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9 毫秒
1.
哈尔滨既是工业大市 ,又是农业大市 ,加强同俄罗斯的农业合作 ,是哈尔滨对外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进入 2 1世纪 ,中俄农业合作形势有了新的变化 ,哈尔滨同俄农业合作出现了新的问题 ,面对新的形势 ,哈尔滨如何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人力优势 ,进一步开展对俄农业合作 ,将对哈尔滨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加强对俄高科技产业合作已成为发展对俄经贸的一项重要战略内容、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在中俄经贸关系中居先导地位。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开展中俄产业科技大合作.必将有力地促进两国经济及经贸关系的大发展。为此.本文介绍了中国西部地区与俄罗斯的产业技术合作的历史与现实基础.提出了西部地区拟重点规划的30项中俄产业科技合作项目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中俄产业科技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3.
宋魁同志主编的新作《跨世纪中俄资源合作》已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家软科学课题成果,也是我所看到的研究中俄资源合作的比较翔实和系统的成果。该书选题重要、立意深远、内容翔实。不仅有理论高度,而且对于促进中俄合作应用价值重大,是拓宽中俄合作  相似文献   

4.
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以哈尔滨开发区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现有合作条件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资源优势,打造服务品牌,将中俄双方科技界、实业界、法律界、金融界、信息界等众多领域的企业及相关部门吸引到此,在中俄之间建立起功能完备的合作服务体系,为合作者提供配套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背景下,哈尔滨都市圈与“长、沈、大”都市群加强产业合作具有客观必然性。在产业合作过程中,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分工;政府引导、利益驱动;规范管理、制度保证三项原则,并突出装备制造、北药、旅游和石化四大产业合作重点。针对哈尔滨都市圈与“长、沈、大”都市群产业合作所面临的一些观念性、体制性和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应采取树立竞合理念、加强行政区际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产业合作动力机制、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协调东北四市发展规划以及建立富有权威的产业合作协调机构等措施,切实推进哈尔滨都市圈与“长、沈、大”都市群的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俄能源合作已经起步 ,从勘探、研究到开发、管道铺设正逐步铺开。这一合作是双边的 ,但对外国公司开放。中俄能源合作前景广阔。它不仅有利于中俄两国 ,而且惠及输入油气的国家和参与合作的外国公司 ;有利于东北亚的繁荣 ,而且会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7.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中俄科技合作最重要的合作方向。哈尔滨市是我国最重要的对俄科技合作前沿阵地,特别是哈尔滨开发区的对俄科技合作颇具代表性。为进一步推进中俄科技产业化合作应采取科技先导策略、市场环境策略、企业自主创新策略和人才聚集策略,特别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出发,提出打造优势产业,使其发展成为经济的增长极,要打破地域限制,促进优势产业向集群式方向发展,以中俄区域优势产业集群间的互动合作为动力,提升优势产业间的关联度,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线结合、共同发展的“井”字型产业合作模式。本文同时从经济学的视角针对模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中俄两国在大客机联合研制方面的进展情况,并深入剖析了两国合作面临的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促进因素有:中俄两国互为近邻,两国特殊的关系推动了航空领域的合作,在航空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合作经验;双方在技术、资金和市场方面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经济形势,面对欧、美航空工业强国的技术封锁,中俄两国要探讨更为有效的互利共赢合作方式。限制因素有:双方航空产业结构过于相似,技术互补性差;两国对西方技术都存在某种程度的依赖;欧、美航空产业对中俄采取防范和竞争的姿态等。中俄客机产业合作的前景较为乐观,双方可以采取先项目合作,然后建立统一集团公司的两步走联盟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中俄林业合作前景广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为中俄林业合作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我国林区有一大批业务过硬的林业技术人员和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在森林采伐、木材加工、人造板生产、家具制造等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加之远东,西伯利亚地区与我们在地域上相邻,运输路途短,气候相宜,是俄方开发该地区森林资源较理想的合作伙伴。中俄合作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森林资源,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还能够给中俄双方合作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