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蔡和森等首倡成立的新民学会,向为史家瞩目,五四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亦为研究者重视。将二者有机联系并予以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初创时期的新民学会与正在勃兴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曾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新民学会留法会员在勤工俭学生中独树一帜,予运动的发展趋向以极大的影响;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对于新民学会会员的政治信仰以及学会的分化,所起作用亦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赵静 《传承》2011,(26):70-71,88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留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简要概述近年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进程、人物群体社团、地域性活动、历史意义等研究状况,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3.
赵静 《传承》2011,(10):70-71,88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留学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篇章。简要概述近年来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发生的背景原因、发展进程、人物群体社团、地域性活动、历史意义等研究状况,同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正值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00周年。1919年初到1920年底,近两千名中国进步青年漂洋过海远赴法国,"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在巴黎、蒙塔日、里昂等城市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探寻民族救亡图存之路。在不少人眼中,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五四精神的伟大实践。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正是这些赴法学子在奋发学习、接受新观念新知识过程中的精神秉持。  相似文献   

5.
由蔡和森母亲葛健豪、蔡和森,以及向警予、李富春、蔡畅等成员组成的革命家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90多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历程中一个彪炳史册的家庭。五四时期,蔡母率全家西行,留法勤工俭学,探究真知,寻求真理,究其留法之原因:其一,契机: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之鼓动;其二,外部思想因素之影响:空想社会主义与新文化运动、苏俄十月革命对家庭成员思想的触动;其三,不可或缺的主观因素的调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探究新知,追求真理的思想意识的萌发,蔡和森的表率与引领;其四,重要的外部推力的作用:新民学会的发动与筹备,湖湘名流之资助和支持。家庭成员同赴法勤工俭学,是主客观、内因外因诸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也是各种因素符合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6.
正长辛店是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的举办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最初做职工运动的起点",留下了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张太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被誉为"北方的红星"。如今,留存下来的二七机车厂近代建筑遗存、长辛店留法勤工俭学旧址、  相似文献   

7.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12年,发起人为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他们主张将欧洲近世文明之科学真理、人道主义要素输入本国,实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1912年8月,吴玉章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四川分会。同年11月,第一批40余名留法学生中,四川有16人。1917年2月,吴玉章从法国回到四川,四  相似文献   

8.
冷玉健 《传承》2003,(4):32-34
特定背景下的历史跨越1921年10月,中国北洋军阀府纠合法国反动势力驱逐遣送104名为争取正当入学权而进里昂大学的留法勤工俭学学,同时“以印刷物分送法国各学,称学生大半是工人与过激共党,请为注意等语,致使法国学大起恐慌,立将勤工俭学生概驱逐。”不少勤工俭学生被厂方故辞退,在这特定背景下,有些工俭学生被迫回国,有些以抗中法反动派而毅然返国;但也部分勤工俭学生含怒留法,或往德国、比利时,更有甚者开始备赴俄学习革命道理,实现了法勤工俭学向旅欧勤工俭学和学文化、学科学向学革命道理斗争经验为主的历史跨越。1922年二三月间,中共旅…  相似文献   

9.
《小康》2021,(10)
正从1919年的春天到1921年的1月,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陆续共有20批、1800多名留法勤工俭学生以同样的方式漂洋过海。几十年后,他们之中出现了新中国的总理、共和国的元帅、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核物理科学家、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一个世纪之后,《留法岁月》剧组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去追寻当年留法勤工俭学生的足迹,"留法岁月"的故事,仍然未完待续。  相似文献   

10.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人是蔡和森。1920年8月13日和9月16日,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两封信中详细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他在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中共旅欧支部、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的业绩可圈可点,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大批干部,其中,张申府(1893—1986)、周恩来(1898—1976)、熊雄(1892—1927)、聂荣臻(1899—1992)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他们以后都曾在黄埔军校工作,是军队政治工作的开创者,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他用毕生的精力传播马克思主义,从事改造中国的革命活动,对党的建立、党的革命纲领的制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三月三十日,是蔡和森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我们缅怀他在建党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纪念.蔡和森同志早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短时间内收集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各国革命运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从何而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郢 《协商论坛》2007,(3):58-59
5年勤工俭学提供思考素材1920年10月,年仅16岁的广安少年邓小平和8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乘船赴法勤工俭学。这是重庆爱国人士创办的“华法教育会”所推动的一次留法热潮。当兴冲冲的留学生抵达法国的时候,正好看到了一轮资本主义经济的“寒潮”。因为战时管制经济的衰退,工厂大量停工,几十万退伍军人失业。在法国南部施奈德钢铁厂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与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有着历史的逻辑的必然联系。五四运动推动青年赴法勤工俭学走向高潮,影响了运动性质和内容的根本变化,改变了赴法勤工俭学青年的人生轨迹,成为铸就中国革命领袖集团和职业革命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15.
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育德中学,位于保定市裕华路北侧原讷公祠小学校旧址。许多人都知道,这所著名的学校在1917年至1920年,曾建立留法勤工俭学高级预备班,共办4期,毕业生123人,其中93人留法,学生来自全国17个省。刘少奇、李维汉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就读。1921年,邓中夏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任教,在他的组织领导下,育德中学很  相似文献   

16.
吴雨娜 《友声》2006,(3):14-14
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法国蒙达尔纪市政联合体和蒙达尔纪法中友协共同主办的《伟大的足迹———载入蒙达尔纪史册的中国篇章》图片展于2006年3月1日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谊馆举行开幕式。对外友协会长陈昊苏,副会长刘志明,前驻法大使蔡方伯,法国国民议会议员、蒙达尔纪市政联合体主席多尔,法国驻华使馆公使郁白,曾赴法勤工俭学的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后代及中法各界代表13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伟大的足迹———载入蒙达尔纪史册的中国篇章》展览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蔡和森、邓小平、陈毅等我国老一辈革命家在上世纪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时…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06,(Z1)
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这一名称的是蔡和森。1920年8月和9月,正在留法勤工俭学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写的两封信中,详细地研讨了共产党问题,提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它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在此前后,陈独秀在上海,李大钊、张申府在北京也通过信函讨论了党的名称问题,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1920年9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的《对于时局之我见》一文中,曾称“吾党”为“社会党”,后来才改称为“共产党”。1920年11月,上海发起组创办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就称《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实业救国攻读采矿谢树英,陕西人,1901年5月17日出生。早年受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立志学工矿,于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11月,留法勤工俭学会会员百余人,由上海乘法国邮轮出发。谢树英认识了李景福及其南开中学同班同学周恩来。谢树英与周恩来、李景福常在一起聊天。同感一出国门,中华民族备受歧视欺侮,国际地位甚为低下,十分愤慨。周恩来忧国忧民,矢志变革中国现状,令谢树英敬佩。谈到各自的志愿,李福景有志于到英国学土木工程,谢树英志愿学采矿,二人都想实业救国。周恩来则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社会。翌年,谢树英转学德国,入…  相似文献   

19.
谭献民 《湖湘论坛》2020,33(4):25-31
《共产党宣言》根据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和特点,首次提出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是一种新型的政治伦理关系,即政治领导与公仆服务的关系。它事关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衰成败,却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道政治难题。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斗争中,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唯一宗旨而深刻具体地回答了这道政治难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06,(Z1)
长沙结识毛泽东李立三,原名李隆郅,189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一个私塾教员之家。1915年到长沙上中学。此间,他在报上看到第一师范的“二十八划生”(毛泽东的名字按繁体字书写共28划)的征友启事,马上前去相会,从此结识了毛泽东。留法学生送他个绰号叫“坦克”1920年初,李立三到法国勤工俭学,干上了别人不愿当的炉前翻砂工,师傅是法共党员。在法国,他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争取华工权利的斗争。据后人回忆,他在斗争中一向情绪极为激昂,提到国内反动军阀,就喊“:推翻!打倒!杀掉!”因敢闯敢拼,留法学生送他个绰号叫“坦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