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东西方文化存在“异”的一面,也存在“同”的一面,即“和”、“同”、“一”的思想。很多俄语词的词义本身就表现出“和”、“同”、“一”的思想,汉语也是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和中华民族追求的价值取向都离不开“和”、“同”、“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1986,(3)
“缅甸”在缅语中音为“mima”,中文译为“缅玛”。“缅玛”一词最早见于公元1190年镌刻的古体缅文碑铭上。“缅玛”一词的来源与佛教有关,是从佛教中“梵天”一词变化而来。“梵天”一词的缅语读音为“bima”,中文音译为“别玛”。天长日久,读音渐渐由难趋易,“别玛”读成了“缅玛”。“缅玛”再进一步变化,到近代缅甸人称自己的国家则为“勃玛”了。“缅玛”和“勃玛”,音近义同。在书面文章中用“缅玛”多,在口语中用“勃玛”多。缅文“缅玛”中的“缅”为“敏捷、疾速”的意思;“玛”为“坚硬、强壮”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可以称之为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耳闻目睹最多的一些词汇是“新经济”、“知识经济”、“高科技”、“信息”和“网络”等;另一方面,“战乱”、“贫穷”、“落后”、“债务”和“边缘化”等词汇也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  相似文献   

4.
乌克兰     
一、重要成果 认为李总理的访问“取得巨大成果”,“获得圆满成功”,乌克兰“感到十分满意”。联合公报等文件的签署,为“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扩大双方合作“开辟了广泛前景”。称中国在世界上“发挥着举世公认的重要作用”,影响“明显加强”。赞扬中国的经济改革既使“经济发展很快”,又“保持了国家稳定”,同时还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管理”,这些经验值得乌“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老两国是山水相连的近邻。在我周史籍中,老挝曾称为“堂明”,“道明”,“文单”、“挝国”、“猛老”、“老告”、“哀牢”、“潦查”、“南掌国”等。“老挝”一词,首见于我国明代史籍。东南亚国家的许多华侨多称老挝为“寮国”,则是老挝的同名异译。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国外考古学者曾在老挝地区发现  相似文献   

6.
“干傍取”,据法国学者伯希和的解释,“干傍”是柬文Kampong的中文译音,在柬文中是“码头”,“河畔”,“湖畔”等意思。而中文将Kampong译为一个“磅”字,如:Kawpong—Cham,中文译为“磅  相似文献   

7.
(一)“温”“瘟”概念、 及其区别 中医学的有关“温” “瘟”概念,现在多趋于统一 用“温病”,“温疫”等来表述,而不再沿用“瘟病”或“瘟疫”等说法(孟澍江,1985)。相反,中兽医学与之相对应的不仅仍然沿用着“温热病”、“温热”、“温疫”及“瘟疫”或“瘟病”等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表述为 温热(不传染) 温热病(发热) 温疫 瘟疫(传染) 寒疫(不发热) 我认为,中兽医学这一概念体系不符合中兽医学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体系。这是因为其一,尽管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就较系统地提出了疠气病因学说,突破了“百病皆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主流国际政治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在思潮方面主要有“ 共产主义失败 论” 、“ 历史终结论” 、“ 文明冲突论” 、“ 民主和平论” 、“ 第三条道路” 、“ 主权理论” ; 在理论研究方面主 要有“ 建构主义理论” 、“ 后现代主义” 、“ 全球治理理论” 、“ 国际社会理论” 、“ 国际机制论” 、“ 多边主 义” 、“ 现实主义” 、“ 世界秩序新论” ; 在政策方面主要有“ 人权外交” 、“ 新干涉主义” 、“ 单边主义” 。这 些不同方面揭示了各自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预示着未来国际政治研究的 发展趋势 。  相似文献   

9.
王志军  夏炎 《和平与发展》2013,(5):1-13,114-128
安纳伯格峰会对推动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两国能否真正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构建起新型大国关系,这固然需要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但关键是要看美国在对华政策上能否破“宗教使命”、立“多元主义”;破“线性思维”、立“合作思维”;破“强权干预”、立“协商对话”;破“分裂主义”、立“融合主义”;破“绝对主义”、立“互惠双赢”。  相似文献   

10.
安全复合体理论与东亚安全区域主义(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复合体理论”采用物质主义与建构主义混合的研究方法,以区域为聚焦点的安全相互依存为基本前提,阐述了由权力分配主导的物质结构和友善—敌意模式主导的社会结构组成的区域安全结构,及其结构变化的“国内—区域—区域间—全球”多层次的动力、“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多领域议题、“国家—非国家”多样性行为体和从“冲突形态”经由“安全机制”到“安全共同体”的连续统一进程。本文以此为理论工具,在分析新兴的“东亚安全复合体”安全结构及其变化的多层次动力和安全区域化现实的基础上,描绘了东亚安全区域主义走出现存的“霸权”、“均势”和“联盟”等“弱安全机制”,经由以“大国协调”和“集体安全”混合体为基础的真正的“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等“强安全机制”,最后至区域一体化推动的内生的“安全共同体”的可选择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告别 2 0世纪之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由李慎明和王逸舟任主编的《国际政治黄皮书 :2 0 0 1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该书是国内学术界第 1本总结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年度报告 ,因而在同类著作中引人注目。本书除总论外 ,还设立了“大国关系”“第三世界研究”“周边安全形势”“军备与军备控制”“联合国研究”“区域组织与政治”“全球性问题”“各国政党”“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理论”“重大专题”和“国际政治与安全大事记”1 2个栏目 ,基本上涵盖了当代国际政治与安全的主要领域。据主编介绍 ,上述栏目的研究方向和…  相似文献   

12.
源于美国的polygraph , 在中国有两种不同称谓或译法, 一为“测谎仪” , 一为“心理测试 仪” 。两种说法不只是“俗”与“雅”的区别, 而是两种文化对“测谎”的理解与态度不同。“测谎仪”对 polograph 的表述是准确的, “心理测试仪”则不准确。  相似文献   

13.
源于美国的polygraph , 在中国有两种不同称谓或译法, 一为“测谎仪” , 一为“心理测试 仪” 。两种说法不只是“俗”与“雅”的区别, 而是两种文化对“测谎”的理解与态度不同。“测谎仪”对 polograph 的表述是准确的, “心理测试仪”则不准确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     
一、重要成果 认为李总理访俄“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国际生活中的一个里程碑”。强调此访“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推动俄中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深信俄中友好睦邻关系已“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上”,俄中“伙伴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努,并会“进一步发展”。俄对两国的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相似文献   

16.
"拉美化"是伪命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拉美国家和中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拉美在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教训值得重视和借鉴。故而一些人提出,我们应该提防“拉美化”“拉美病”或“拉美现象”。然而,这些提法缺乏明确的定义,毫无科学性可言。本文首先描述“拉美化”“拉美病”“拉美现象”的五花八门的定义,然后再作出两个假设,以证明这些伪命题的缺陷。最后,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一 何谓“拉美化”“拉美病”和“拉美现象”?  前一段时期,国内媒体上大量出现“拉美化”和“拉美病”的提法。那么,究竟什么是“拉美化”?以下是笔者在因特…  相似文献   

17.
哈密是“哈密瓜”的故乡,也是“新疆奇石”的故乡,还是“盖斯墓”的故乡。 哈密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有众多古迹、古城、古墓、古碑、岩画、烽火台等等。是新疆“大漠风情”,“天山风情”,“草原风情”,“民族风情”,“瓜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中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反对五色五声之华美,崇尚虚静恬淡,他的“淡”的思想具有极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在后世繁衍出诸如“平淡”、“清淡”、“淡雅”、“淡泊”等众多相关的审美范畴,从美感的角度来说,更是体现了以简驭繁的审美张力。庄子的“淡然无极”,不可不说是破执之后的通达。  相似文献   

19.
"民主和平论"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持续升温。持此观点的人一直运用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铁律”的“民主和平论”来论证所谓“中国威胁”。文章认为 ,“民主和平论”及其演绎出的“中国威胁论” ,从本质上看是在宣扬一种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西优东劣”的“善恶对立”式的寓言。文章得出结论认为 ,依据“民主和平论”推断“中国威胁论” ,其自身恰恰体现出的是其反民主、反和平和对当今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特性。  相似文献   

20.
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美国拜登政府正式提出并实践“一体化威慑”战略概念。“一体化威慑”意味着通过跨越领域、区域、冲突域、部门、盟国和伙伴等五个维度的“一体化”调度,统筹“拒止性威慑”“韧性威慑”“直接和集体施加成本进行威慑”三种威慑逻辑,针对特定的竞争对手和安全问题施加威慑。在战略逻辑上,美国以“不对称多极”格局为基础,以海洋特别是西太平洋为主要场域,以中国为主要威慑对象并以“印太”为建构区域,通过“网络化”的作用方式,灵活统筹并“量身定制”地施加威慑。在“印太战略”推进下,“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成为美国实施“一体化威慑”的范例。AUKUS由美国联合最亲密盟友发起,针对美国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以西太平洋特别是南海、台海、东海为战略前沿,通过将“欧洲—大西洋”引入“印度—太平洋”来加强跨区域威慑,并以“全政府”方式运作,囊括核潜艇、高超声速等先进能力、网络和太空等重要领域,考虑不同冲突形态,不断取得进展。然而,AUKUS的进一步推进将面临诸多“一体化威慑”固有的内在和外在困难,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