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抗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在意识形态方面,它们互为“天敌”。要理解苏联同资本主义世界对抗的内在动因,首先必须了解苏共相关的理论基础。苏美争夺和对抗集中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和军备竞赛3个领域。苏美对抗,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苏联的失败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以政治新思维为基础, 从“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观点出发, 为给苏联 的经济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致力于核裁军,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苏美在对待“战略防御计划”的态 度上存在分歧,因为苏美双方都把对方看成自己的威胁。核裁军思想及其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美国 的作用。戈尔巴乔夫对美国军国主义化的揭露,也有利于人们认识美国的霸权主义。但由于苏美意识形态的 对立以及戈尔巴乔夫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核裁军战略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对早期苏美关系研究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十月革命后美国资产阶级敌视苏维埃政权的原因,二是美国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三是20世纪20年代苏美经济关系,四是1933年苏美建交问题.  相似文献   

4.
苏美建交前,苏联方面通过对外贸易人民委员部于1924年在美国组建的苏美贸易公司垄断对美经贸活动。该公司在苏联政府的领导下以两国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苏联工业为宗旨,垄断了对美信贷融资、商品进出口、先进技术与人才交流等一系列业务。为解决经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苏美贸易公司对美国政商界展开情报搜集和研究并及时向苏联政府建言献策,苏美两国的经贸与政治关系也因此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5.
自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以后,意识形态在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也随之展开.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进行无休止的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渗透,使苏联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较为详细地论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美经济关系的论文在国内并不多见,特别是关于这个时期苏美贸易规模和美国对苏联援助的准确数额及其原因的文章则更少,本文试图比较详细地论述这些问题。本文说明,1985-1991年苏美之间的贸易规模和美国对苏援助的数额,相对于两国的经济总量和苏联的需要来说,都相当小,其主要原因是美国始终没有放弃对美苏贸易的限制,苏联在经济衰退时期硬通货短缺以及美国政府和国会不愿意给予苏联更多的经济援助。  相似文献   

7.
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争夺,是世界政治中的一个新的历史现象。苏美两国凭借它们比其他国家雄厚的实力,对别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彼此之间你争我夺,对国际局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为世界不得安宁的主要根源。今后,在整个80年代,它们的力量对比如何发展,给80年代国际局势将会带来什么影响,是各国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冷战以来苏联与巴西的关系经历了建交→断交→复交的曲折过程:1945年苏联与巴西建立了外交关系,1947年巴西断绝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1961年巴西恢复了与苏联的外交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国关系从有限接触迈向务实合作.苏联与巴西断绝外交关系后,双方仍偶尔发生接触,但仅局限于经贸领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与巴西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务实合作的趋势凸显.究其原因:一是国际舞台上发生了根本变化,巴西同美国的关系出现恶化;二是经济形势的恶化迫使巴西政府加强与苏联的关系.冷战结束以后,作为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在经历短暂挫折后恢复了与巴西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组织等领域的互信和合作,两国建立了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迈上了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面临种种困难是否还要对外扩张?如何看待里根政府的对苏政策?美国与盟国的矛盾对协调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战略有何影响?怎样看第三世界在反对霸权主义斗争中的作用?苏美争夺的基本趋势、争取世界和平的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10.
20 世纪50~70 年代,中越同盟从形成、唇齿相依到最终的兵戎相见,主要源于两国对 各自国家利益的不同认知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分歧,但在冷战和中苏同盟分裂的背景下,苏联的 外部作用也不容忽视。苏联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它在援越抗法时期促成了中国对越援助,是中越同 盟的促成者;它凭借对越南的大量援助,实施离间战略,致使越南日益离心中国,是中越同盟的离间 者;它依靠对越南的老挝政策、柬埔寨政策的支持,导致中越同盟完全破裂,是中越同盟的终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