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鹏涛 《西亚非洲》2007,25(2):61-65
yh穆罕默德.巴基.萨德尔(约1935~1980年)是伊拉克什叶派的宗教和政治领袖,伊斯兰召唤党的创始人和最高教法学家,被称为“伊拉克的霍梅尼”。面对世俗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巨大冲击,萨德尔主张政治行动主义,反对伊斯兰教继续保持政治沉默和无为状态。他撰写了大量著作,对什叶派宗教理论作出了巨大创新:首先,他不仅设想了理想的伊斯兰国家制度———纯正的伊斯兰国家与教法学家统治的结合,而且第一个勾勒出了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蓝图;其次,他第一个以伊斯兰法为基础描绘出什叶派“伊斯兰经济学”的宏大体系。①萨德尔对于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尤其…  相似文献   

2.
蒋真 《西亚非洲》2012,(2):112-127
自伊斯兰教什叶派成为伊朗官方宗教以来,在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参与、退出,再到主导的过程,从而使伊朗政治进程总是在宗教和政治两大因素间徘徊。从巴列维王朝的世俗化改革到霍梅尼神权政治理论的实践,宗教和政治两大因素在伊朗国家发展道路抉择中的竞争性,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对宗教地位的定位问题。如何实现宗教与政治间的平衡,始终是伊朗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对阿拉伯什叶派而言,伊朗具有三种主要角色,即什叶派首要聚居地、伊斯兰革命中心和作为国家的伊朗。伊朗鄙视阿拉伯民族,并把阿拉伯什叶派作为地区政策的利用对象。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有选择、有区别地以多种方式影响阿拉伯什叶派,其影响具有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26年来的实践中,宪监会按照《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的规定,对政府的立法和行政机构进行监督与管理,为确保国家按照伊斯兰道路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尽管近来有意见认为宪监会破坏了伊朗的民主化和改革主义的新趋势,但是不论外界如何评价,宪监会在对伊朗的治理中具有自己的合法性。究其原因,即在于以霍梅尼为首的宗教人士把教法学家统治的什叶派政治理想转化为现代国家框架中的宪政体制。宪监会作为这一体制中的一部分,使得霍梅尼革命前构想的伊斯兰政府理论具备了实际内容,成为宗教直接指导、干预政府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实现了以伊斯兰的名义对国家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阿富汗伊斯兰化进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7世纪中期,伊斯兰教进入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阿富汗的伊斯兰化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与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区相比,阿富汗地区的伊斯兰教更多地容忍了当地的各种信仰体系。然而,阿富汗的伊斯兰化却是伊斯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为伊斯兰教进入中亚、南亚和中国提供了通道,而且抵御了什叶派向东伊朗的扩张,同时,突厥人的伊斯兰化也与阿富汗地方王朝的努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宗教性、整体性、地方性构成了阿拉伯民族的三大特点,并对近代以来的阿拉伯政治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宗教性在伊斯兰改革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都得到了体现.在伊斯兰改革主义中体现为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的混合;在原教旨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中体现为以宗教认同否定民族认同,但两者的政治主张又有所不同.整体性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历史基础.强调民族认同高于宗教认同,对伊斯兰教既排斥限制,又加以整合与利用,构成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对待伊斯兰教的典型特征.地方性特征构成了地方民族主义产生的历史基础,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主张以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为基础,建构自身的民族认同,排斥和贬低泛宗教认同,并奉行反对政教合一的世俗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7.
安东·萨阿德的民族主义思想是地方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典型代表,他对待伊斯兰教的彻底的世俗民族主义立场在阿拉伯世界是罕见的.他对伊斯兰教采取的是排斥宗教干预政治的世俗主义的态度,具体表现为坚持民族认同,反对宗教认同;坚持政教分离,反对教士干预政治;坚持民族团结,反对教派争端.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存在差异和矛盾,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冲突。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什叶派的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总体而言,教派矛盾是表象,中东战略格局演变是实质。冷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意图导致中东地区形成亲美和反美阵营对立的战略格局。反美阵营包括多个逊尼派政权,伊朗并非核心,因此两个阵营的对立并没有被赋予教派矛盾的色彩。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后,反美阵营多为什叶派力量、伊朗成为核心,突出教派矛盾有助于孤立伊朗、掩盖美国霸权意图、维护海湾阿拉伯国家,因此,从教派矛盾视角分析中东局势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以来,埃及淡化教派矛盾与伊朗改善关系,沙特等国则强调教派矛盾对抗伊朗,这反映了中东战略格局演变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印度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 化传统和高尚的道德体系。印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宗教、宗教社团和崇信宗教的民众。而信众占全印人口80%以上的印度教无疑是其中的主要代表者。 1980年以后,在国际伊斯兰复兴运动和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冲击下,在国内穆斯林人口迅速增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殖民统治的处境下,并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印度在十九世纪实现了一场民族意识的自我认同与确证。基于历史、宗教、种姓等方面原因,印度民族主义具有独特而复杂的特征,其中最具特色的应是印度宗教民族主义和印度教派民族主义,而后者使得印度民族主义复又出现了内部的自我分化与对立。印度教派民族主义至少包括印度教民族主义、印度伊斯兰民族主义和印度锡克教民族主义等,受篇幅所限,本文暂先只对印度教派民族主义中前两大派别的历史演进与内在机制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11.
中东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东南亚地处伊斯兰世界的边缘。中东地区作为伊斯兰教的中心,一直盛产各种伊斯兰思潮:瓦哈比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伊斯兰民族主义等,并通过朝觐和留学等方式向东南亚伊斯兰社会传播,激发了东南亚的帕特里运动、伊斯兰现代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中,什叶派乌里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穆罕默德.侯赛因.法德拉拉(Muhammad Hussayn Fadlallah)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中东什叶派中具有重大的影响力。1935年,法德拉拉出生于伊拉克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后以当时著名的宗  相似文献   

13.
2 0世纪 70年代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运动导致伊朗与美国交恶 ,引起邻国的恐慌 ,使伊朗国际处境孤立。近年来伊朗的社会政治变化引起全世界关注 ,除了其地缘政治和自然资源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外 ,其社会走向对中东、波斯湾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革命后,伊朗的主导文化是什叶派伊斯兰宗教文化,在革命后的前十年其影响达到顶峰。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青年人逐渐发展起了本身的文化认同,它以越轨、反叛为主要特征,在很多方面颠覆了传统伊斯兰文化的范畴,这就是当代伊朗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是现实与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根植于当代伊朗社会变化的诸多条件,又同长期断裂式的社会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另外,它表现出裂变和融合的二元特征,体现了同主导文化既对抗、又妥协的关系。它本质上体现了青年人对多元生活的喜好和追求,给伊朗政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而建设宽容的文化环境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5.
国际舆论认为,阿富汗的塔利班运动不是简单的国内派系斗争,而是伊朗什叶派原教旨主义和阿富汗逊尼派原教旨主义之间的直接冲突,并已演变成为以美国、巴基斯坦为一方和以俄罗斯、伊朗、印度为另一方,对支持和反对塔利班的争夺。现将有关各国的战略意图及做法简述如下: 美国 建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联盟,既可抵御伊朗,又可制约俄罗斯,与美在这一地区的根本利益相符。美一直认为它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抗责无旁贷,煽动不同的伊斯兰派别间爆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在宗教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印穆两大教派利益冲突以及英国分而治之政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穆斯林社会伊斯兰民族主义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宗教信仰与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极为广泛地动员了广大穆斯林民众参与巴基斯坦运动。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是影响中亚认同感危机及引发民族主义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牵涉到该地区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地区像中亚那样,宗教感情被压抑得如此长久,同时又以如此高涨的热情迅速得到振兴。中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闸门是在1989年打开的。这是文化、社会和宗教现象综合的结果,因为教众公开地要求表  相似文献   

18.
公元7、8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来到东南亚海岸,逊尼派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开来,并成为一些国家的国教。目前东南亚10国都有穆斯林族群,其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主体族群,在其他国家均为少数族群。随着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以及80年代初伊斯兰复兴运动在中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在阿富汗开始立足,对“伊斯兰认同”及其价值观的重新认知与肯定浪潮波及东南亚,于是清真寺、宗教学校和宗教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增多,伊斯兰书刊、报纸有了巨大的需求市场,尤其是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伊斯兰势力不断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的伊斯兰极端势力更是发  相似文献   

19.
1971年,巴基斯坦的东方省(东巴)变成了独立的国家——孟加拉人民共和国,这充分说明民族利益是高于所谓的宗教一致性的。但是,从巴基斯坦这样的“标准伊斯兰国家”分离出来,这并不意味着伊斯兰教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停止了对国家社会发展一切领域的重大影响。然而,新成立的穆吉布·拉赫曼政治对存在于东孟加拉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之间分不开的密切关系注意不够,就导致了后来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以及国家宪法的多次修改。孟加拉国成立后,为了强调独立,割裂与巴基斯坦的联系,穆吉布·拉赫曼政府及议会宣布,废止巴基斯坦联邦宪法,宣称奉行政教分离原則,取缔与宗教有关的各政党。孟加拉  相似文献   

20.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