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拉祜族口头文学传承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翠红 《今日民族》2013,(12):54-54
面对社会变迁的急剧加速和现代化的逐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很多传统文化因子在无声无息中逐渐消失。由于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口传心授来进行传承,很多经典的拉祜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甚至随时有消失的危险,形势极为严峻: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一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而立体的传承语境,相应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亦处于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境遇和景况。面对如此复杂而立体的传承语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际出现了三条主要路径,即原生地原生传承、原生地次生传承与离散地衍生传承。只有全面认清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语境,非遗传承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生、互动关系,才能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与传承规律,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传承,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整体保护与共享。  相似文献   

3.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应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学科专业特色、教学与科研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担当,主动适应新时代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教学、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双创教育等领域。针对以往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还存在不落地、不生根、不发芽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要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的逻辑机理,系统化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体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传统传承方式向现代传承方式的转型,从而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最大育人合力。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一条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旅游开发,开发的必要性及意义是什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旅游价值、面临的现状以及开发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回答。  相似文献   

5.
<正>大理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整体保护、真实传承""分级保护、抢救濒危""保护优先、协调发展"几大原则,确立大理白族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加强保护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6.
何忠志 《传承》2008,(2):102-104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竣的挑战和严重的冲击,世居我国南方的瑶族受到影响不小。本文从我国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着手,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逐步深入,理论的进一步探讨已成为必然。云南永仁直苴的彝族刺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的地位显而易见。功能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理论方法,借鉴功能主义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刺绣传承做理论探讨,将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意义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制度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仍然是不容乐观的,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就是传承权的缺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拥有的传承权,是指传承人有权利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承给自己选择的传承人,它是一种新型的私权,同时也是传承人的义务。传承权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承权的主体是传承人;传承权的客体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外的全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权的内容包括下一代传承人选择权、传承方式选择权和惩戒权。传承权的实施主要强调国家保障传承权实施的义务,以及传承权与相关权利的协调运行。  相似文献   

9.
蒙景村 《人民论坛》2012,(11):116-117
水书习俗、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是水族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该文在分析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其传承机制,为水族地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现代文明的发展,我国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竣的挑战和严重的冲击,世居我国南方的瑶族受到影响不小.本文从我国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着手,探讨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姜又春  刘慧群 《前沿》2009,(10):171-174
文章从全球化背景中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认识,认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源自对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从本土文化意识的角度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在于保护培养传承人与传习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大学教育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从民间走向象牙塔,发挥大学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12.
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脱濒危的困境,实现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径,是重要的非遗资源市场利用方式,通过提升文化遗产的市场需求,反向促进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文章通过对旅游市场普遍存在的开发模式进行梳理,认识不同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策略和创新型模式,有助于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以及传承人的培养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探析,有助于实现学校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4.
马花 《前沿》2014,(15):229-23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殊存在的文化形态,使它的保留与传承比其他艺术文化形态更艰难,高校作为艺术文化的直接传播与承载的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海民族大学热贡唐卡专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传承的典型途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陕西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红艳 《前沿》2011,(2):160-162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陕西自古以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就有着优良的传统和积极的探索,其涉及范围几乎囊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方面,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官方与文人学者均做出了很大贡献,并从中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正逐渐被忽略和破坏。产业化可以为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更多合格受众,消除传承者的落寞感,建构跨越时空的传承场域。因此,应该顺应时代变化,在认真审视传统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与活态传承特性的基础上,形成满足各语种、多形式的文化传播产品,实现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化、产业化,在促进民族民间文学保护的同时提高创新传承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旅游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和展示的窗口,加强了保护资金的力度,培养了群众基础的同时,如果开发不当,其商业性质又可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来面貌扭曲变形。少数民族歌舞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中的特殊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以云南民族歌舞为例,指出在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政府应通过加强立法工作、理顺部门关系,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积极推进产业化等行政管理措施,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成为我省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文化教育和传承的交汇点,为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以及与时代背景高度契合,高校应主动承担起文化建设的职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促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讨论的重心基本集中在保护方法上。然而,研究主要局限在理论层面和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而开发模式本身并不能解决传承的问题。从传承的视角分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重特征和传承危机,探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的关系,从而构建有效的开发、协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5,(8)
藏戏是链接社会情感、宗教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代表了文化的民间性与传承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有所区别的是,“真实性”与“整体性”意味着不能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社会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整体性取决于其民间传承性。因此,法律在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顺位处理上应优先考虑传承性,以确立族群文化认同来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