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为应对迅速变化的亚太形势,美越加快合作步伐,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由于两国存在结构性矛盾,合作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未来,两国关系仍将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但难以出现根本性变化,不大可能形成具有同盟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三、乌克兰 最长的一次访问 乌克兰首都基辅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访问结束后,我们还应邀出席了在这里举行的“乌克兰—中国合作之路”国际研讨会,因此基辅又成了此次出访中逗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 基辅位于第聂伯河中游,公元7世纪初即已建成。9世纪末至12世纪初为基辅罗斯首都,曾有第聂伯河上“帝王之城”的美称。12世纪中叶基辅罗斯分裂后,基辅几经沧桑,最终于  相似文献   

3.
张晓东 《东南亚》2009,(3):23-28
巴基斯坦和伊朗分别是南亚和西亚地区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从巴基斯坦独立至20世纪结束,巴伊两国保持一种较为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尽管两国关系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不少有争议的问题,但是,大部分时段内,共同的战略利益使得巴基斯坦与伊朗都致力于弥合他们之间的分歧,并努力加固联系彼此之间关系的纽带。考察巴基斯坦与伊朗两国关系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保持一种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符合这两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19年菲越"准同盟"关系之强化与提升之势为切入点,试图解析菲越合作之来龙去脉,为研判两国"准同盟"关系常态化寻找依据。菲律宾与越南是东南亚地区的近邻,互为东盟圈内的主要合作伙伴;尤其是在安全和外交领域,菲律宾与越南的双边关系超越了菲律宾与其他东盟成员间的双边关系,本文称之为"准同盟",即菲律宾与越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但却是最近似同盟关系的伙伴。2019年菲律宾与越南的伙伴关系,在2015年确立的"准同盟"关系基础得以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推动强化和提升两国关系的诸多因素还会持续存在,因此,菲越"准同盟"关系将会常态化,成为两国对外领域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相似文献   

5.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0多年来,澳日关系的变迁是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表征。澳日不久前签署的《防务与安全声明》无疑是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文件,为两国防务与安全合作提供了政策性指导,并将推动两国关系由"建设性伙伴关系"走向准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特别是中韩建交之后,中朝关系从传统的盟友转向一般的国家关系。但1999年6月朝鲜金永南常任委员长访华以后,中朝关系由胶着状态又转向友好并有飞跃,其明显的标志是两国首脑互访。对此,学术界有人认为中朝关系又恢复到传统的盟友关系,而有些人却担忧中朝俄三国是否会形成北方三角同盟。本文围绕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战略问题,在简要回顾两国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两国关系的现状,展望两国关系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期,英国和阿根廷由于南极领土主权问题引发了两国在南极地区的冲突。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逐渐从冲突走向合作,并与其他国家共同签订了维护南极和平与稳定的《南极条约》。两国在南极冲突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削弱和地缘政治上的角逐所导致的两国关系的恶化。之后两国从冲突走向合作,总体上是两国政治关系的改善以及美国与苏联因素的影响,还在于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两国的利益。两国在南极事务中的关系对之后的马岛战争、北极问题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对中国的南极政策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社会中,政教分离是各国普遍奉行的准则,俄罗斯也不例外。然而在俄政治现实中,政治和宗教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因素对俄的政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一、俄罗斯政教关系的演变俄罗斯民族的宗教文化传统渊源深长,早在公元9世纪基辅罗斯时期,俄罗...  相似文献   

9.
张瑞昆 《东南亚》2010,(4):12-15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与老挝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自此之后,两国关系进入了平稳发展的历史时期。中老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不断交流治党理政经验;两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合作,在国家主权和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两国的经贸额快速增长,联系日益密切。经过两国政府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中老两国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关系,中老睦邻友好与全面合作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与中国共同庆祝建交60周年.60年来,两国关系经历了一条曲折的道路,最初两国在相同的意识形态和本阵营团结的基础上建立了同盟关系,后来进入了相互敌视的阶段,最后形成了全新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与西方:文明冲突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奇异国家 ,它曾神速地向东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但它在东方注重的只是“开拓疆土” ,而对西方却幻想着“文明融合”。跻身于“文明的西方”是俄罗斯的夙愿 ,但它却始终未能叩开西方的大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俄罗斯的历史走向和国际关系体系的未来发展。融入西方 :不渝的历史追求历史上 ,俄罗斯大致经历了基辅罗斯、鞑靼人统治下的罗斯、莫斯科公国、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和当代俄罗斯六个发展段。其间 ,俄罗斯经历了五次主要的社会 -文化转型 :接受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的楔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马…  相似文献   

12.
东正教的传入对基辅罗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文化方面说,当时拜占庭帝国是欧洲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因此,罗斯受洗后便有机会接触到拜占庭的文化和艺术。这不仅使基辅罗斯的文化教育得到了普及,而且促进了基辅罗斯在文字、绘画、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蒙古人在罗斯进行了200多年的统治,中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对此做出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含蓄否认国家独立丧失,回避论及同鞑靼人敏感的、耻辱的政治关系。这种认识既同基辅罗斯以来的传统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背景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在中日两国政府及民间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中日两国保持长期稳定和友好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对亚太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年中日将迎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中日两国政府都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为21世纪的两国关系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这一良好的愿望能否变为现实,不仅取决于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也与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中日两国如何认识和对待这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中印两国在历史上保持了睦邻友好的关系。冷战以后 ,特别是“9.11”事件之后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和各自的国情与任务 ,两国持续、稳定地增强了经济、科技、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也加强了政治、军事上的往来与交流。本文对这一时期内的两国关系作简要回顾 ,并对两国发展双边关系、进行友好合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巴美两国总统的互访使近几年矛盾较多的巴美关系有了一定的转机,同时也激起了巴西国内对巴美关系的热烈讨论。总体而言,卢拉基本沿袭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的政策传统,两国关系依旧保持着“合作与矛盾共存”的基调。相比与卡多佐执政的8年,卢拉执政期间巴美关系中的矛盾成分更多,存在矛盾的领域也相对较广。即使如此,两国关系并未因为矛盾的增多而出现恶化的趋势,这一方面反映了巴美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另一方面体现出巴西在巴美关系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加强,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也是当今东北亚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双边关系之一。中日邦交正常关系化以来的近 30年 ,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为新世纪两国的进一步友好往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既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 ,也有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 ,这为判断、预测新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因此 ,新世纪初期两国关系将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状况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德友好合作新关系冯中林近年来,随着中德领导人的频繁互访,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面向21世纪的两国关系的基础已初步确立。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德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来之不易。其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中朝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同盟关系到正常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两大阵营成为中朝双方建立同盟关系的基础,而精英集团核心成员之间感情纽带及相同政治价值观又有力地支持和强化了这种同盟关系。但1980年代后,这些赖以支撑双方同盟关系的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朝关系开始重新定位并向正常的国家关系转变。国家利益成为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原则,但传统友谊仍将发挥长期影响。另外,朝鲜政治趋向及朝鲜半岛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均会影响中朝关系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深刻变化及新兴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澳日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利益契合点日趋增多,双边安全合作不断深化.以2014年6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澳时称两国“应在维持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安全稳定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①,以及2015年5月澳外长毕晓普称“日本为澳在亚洲地区最重要的战略和经济伙伴”②为标志,澳日已发展为“准同盟”关系.本文在介绍澳日两国持续深化关系的同时,也分析制约澳日“准同盟”关系发展的因素,认为未来澳日合作将在“准同盟”框架内继续深化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