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封建专制的遗毒为个人崇拜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心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为个人崇拜产生提供了条件,党员干部文化程度低、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是个人崇拜产生的党内基础,毛泽东伟大的历史功绩和超凡的领袖魅力为个人崇拜产生的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对个人崇拜的形成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反对个人崇拜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邓小平早在五十年代就向全党提出了反对个人崇拜问题.他批评了建国后党内历次产生的个人崇拜现象,并推动党中央作出了相应的制度规定.邓小平还以身作则,不搞对自己的盲目崇拜.邓小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防止和纠正个人崇拜的理论依据和改革措施等.  相似文献   

3.
相智敏 《传承》2014,(12):38-39
在中国共产党进行艰苦卓绝的民主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产生和发展了对毛泽东个人的崇拜和神化,并由此给新生的中国酿成了严重的灾难。这些严重的灾难和后果给今天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非常深刻的教训,必须禁止任何形式的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个人崇拜。  相似文献   

4.
陈剑 《岭南学刊》2013,(4):120-124
城市化是生产要素在空间上聚集形成产业规模经济效应的过程,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流动和聚集必然对城市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人才流动影响因素,构建人才流动管理模型,探索人才流动的内在规律,可以看出,对人才流动和聚集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以物质待遇为主要内容的硬环境和以社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环境;在城市化过程中,软环境和硬环境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硬环境的提升为软环境的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软环境的改善则为硬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化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李新家 《思想战线》2006,32(1):39-54
文化经济将发展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是在以高新科技为主导的知识经济基础上,融入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以文化资源为轴心,发散式扩展的经济形态,是一种轴心经济或者网络经济。经济学必须建立起文化价值论和生态价值论,并与劳动价值论综合起来,形成现代文化经济的价值论基础,进一步解释现代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市场价格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的分配制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纪海英 《前沿》2010,(5):23-25
心理学的文化转向犹如平行于认知革命的一场文化革命,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解释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科学心理学的实证主义哲学基础的动摇及其文化盲区、后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社会文化根源以及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心理学文化转向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是个体犯罪向有组织犯罪发展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历史上的帮会文化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历史基础,社会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基础,社会控制机制的弱化也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产生提供了间接助力。  相似文献   

8.
《传承》2016,(4)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董伟武 《前沿》2011,(21):183-187
从发生学的视角考察,自然界的物质环境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提供了必备的自然基础;人类的生理机能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理基础;人类的客观需要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提供了根本动因;人类的实践活动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提供了现实手段。这四个必备条件对于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而言是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精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与有组织犯罪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从而在多方面助长了有组织犯罪的产生和发展。跨国金融、贸易的发展为有组织犯罪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空间 ;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有组织犯罪提供了依附形式和组织成员基础 ;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的社会失范和社会控制力弱化 ,腐败的大量滋生 ,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和家庭暴力日益普遍为有组织犯罪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西方文化的冲击 ,不良亚文化的产生也是其孕育的土壤。上述因素对有组织犯罪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傣族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地关系。傣族的人地关系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即宗教信仰、稻作文化及村寨中的人地空间。宗教信仰为稻作文化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基础,决定着村寨的主体构架布局。它们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为补充,使得傣族人地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注解。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面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映射到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形成精神动力、产生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申波 《岭南学刊》2016,(4):117-122
建立文化认同的基础有多种因素,其中最为关键的是由民族传统文化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以及现实政治的需要,即便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积淀。儒学在汉代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除了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以及众多儒生的努力,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看,还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即表现为西周礼乐文化的华夏民族在数千年文明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追求,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郭红岩 《理论月刊》2007,(2):155-157
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为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国非政府组织开始快速增长和壮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壮大对民主政治进程必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组织基础,并将导致权力由国家向社会的转移;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机构改革;非政府组织是公民获得民主经验的重要途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会促进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而产生的当代中国新文化,不仅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认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定位,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创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即实质性地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高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生活水平,提升健康、幸福的个体生活质量.华中农业大学努力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平台,打造“悦雅计划”创新教育品牌,形成了高校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合育人的契合点.该计划采取“悦雅课堂”情感培育、“悦雅活动”实践培育、“悦雅园地”情境培育、“悦雅团队”朋辈培育四种途径,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文化育人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积累了经验,为高校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完备、内涵丰富、要义深邃、意义深远。它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形成的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形成的文化沃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是形成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形成的现实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形成的国际条件。它的产生为全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新成果树立了楷模;它是新时代党的思想大旗,是党发展中国、强大中国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为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党的制度建设的概念,但却有很多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思想和实践。如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为前提,初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员管理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倡导建立和健全党的监督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反对个人崇拜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耽美文化于20世纪9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以青少年女性为主要受众群体,在青少年女性群体中广泛传播。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为耽美文化提供了土壤和载体;另一方面是耽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女性的主观需求。耽美文化对青少年女性产生了某些积极影响,但它的消极影响更甚,其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使青少年女性思想观念混乱,形成错误的两性观念,也会使她们产生依赖心理,引发不理智行为。  相似文献   

20.
屈宏 《大连干部学刊》2007,23(12):22-24
建设和谐城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与核心.而和谐城市文化建设则为构建和谐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大连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排头兵,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和谐城市文化,为和谐大连的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和谐城市文化的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其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