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4年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将“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标志着我国对紧急危机认识的深化和国家危机行政管理的发展。作为紧急突发事件危机多发国家,“紧急状态”概念在宪法中的使用,为我国紧急状态法律制度的建立和紧急状态行政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有力地推动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危机应对事业的前进。  相似文献   

2.
《政策瞭望》2004,(6):37
国务院法制办主任曹康泰透露,当前,我国正抓紧制定统一的紧急状态法。曹康泰说,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各种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的现实相比,我国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建设还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统一的紧急状态法,缺乏适用于各类突发事件引起的紧急状态的规定;二是现有突发事件应急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急需建立的应急制度尚未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建立起来;三是突发事件应急体制还不够健全,需要逐步建立起反应灵活、指挥统一、责任明确的整体应对机制。曹康泰指出,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我国的紧急状态制度,为建立健全我国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法律体系提供了宪  相似文献   

3.
正从法律文本和立法者原意分析,我国紧急权力法律制度分为紧急状态法律规制(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普通突发事件),前者来源宪法授权,后者归属行政权力。当前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调整范畴,而宪法紧急状态条款实际适用困难,由此产生的"法律困境"迫切需要对紧急权力法律制度立法理念进行根本性重塑。  相似文献   

4.
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非典”)检验着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紧急状态下应对危机的反应能力,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和地区选择了法律作为抗击“非典”的制度性“处方”,于是,“紧急状态立法”逐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并在不断得到推崇与实践。继国务院5月9日紧急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之后,上海、山西等地也相继在较短时间内创制了控制“非典”的应急性地方性法规。紧急状态立法的实施应当是法治进程中的一大进步,标志着紧急状态下的危机处理工作己经进入理性的、法治化的轨道。但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紧急状态立法问题论述很少,紧急状态立法制度尚不完善,实践中正面临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本文拟对紧急状态立法进行理性的观察与反思,并提出如何完善之管见。  相似文献   

5.
制定有关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法律,应当认真研究国外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借鉴成功经验。本文简要介绍一下美、俄、英、德、法、日等国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法律制度。应急法律规范体系美国的危机应对体系向来为世人瞩目,其公共应急法制堪称现代国家应急法制的范本,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紧急状态法律体系。从效力等级看,最上位是宪法;其次是综合性法律《国家紧急状态法》;然后是单行法。此外,还有直接规范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和计划。其数量相当可观,内容十分详尽。俄罗斯的应急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制定…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应急行政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文本分析尚显薄弱,就立法目的而言,该法第1条列举了其所着力实现的五重目标,存在贪大求全、实施不能、语句重复、位阶错置等诸多问题。该法本身所能实现的目的应以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活动为限,以宪法为立法根据,这需要立法者以及突发事件应对主体在应急实践中予以理性对待。  相似文献   

7.
6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审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删除了原草案57条有关新闻媒体不得“违规擅自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和第45条关于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时“并对新闻媒体的相  相似文献   

8.
突发事件应对法着意提高政府应急法律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2004年以来的不懈努力,国家行政应急制度的大致轮廓开始清晰,它由应急管理“一案三制”构成,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和应急法制。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进入初次审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是将这一制度结构系统化、合法化的最重要的立法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立足于我国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立法现状,通过分析现阶段立法的不足,总结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防灾减灾救灾法律体系的完善提出一点对策和建议。一、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立法现状(一)相对综合性立法——《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方面都做了规定。虽然,该法并非专门针对防灾减灾救灾领域制定的综合性法律,其制度安排也仅仅是框架性  相似文献   

10.
祝明 《中国减灾》2004,(4):14-16
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投票表决,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67条中的“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宪法的这一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立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法依据。《紧急状态法》也已经被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紧急状态法》的专家建议稿预计年内可完成起草,两三年后可望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通过。可以说,从入宪到立法,紧急状态已经被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要把紧急状态写入宪法?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11.
"紧急状态"包括"戒严"又不限于"戒严",适用范围更宽。将宪法原第六十七条、第八十条和第八十九条中规定的"戒严"修改为"进入紧急状态"对完善我国紧急状态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首先,将紧急状态制度写进宪法,使我国现行宪法关于紧急状态制度的规定更加严密,为建立健全紧急状态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其次,将紧急状态制度写进宪法,有利于紧急状态制度立法的统一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再次,将紧急状态制度写进宪法,有利于在进入紧急状态时坚持法制统一原则,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依法行使紧急权力的法律意识,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在宪法中明确规定紧急状态制度,意味着在紧急状态期间,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都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为依据,自觉地行使特殊的权力或者权利,履行特殊的职责或者义务,从而提  相似文献   

12.
李庆 《人民论坛》2013,(18):36-37
突发性公共事件应对凸显出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不健全。行政程序作为行政活动过程的原则和规则体系,在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行政程序的构建应着力于加快应急法制建设,完善应急行政程序立法,科学设计行政公开和行政预防程序,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面对日益频发、类型各异的突发事件,完善立法,健全、强化政府和社会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应对能力,对降低和防范损害的发生至关重要。一、公共应急机制的脆弱和不适应要求加强地方立法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地方原有的应急机制表现出明显的脆弱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全面覆盖各类重大突发危机的完备的应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分行业分部门,当发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重大事件时,往往是应急反应滞后,协调成本很高;应急与预防关系不对接,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目…  相似文献   

14.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框架,是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走向法治化的重要标志。《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  相似文献   

15.
具备有效应对和依法治理重大危机事件的能力,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表征。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依法治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方面仍普遍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治理机制不顺畅、治理本领恐慌、应急治理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等问题。提升城市依法治理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在于,坚持“五大原则”,统筹“五大环节”,完善“五大机制”,提升“五大能力”。  相似文献   

16.
紧急状态立法现状 近年,一系列重大事件在考验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也在检验着我国的立法应急机制和行政应变能力。如果立法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公众即便对政府应对紧急状态的行为不产生质疑,也会对其依据和程序产生怀疑。相反,如果有了法律依据,政府采取的处理紧急状态的行为不仅毖要,而且合法。  相似文献   

17.
为确立紧急状态制度提供宪法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紧急状态,是指突发性的现实危机或者预期可能发生的危机,在较大空间范围或者较长时间内威胁到公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影响国家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必须采取特殊的应急措施才能恢复正常秩序的特殊状态。导致出现紧急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严重自然灾害、重大人为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动乱、恐怖事件等。为了依法及时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事件,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紧急状态制度,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减灾》2013,(12):4-5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围绕这一办法,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参事、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闪淳昌表示,我国从战胜“非典”开始推进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19.
3月14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过投票表决,以2863票赞成,10票反对,17票弃权的结果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这是现行宪法自1982年颁布以来的第四次修正。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宪法修正案将原宪法第67条中的“戒严”修改为“紧急状态”。宪法的这一修改,为“紧急状态”的立法和实施提供了基本法依据。《紧急状态法》也已经被列入了十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紧急状态法》的专家建议稿预计年内可完成起草,两三年后可望在全国人大会上获得通过。可以说,从入宪到立法,紧急状态已经被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那么,为什么要把紧急状态写入宪法?制定《紧急状态法》的意义何在?  相似文献   

20.
6月2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首次提交审议。有专家这样评价,“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提请审议,意味着我国在继续加强经济立法的同时,也加快了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领域的立法进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防、预警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和前提。草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都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草案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及时报告相关信息。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如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防范行政权力被滥用,草案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政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