《前沿》2011,(1):100-103
社会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问题直接关系着社会弱势阶层的生存及社会整体福利的增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社会法与民商法共同居于基础的地位,因为社会法代表了社会大众的普遍需求,和社会主义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社会法以其不同于民商法的理念和制度,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是经济建设的减震器,是针对贫困者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外发达国家在社会救助方面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归纳总结出国外发达国家社会救助的一些成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中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救助体系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建立适合西部地区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从立法上、资金上、操作程序上解决几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