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俄国是一个十分好战的国家,在18世纪初成为了欧洲强国之后,为了维持它的强国地位,俄国坚持对外扩张的政策,连年战事不断。受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和巨额战争经费所累,俄国货币体系混乱不堪。进入20世纪,俄国经历了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受战争影响俄国的货币体系几乎陷入瘫痪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对外扩张的重点转向中亚和远东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19世纪后期,俄国把对外扩张的重点放在远东地区,并谋求在远东地区获得土地和势力范围。俄国在19世纪中后期加紧对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与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打击、战后欧洲大国之间在世界范围内的争夺态势有很大关系,也与俄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扩张传统、向东推进中所应对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军事战略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地跨欧亚两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深受东西方文明的影响,特别是18-20世纪初大量吸纳借鉴西方文化.俄罗斯著名学者阿列克谢耶娃2007年在莫斯科出版了<18-20世纪初欧洲新事物在俄国的传播>(有外文部分未做)一书(以下简称<传播>),该书运用传播论理论,对这一时期欧洲文化向俄国传播的途径、机制、特征及结果进行了全面梳理,卓有新意.  相似文献   

4.
在历史、地理、经济和文化人口状况方面,西伯利亚是俄罗斯国家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农奴制废除之后,它同全国一样,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它的历史发展是由与整个俄国相一致的主要规律性决定的。这便决定了国家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在农业进步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特点。与此同时,确定这些区域在农业发展方面具有差别的一些因素也在起作用。俄国欧洲部分早已人烟稠密,是经济上较为发达的中心,西伯利亚则与此不同,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叶乃是边陲之地,也就是说,是个人烟稀少,尚未完全进入农业种植的区域。作为一个正在垦殖的边陲地区,西伯利…  相似文献   

5.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石油业在先发性与相对滞后性的矛盾中发展。先发性指俄国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相对滞后性指与美国相比,俄国石油业在组织方面存在着差距。俄国因其石油资源丰富、利润丰厚成为国际石油资本角逐的场所。俄国外有美国石油资本的竞争,对内则引进欧洲石油资本。以诺贝尔公司为代表的欧洲石油资本不仅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还得到俄国政府的支持。欧洲石油资本既推动了俄国石油业的发展,但又并非总能与俄国保持利益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6.
19世纪的俄国,承继18世纪彼得一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治国方略,继续遵循俄国历史上极为独特的自上而下调节经济的政策。每一次的皇权更迭都伴随着一场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发生,对俄国历史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俄国货币制度的演变,更是历经战争与和平的交替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俄国历代沙皇拯救国家经济危机的策略以及治国安邦的既定方针和传统。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这一百年间,俄国曾一次次地令世界震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独特、曲折、富有戏剧性的俄国发展道路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近年来,国内已有不少关于苏联和俄罗斯各个方面的论著,但对整个20世纪俄国的系统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当代俄国>(姚海、刘长江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对20世纪俄国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上半叶是俄国社会思潮和文化运动发生多元剧烈变动的重要历史时期。自1836年恰达耶夫发表著名的《哲学书简》并引起俄国思想界的震惊时刻起,就在精英知识分子中间展开了针对俄罗斯命运与前途的民族主义双重话语表述。这种表述的大方向是在短时期内充分学习西方的前提下,确立俄国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独特文化身份。期间俄罗斯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图书交流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现在有史料可查的俄国第一批汉籍获得于1730年,而后又经过俄国早期来华使节和汉学家们的努力,终于使俄国的中国图书收藏在18世纪初具规模,为19世纪上半期俄国汉学的成熟奠定了文献基础。与俄国的汉籍收藏相比,传入中国的俄国文献则显得微不足道。中俄早期图书交流所呈现出的是一幅失衡的态势。  相似文献   

10.
斯拉夫主义是俄国重要的社会思潮之一.19世纪30~40年代形成的斯拉夫派崇尚俄罗斯的历史和文化,希冀以俄国公社、俄罗斯精神、俄罗斯东正教振兴俄罗斯.斯拉夫主义不仅视其为振兴俄国的灵丹妙药,而且视其为人类的普遍真理,可避免整个世界被西方工业社会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所腐蚀.  相似文献   

11.
肖彩雅 《东南亚》2011,(2):67-72
中国人移居缅甸历史悠久,尤其在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华侨不断地涌入缅甸,缅甸华侨社会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的变化与19世纪缅甸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特别是三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1852年、1885年)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社会随着缅甸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诸如华侨的籍贯构成、经济活动、人口分布、社会组织关系等。在移民与贸易的互动作用下,这一时期仰光华侨网络逐渐形成并成为缅甸华侨网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非洲百年巨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象 《西亚非洲》2000,(1):24-26
20世纪非洲巨变的特征是觉醒、独立和发展。从整体看,20世纪前期是非洲觉醒的年代,后期是独立的年代,发展仅是开始。21世纪将是非洲大发展的世纪。要发展必须改革,必须维护民族主权,注重生态环境问题,抵制新的经济殖民主义威胁。  相似文献   

13.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的兴起,导致能源安全观的重塑,追求供需安全的传统能源安全观正被一种新的综合能源安全观取代。综合能源安全观不仅涵盖了供应安全和需求安全,而且广泛地涉及环境、气候和人的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面临一些重大的能源安全问题,包括能源储量集中于战略空白区、能源需求的集中、能源资源密集型国家去稳定化、不可抗力、能源运输阻塞点、不确定的投资环境、资源民族主义和气候变化。除了这些具有普遍性的能源安全议题外,中国能源安全还有其特殊性,化石能源峰值,即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过快,不仅制约了化石能源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进口依赖度将不可逆转;从全球化时代的综合能源安全观来看,中国严重依赖煤炭,形成了一种不安全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当前能源消费结构下,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因此,能源安全的根本之路在于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技术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归根结底,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框架下,重构能源消费体系对于解决上述所有安全问题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印度与中国西藏地区接壤。印藏贸易虽古已有之,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中国才被迫对印度打开了西藏市场的大门。在双方的贸易中,印度表现出较强的贸易要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印度国内的近代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是由甘肃人民出版社策划、组编、出版的一套大型史典套书,共8卷.文章对8巷书的内容作了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 ,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辉煌成就 ,但也有严重失误 ,主要原因在于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次大战后 ,资本主义表现了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垄断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固有矛盾并无改变。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必须坚持独立和主权 ,加强合作。马克思主义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在二十世纪有新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梵社是“近代印度之父”罗摩.摩罕.罗易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为宣扬其宗教主张和政治主张而创建的。它是罗易所领导的一个强大改革运动的最显著的产物,而这项改革明显是针对传统印度教自身的弊端,同时为了应对英国政府所施加的巨大压力而展开的。梵社运动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学说改变了印度社会的某些传统,革除了部分弊端,改造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它也促进了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为印度的独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阿拉伯民族主义有六个主要特点第一,从思想特征和政治实践上看属于文化民族主义的类型;第二,关于“阿拉伯民族”的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第三,其主要和共同的目标是争取民族自决,而在独立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对外政策方面存在重大分歧,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阶段;第四,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国家民族主义、地区民族主义和教派主义之间存在着复杂关系,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合作因此受到妨碍;第五,阿拉伯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和泛伊斯兰主义之间也存在着复杂关系;第六,战后阿拉伯民族主义在目标上的多元化与经济合作的迟缓.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原则反映了对这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根本利益的认知。墨西哥外交政策的演变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以前,墨西哥政府采取比较被动的、防御性的外交政策,其重心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这一时期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是以墨美关系为核心,较少与西半球以外的国家发生联系。(2)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墨西哥的对外关系逐渐走出孤立状态,外交上摈弃了过去的防御性政策,转为更加积极地介入国际事务,提倡第三世界的团结,最突出的表现是强烈的多元化色彩。(3)80年代中期以来的墨西哥外交政策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领域,其政治色彩趋于淡化,突破了外交政策传统的界限,对国家安全予以新的解释,这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19-20世纪初俄国实行等级制度,收入存在等级差异.官吏、僧侣以及自由职业者不同等级间收入差距明显,且同一等级内部收入也有分层.官吏的收入有薪金和各类补贴等,加起来相当可观.僧侣的收入来源包括土地、政府拨款、信徒缴税、主持圣礼等,收入也属上游;与前两个特权等级相比,自由职业者包括教师、医生和画家等,是社会的下层,总体收入较低.但高薪官吏只是极少数,大部分官吏不过是官僚集团可怜的雇佣;也并不是所有的自由职业者都低薪,部分医生、教师属于国家公职人员,是官僚集团的一分子,收入丰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